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體弱「栽楞」不愛動,家長這樣做,帶出動作靈敏協調的小壯孩

2020-08-28 幼教手記


在生活中,一些年輕的寶爸寶媽們在看到自己的孩子會走路之後,都會非常驚喜,因為這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步。可是很多父母也發現,自己的孩子學會走路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走路搖搖晃晃、跌跌撞撞、缺少平衡能力,因此十分的焦急,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其實,孩子從蹣跚學步到走路穩當,大約需要兩到三年左右,這期間,父母要做的,就是應該儘量帶孩子多運動,鼓勵孩子自己走路,從而發展孩子動作靈敏、協調,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因為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強弱不同,有些孩子的動作及平衡能力相對會要強一點。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動作不協調,平衡能力不足,屬於平衡統合失調。而一個孩子一旦出現平衡統合失調的情況,就會沒有距離感,做事協調能力差,長大了會站無站相,坐無坐相,容易跌倒,拿東西不穩,走路撞牆,心煩氣燥,好動不安,注意不集中,人際關係不良,有攻擊性。

因此,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的培養,尤其孩子入學前的3--6歲期間,家長應多鼓勵孩子進行平衡運動的練習,加強營養,是能夠慢慢的加快孩子動作及平衡能力的進程的,也能夠讓孩子在入學後擁有健康的體魄應對新環境的變化。


一、家長要了解的3--6歲兒童動作及平衡能力的具體表現

3--4歲

家有3、4歲的孩子的家長要注意觀察這一時期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夠沿著地面直線或者能夠在比較窄的低矮物體上走上一段距離,是否能夠雙腳靈活的交替上下樓;

3--4歲的孩子應該能夠身體平穩的雙腳連續向前跳,但是有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並不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3--4歲的孩子在玩四散追人的遊戲時,應該能夠躲避小夥伴的碰撞。同時,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學會了雙手向上拋球。


4--5歲:

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夠在比較狹窄的平衡木或者低矮的物體上平穩的走上一段距離,並且能夠雙膝懸空,匍匐姿勢進行各種方式的鑽爬動作。能夠在助跑的情況下跨過一定的距離,或者在助跑情況下跨跳過一定高度的障礙物。能夠很自如的與其他小夥伴玩追逐、躲閃跑的遊戲活動,並且能夠自娛自樂的自己拋球後,自己接住拋出的球。

5--6歲:

這個時期的孩子動作發展明顯進步,平衡能力也明顯提高。他們能夠在晃動的小橋、斜斜的小坡或者有一定間隔的物體上比較平穩的走上一段距離。能夠四肢著地、手腳並用的安全攀爬攀登架、攀爬網等。

這一時期的孩子能夠動作靈活的連續跳繩,能連續排球,也能夠動作靈敏的躲避小夥伴扔過來的沙包或者躲過小夥伴滾過來的小球等。


二、促進孩子動作協調靈敏、提高平衡能力的具體做法: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動作的發展是不一樣的,協調能力也會各有千秋,家長清楚了不同年齡的孩子動作的不同表現後,就可以對孩子採取有針對性的培養和鍛鍊,慢慢的促進孩子動作的發展。具體的做法家長可以這樣試試:

1.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戶外運動,利用多種活動發展孩子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

無論是公園、遊樂場或者小區的兒童樂園,都有很多訓練孩子平衡能力的平衡木、曲直線等,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去走一走、練一練,從而提高孩子的平衡能力。家住農村的孩子,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在田埂上走一走,也可以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

其次,家長可以多和孩子一起玩一玩踢毽子、跳格子、踩小高蹺、蒙眼走路等小遊戲,以培養孩子身體的平衡性。


2.利用傳統遊戲發展孩子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敏性

傳統遊戲中的跳皮筋、跳竹竿、丟手絹、滾鐵環、木頭人、揪尾巴、丟沙包等體育遊戲都能夠很好地對孩子進行跑跳、鑽爬、攀登、排球、投擲等動作訓練,能夠很好地提高孩子動作的靈敏性和協調性。

3.避免機械訓練和強化要求

對於一些排球、跳繩、跳遠等技能性活動,成人不能要求孩子的數量,更不能採取機械訓練的方式強迫孩子練習。

4.注重安全教育,減少運動傷害

任何一種運動都存在的運行性傷害。無論進行什麼運動,家長和老師都要注意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讓孩子知道如何在運動中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時指導避免自己的行為傷害到其他小夥伴。


