尿蛋白、潛血、肌酐高了,一定要吃藥嗎?3種人不用吃藥

2020-12-19 腎病之友

得了病就一定要吃藥嗎?許多輕症的腎友有「強迫症」,非要把化驗單給治得整整齊齊,連一個不疼不癢的指標超標了都不能忍受。

我們要想清楚,吃藥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把指標控制到正常範圍內、讓化驗單看起來更「漂亮」?

還是為了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改善疾病的最終結局?

目的顯然是後者。

有時候前者和後者的做法是一致的,但有時候是衝突的。當二者不統一時,我們應該選擇的是後者。

比如以下3種患者:

一、24小時尿蛋白定量低於0.5g

尿蛋白高於0.15g,腎衰風險會增加,但只要沒超過0.5g,增加的這點腎損害風險是很小的。

如果使用藥物治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可能比降低這點尿蛋白起到的作用更大,還白白地花了錢,何必呢?

二、潛血或血尿

潛血也叫隱血,健康人和病人均可能呈現陽性,暫且不談。

再說尿紅細胞超標,也就是血尿。血尿會危害腎臟嗎?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血尿會引起腎功能損害,反而有不少因治療血尿方法不當而導致腎損害的報導。

三、單純的肌酐偏高

一個身體壯實的男性,肌酐80μmol/L或是90μmol/L是很正常的。如果他喜歡吃肉,或是平時活動量比較大、喜歡運動健身,那麼肌酐達到110μmol/L或是120μmol/L也是可以的。

只要腎小球濾過率和內生肌酐清除率正常,胱抑素C和腎臟B超也沒有出現異常,那麼腎功能就沒有問題。

有很多朋友一看到身體有異常,就總想著吃點什麼,不是想吃藥,就是想吃點補品。然而對於只有輕微異常的患者來說,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吃藥更管用:戒菸、戒酒、少吃油鹽、少吃零食、少喝飲料、運動減重、多睡覺別熬夜、均衡攝入瓜果蔬菜,比任何藥物或補品都更有用,還更省錢。

