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周君陽、朱名超 檢驗醫學網
作者:周君陽、朱名超
單位:湖北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
管型(cast)是在一定條件下,腎臟濾出的蛋白質、細胞或碎片在腎小管(遠曲)、集合管中凝固後的聚集體。
教科書上說,管型形成必要條件有三:
1.原尿中含一定量的蛋白質(白蛋白和腎小管分泌的T-H糖蛋白);
2.腎小管有濃縮或酸化尿液的能力,同時尿流緩慢及局部液積滯,使蛋白質沉澱;
3.腎臟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腎單位。根據管型內含物的不同,可分為透明、顆粒、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血紅蛋白、脂肪、蠟樣管型等。
在我們的印象中,尿蛋白陽性,才會真的有管型。尿液分析儀經常將尿液中諸如黏液絲等成分誤認為管型,從而出現幹化學尿蛋白陰性,而尿液管型出現假陽性的情況。所以更有人堅信:當尿蛋白陰性時,即使儀器報管型陽性,也不會是真的!事實真的的如此嗎?
筆者今天就在工作中遇到到了一例,尿液幹化學蛋白陰性,而鏡檢管型較多的情況,在這裡大家分享一二。
患者,男,66歲,尿常規結果如下圖:
患者,尿蛋白陰性,尿液分析儀提示:病理管型數量10.22/ul(參考範圍0-1/ul),尿膽紅素1+。尿液深黃色,無明顯渾濁。顯微鏡檢查結果如下圖:
鏡檢後,發現患者尿中有多種管型,有透明管型及病理管型,病理管型多黃染。
第一個想法是:尿液深黃色,尿膽紅素1+,管型明顯黃染,這是不是尿膽紅素管型?查看相關資料,膽紅素管型的管型中常充滿金黃色的非晶體形膽紅素顆粒,尿中出現此管型,尿膽紅素試驗常強陽性,同時可伴有亮氨酸和酷氨酸結晶。患者管型的包容物,以腎小管上皮細胞為主,應該不是膽紅素管型。繼續探索,發現黃染管型應該更符合本例管型的特徵。
黃染管型:管型中充滿的各種細胞或顆粒,被染為黃色或棕黃色,通常被稱作黃染管型,應按照原有包容物情況命名,多出現於黃疸患者高膽紅素尿中。
最終報告患者尿液中可見透明管型及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那為什麼患者的尿液中會出現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呢?查看患者的生化檢查結果,見下圖:
患者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明顯升高,符合黃染管型的特徵;ALT、AST明顯增高,但腎功能正常。一般認為,患者有腎功能異常,才會出現管型,且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多見於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腎炎、腎澱粉樣變、藥物中毒等,正常人尿液中不會出現。
該患者為什麼就會出現『腎功能正常,尿蛋白陰性,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陽性 』的情況呢?
查閱文獻可知,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偶見於阻塞性黃疸,重症肝病,成堆出現則提示該病人重型肝功能障礙,腎小管已經受累[1]。繼續查看病例,患者入院診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亞急性肝衰竭,膽汁淤積性肝炎。筆者眼前一亮,患者診斷與病例符合。
一般而言,尿蛋白陰性尿標本不應該出現管型,但在臨床上的確有乾式化學法檢測尿蛋白陰性,而尿液自動化分析儀提示透明管型或病理管型陽性的標本。
雖然蛋白是形成管型的重要物質基礎,但尿蛋白定性測定的蛋白以白蛋白為主,對球蛋白和Tamm-Horsfall蛋白並不十分敏感,而Tamm-Horsfall蛋白最易形成管型的核心。因此,尿蛋白定性結果為陰性(不排除假陰性),出現管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2]。
有研究對33 例試帶法尿蛋白陰性而鏡下出現病理管型的標本進行溼化學法(磺基水楊酸法)檢測及沉渣鏡檢,結果發現,33 份標本溼化學法均顯示尿蛋白陽性,沉渣鏡檢管型異常[3]。
因此,尿沉渣鏡檢如發現病理管型,根據管型形成的三大條件,可認為尿液中必定有蛋白質,試紙法尿蛋白即使是陰性的,也應判斷為假陰性,如需明確,最好同時做溼化學法比對,每份標本均應做尿沉渣鏡檢。
該病例提醒我們,切不可以偏概全,工作中遇到蛋白陰性而沉渣提示有管型時,一定要嚴格執行復檢規則,進行鏡檢。
【參考文獻】
[1].秦立,陳宗波,梁莉等,肝吸蟲感染致多器官損傷1 例報導,養生保健指南,2020
[2].馮曉明. 尿液分析中尿蛋白陰性而管型陽性原因分析. 基層醫學論壇 2010;14(10):352-3.
[3].馬海琴. 試帶法尿蛋白陰性而鏡下管型異常的探討. 現代預防醫學 2015;42(12):2236-7.
原標題:《打破砂鍋問到底:既無尿蛋白,為何如此多管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