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病就一定要吃藥嗎?許多輕症的腎友有「強迫症」,非要把化驗單給治得整整齊齊,連一個不疼不癢的指標超標了都不能忍受。
我們要想清楚,吃藥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把指標控制到正常範圍內、讓化驗單看起來更「漂亮」?
還是為了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改善疾病的最終結局?
目的顯然是後者。
有時候前者和後者的做法是一致的,但有時候是衝突的。當二者不統一時,我們應該選擇的是後者。
比如以下3種患者:
一、24小時尿蛋白定量低於0.5g
尿蛋白高於0.15g,腎衰風險會增加,但只要沒超過0.5g,增加的這點腎損害風險是很小的。
如果使用藥物治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可能比降低這點尿蛋白起到的作用更大,還白白地花了錢,何必呢?
二、潛血或血尿
潛血也叫隱血,健康人和病人均可能呈現陽性,暫且不談。
再說尿紅細胞超標,也就是血尿。血尿會危害腎臟嗎?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血尿會引起腎功能損害,反而有不少因治療血尿方法不當而導致腎損害的報導。
三、單純的肌酐偏高
一個身體壯實的男性,肌酐80μmol/L或是90μmol/L是很正常的。如果他喜歡吃肉,或是平時活動量比較大、喜歡運動健身,那麼肌酐達到110μmol/L或是120μmol/L也是可以的。
只要腎小球濾過率和內生肌酐清除率正常,胱抑素C和腎臟B超也沒有出現異常,那麼腎功能就沒有問題。
有很多朋友一看到身體有異常,就總想著吃點什麼,不是想吃藥,就是想吃點補品。然而對於只有輕微異常的患者來說,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吃藥更管用:戒菸、戒酒、少吃油鹽、少吃零食、少喝飲料、運動減重、多睡覺別熬夜、均衡攝入瓜果蔬菜,比任何藥物或補品都更有用,還更省錢。
如果腎友的尿蛋白高於0.5g,或是腎功能確實是受損了,只靠改善生活習慣是不夠的,該治療的還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