如果腎友的尿蛋白高於0.5g,或是腎功能確實是受損了,只靠改善生活習慣是不夠的,該治療的還要治療。

相關焦點

  • 尿潛血「+」,為什麼醫生卻說不用管?!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尿潛血,該重視還是放寬心?體檢發現尿潛血一定要治療嗎?腎病經治療後尿潛血一定能消除嗎?對於腎病患者來說,除了尿蛋白、肌酐是密切關注的指標外,血尿同樣也是一個讓腎友憂心的指標,每每看到尿潛血結果仍有加號「+」,醫生卻「不管不問」,你心裡是不是也不禁泛起了嘀咕?!尿潛血陽性不就是血尿嗎?腎病患者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實際上,尿潛血是尿潛血,血尿是血尿,兩者並不能完全相等。
  • 尿蛋白、肌酐等指標輕微超標,事兒大嗎?最後2個指標有大害
    所有指標都允許輕微異常嗎?並不是,要看是哪項指標。有些指標即使是輕微異常,危害也比較大,不重視的患者要小心了。1.潛血輕微超標預警星級:1星☆如果尿潛血是弱陽性「+-」,或是1+,而其它指標無異常,則不必過分關注,也不用吃藥,定期複查即可。潛血是用試劑測出了尿中含有血色素。
  • 尿蛋白、尿酸、血糖、血壓、血脂,高到什麼程度就必須吃藥?
    經常有患者諮詢我一類問題:「我尿蛋白0.25g用不用治療?」「我尿酸480μmol/L要不要吃藥?」「我膽固醇3.6mmol/L要不要吃藥?」什麼時候啟動藥物治療,是一個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今天統一幫大家解答一下。指標異常了就需要用藥治療嗎?不一定。
  • 檢查尿蛋白正常,但血肌酐高,要緊嗎?
    人的腎臟,大致可分為兩部分:腎小球和腎小管。 腎小球疾病,尿檢會有明顯異常,主要表現為尿蛋白和(或)紅細胞升高,檢查尿常規會發現尿蛋白、潛血陽性,有「+」。 而腎小管間質病,尿檢可以是正常的,但腎功能會發生異常:血肌酐和胱抑素C升高。
  • 尿蛋白2+、潛血2+病情嚴重嗎?
    常見的腎炎早期的典型症狀就是尿蛋白、尿潛血還有水腫,也是早期衡量腎病的典型的「三巨頭」。一腎友留言:醫生,剛剛查出尿蛋白2+、潛血2+,指凹性水腫,但肌酐89正常,病情嚴重嗎?先來一一看看每項指標,對腎功能的影響!尿蛋白——尿常規中的「佼佼者」在腎病尿檢過程中,尿蛋白這項指標向來是「備受關注」。
  • 尿蛋白2+、潛血2+病情嚴重嗎?腎內科醫生說的很直白
    最常見的腎炎早期的典型症狀就是尿蛋白、尿潛血還有水腫,也是早期衡量腎病的典型的「三巨頭」。案例分析:一腎友留言:醫生,剛剛查出尿蛋白2+、潛血2+,指凹性水腫,但肌酐89正常,病情嚴重嗎?尿潛血——尿常規中的「老好人」尿潛血看起來比尿蛋白可怕,如果尿液中紅細胞過度,且發生破裂,就會形成肉眼血尿。血尿看起來就很嚴重。但其實相比尿蛋白來講,對腎功能的危害卻不是很大。尿潛血的發生多與腎臟炎症、遺傳因素等原因有關。
  • 尿蛋白1+如何治療?為什麼腎病醫生說這些症狀不用治?
    血肌酐200怎麼辦?腎病醫生表示這些症狀不用過多治療  「沒什麼問題,注意休息,多喝水。」  有時候,我們明明非常難受,但醫生偏偏這麼回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尿蛋白1+不用治療?  賀女士在一次單位體檢中發現尿蛋白1+,略懂醫學常識的她立刻意識到自己的腎臟出了問題,於是來到市裡最好的醫院。
  • 肌酐136、尿蛋白2個+號,腎病還能治好嗎?結果令人欣喜
    腎病早期最先發出「警報信號」的,主要是尿潛血、尿蛋白這兩項指標。通常檢查後出現明顯的+號,呈現陽性,基本可以確定腎功能出現問題了,進一步檢查如果腎小球濾過率低於60,可明確確診慢性腎病。中後期常看的指標主要是血肌酐、尿酸等等,這幾項指標升高是病情惡化的表現,既反映出腎功能過濾排毒能力在變差,同時也是血液內毒素蓄積的表現。如果這幾項指標同時升高,是不是表明病情已經很糟糕了?最近有位患者私下留言說,醫生我剛查出來肌酐130多,潛血、尿蛋白都是2+,病情嚴重嗎?能不能治好?
  • 尿蛋白3+、肌酐139病情嚴重嗎?一文解答,3點是金標準
    對腎功能影響大的因素,更會影響到病情後續的發展,因此在治療要更加重視,馬虎不得。之前有患者評論留言:自己剛查出腎病,各項指標均有升高,尿蛋白3+、肌酐139,有明顯水腫,病理類型尚未確診,病情嚴重嗎?一方面:腎病病理類型慢性腎病的種類較多,具體到病理類型達幾十種,每類腎病病理看似症狀相似,實際腎臟損傷程度、損傷部位等各有差異,因此制定的治療方案不同,病情最終的預後也會有差距。
  • 腎病常見的尿蛋白和潛血是怎麼產生的?
    腎病患者常見的症狀有尿蛋白、尿潛血、水腫、血壓高、肌酐高等等,但這些症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恐怕大家都不太清楚,也不太好意思問醫生(好像問了真會說似的……)。尿蛋白產生的原因尿蛋白出現的原因,自然是腎小球或腎小管的問題,一般可以分為這麼幾種情況:①腎小球濾過屏障遭到破壞,導致蛋白質大量濾過,腎小管吸收不過來,從而漏出到尿液中(腎小球腎炎);②腎小管遭到破壞,導致重吸收能力下降,使蛋白質漏出到尿液中(腎小管間質性腎炎);③腎臟血流情況異常(如血液粘稠或血壓升高),導致濾過、重吸收功能異常
  • 尿蛋白1+如何治療?
    尿蛋白1+如何治療?很多患者在體檢的時候會有這些指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又該如何治療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沒什麼問題,注意休息,多喝水。」有時候,我們明明非常難受,但醫生偏偏這麼回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了解腎功能,需要定期檢查,盯緊尿蛋白和血肌酐
    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報導,每3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患有腎臟病,而且,多數腎臟病患者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腎功能的損害是漸進累積的過程,因此,早期診斷至關重要。那麼,通過哪些檢查可以監測腎功能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 肌酐高吃什麼食物好 預防肌酐高的方法
    3、對於曾有腎病綜合症的患者使用了損害腎臟的藥物,可以出現血肌酐升高,甚至是不可逆轉的。  4、若是原有腎功能不全的人如合併感染,包括感冒、肺炎,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可以在短期內出現血肌酐升高的情況。
  • 這3種指標穩定的腎病患者是痊癒了
    慢性腎臟病的治療,尿蛋白和血肌酐正常只是第一步。蛋白潛血都正常了不能說是痊癒了,離痊癒還差很遠。當尿蛋白、尿潛血都轉陰後,真正的挑戰才開始到來。這個挑戰就是復發。部分患者的尿蛋白可以降到0.5g以下,一過性升高的肌酐得以恢復,我們叫做「臨床治癒」,也可以暫時叫做「治好了」。但是對於年輕的腎病患者來說,僅僅臨床治癒是不夠的,還有復發的風險。什麼叫做復發?1.輕度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小於1克)患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上升20%以上,並達到1克以上。
  • 尿蛋白和尿潛血是怎麼回事?
    尿蛋白和尿潛血是怎麼回事?這兩個指標都是會對腎臟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的,他們的大小也是腎臟健康的評判標準。尿蛋白對腎功能的影響是肯定的尿潛血影響腎功能大小,要看血的來源,如果非腎性的對腎功能意義不大,如果腎性出血就對腎功能的影響很大。那麼,你是否知道尿蛋白和尿潛血是怎麼回事?西醫治療尿蛋白效果怎樣?
  • 除了肌酐、尿蛋白,你更需要關心這幾個指標
    尿蛋白肌酐尿素氮還是尿酸???事實上,下面這幾個指標才是你更需要關注的。因為,這幾個指標控制不好,蛋白尿、肌酐等指標也很難控制。吃藥≠血壓控制好了,飲食中的鹽對血壓的影響非常巨大,想要控制好血壓,必須嚴格控制住鹽的攝入量。另外,日常的血壓監測,對於腎病患者也非常重要。
  • 肌酐高了,就一定會進展為尿毒症?
    在腎友圈子裡一直有一個傳言:腎衰竭一定會進展至尿毒症。更有甚者,說腎病早晚也都是尿毒症。這些說法對嗎?為什麼這種說法不對?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了解腎病發展到尿毒症的3個階段。於是,血液中的蛋白質和紅細胞成分,就會漏到尿液中,檢查尿液就會發現有尿蛋白、潛血。這是腎病早期的情況。此時腎臟細胞雖然有炎症,但細胞還可以完成基本工作,腎功能是正常的。這時我們用藥物來緩解炎症,就可以達到臨床治癒。
  • 腎友日常監測肌酐,這3個誤區不要有,以免誤傷腎功能
    隨著腎病本身的不斷發展,血肌酐值有時候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腎小球濾過率低於60以後,肌酐開始呈現一個緩慢上升的趨勢。而治療的過程就是將腎功能穩定住,延緩惡化的速度,從而保持血肌酐等重要指標的相對穩定。尤其是處於腎病3期後的患者,更要重視監測血肌酐值的情況,定期複查,同時也是預防尿毒症、提前感知尿毒症的一個重要信號。
  • 尿潛血一定是腎炎嗎?尿潛血久治不降,要怎麼治療好?
    尿潛血主要是腎臟內存在炎症,導致紅細胞排出異常,在高倍鏡視野下可以觀察到尿液中紅細胞數量超過3個,甚至更多,紅細胞漏出到尿液中後,受炎症因素等影響,提前破裂,就會形成血尿。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體內尿蛋白和尿潛血的區別:尿蛋白是因腎小球上皮細胞受損密切相關,通常是免疫複合物沉積引起的過激炎症反應,使上皮細胞足突融合,導致蛋白質大量漏出(膜性腎病);尿潛血是因繫膜區異常有關,通常是免疫複合物在繫膜區的沉積,引起繫膜細胞增生、繫膜區擴張,導致腎小球毛細血管受到壓迫,內皮細胞裂隙變大,使紅細胞「擠」出去(IgA腎病)。
  • 腎病感冒後到底要靜養還是吃感冒藥?醫生給出2點良心建議
    結果隔天就出現了不舒服的症狀,噁心嘔吐甚至暈厥,來院後檢查發現血肌酐飆升到三百多,出現急性腎衰竭。腎病發生感冒後,究竟是靜養比較保險還是馬上吃藥對病情更好?感冒後是靜養還是吃藥,不能一概而論,需要針對腎功能損傷的情況及患者們自身體質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