學前階段,孩子的肌體處於快速發展期,大腦處於「組裝」階段,家長要抓住這一發展的黃金期,通過各種手段促進孩子動作技能的發展,從小給孩子養成喜愛體育運動的習慣和興趣,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為孩子將來的成長做好堅實的基礎準備,畢竟,人生的後半場,拼的是健康

相關焦點

  • 3-6歲幼兒動作平衡、協調、靈敏的發展目標
    3-6歲幼兒動作平衡、協調靈敏的發展目標      身體素質反應了個體在身體運動中的機能水平。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靈敏性反應了神經系統對肌肉活動的控制和調節能力。具體來說,平衡能力是完成各種身體動作的前提,發展幼兒的平衡,有助於幼兒身體保持在平穩、安全的狀態下進行各種活動,它是幼兒實現自我保護的最基本能力。身體運動多種多樣,無論是走、跑,還是攀爬、拍球等活動,都需要身體很多部位快速、準確的反應和有效的配合,這與協調能力和靈敏性直接關聯。      目前,我國城市中獨生子女較多,不少家長對孩子的保護和照顧有些過度,幼兒的運動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 4、5歲孩子『動作不協調』!若忽略未來恐跟不上同學
    孩子的發展是否順遂一直是爸媽最關心的事情,會走會跑了,就放心地認為孩子發展得很好,但請別安心得太早!孩子到了4、5歲才發現動作不協調的,比你想像得還多!到底該怎麼注意呢?
  • 孩子不愛運動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都這樣做,你呢?
    前幾天有家長問小編,為什麼孩子三歲了,總是趴著都不愛運動的,看著別人家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自己真的很擔心。小編問有沒有經常的帶孩子出去運動,這個家長說,以前很少會帶孩子出去,因為要上班,都是家裡的老人在帶,老人體力不是很好,住得又高,住的地方沒有電梯,所以孩子三歲之前都不怎麼出去運動和接觸其他的小朋友。孩子去幼兒園之後,老師反饋說孩子很懶,很抗拒運動,也不喜歡和其他的小朋友玩,總是一個人。這位家長才意識到孩子的問題。
  • 孩子亂扔東西,多半是進入「動作協調敏感期」,家長要加以引導
    張女士看到孩子這樣的做法也表現出很疑惑的態度,難道說孩子有多動症嗎?他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呢?畢竟這些書本也沒有惹到孩子。其實孩子亂扔東西也絕非少見,因為很多孩子在幼兒階段都善於這麼做。這也使得有些父母表示懷疑,孩子究竟是以怎樣的想法來做這些事情的呢?
  • 新穿的衣服出趟門就髒了,不一定是孩子不愛乾淨,可能本體覺失調
    前幾天出趟門玩了會也是這樣,新穿的衣服就髒了,上衣有點灰,褲子就沒那麼幸運了,膝蓋的位置就像磨損了一樣。孩子之前不知道多少條褲子,都這麼「下崗」了!我仔細問了問,他說孩子膽子大,遇見障礙物不躲也不想,總是摔倒,不像別的孩子,知道躲開或想辦法越過。
  • 孩子體弱膽小,多運動既強身健體,又培養孩子健全人格
    文/麗麗育兒達人孩子體弱愛生病,膽子小內向,家長需要多帶孩子參加戶外運動,既強身健體,更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而很多的爸媽都比較宅,除了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其餘的時間宅家裡打遊戲,追劇,給孩子一部手機,一家人就這樣度過周末和假期了。
  • 這項訓練不做,孩子可能會挑食、動作不協調、不聽話……
    前一陣帶我家8個月的兒子去做婦幼保健院做體檢,除了基本的身高、體重檢查外,還做了能力評估。扶站、夠遠處的積木、左手積木倒右手、用手指捏小珠子……這些檢查項目簡直要震驚到我了,這麼小的嬰兒能會這麼多東西嗎?讓我感到挫敗的是,我兒子只會拿起積木來放嘴裡啃啃,拿出來還要大哭一場。後來醫生建議我給孩子多在家做做感統遊戲。我回家趕緊查查資料,啥是感統呢?
  • 家長必看!怎麼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
    孩子的小手比較靈活,那麼這個小孩子的智商一般不會太差。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通過小手探索世界。而手指的精細動作在得到了有效的訓練之後,孩子的大腦才能有飛速的運轉。那麼,怎麼才能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呢?「精細動作」指的是孩子平日裡憑藉小手及手指的小肌肉群完成的動作,例如「抓、捏、拍、擰、撕」等。
  • 孩子精細肌肉發展發展不協調,對孩子影響不只一點點,家長要重視
    而動手能力強的主要表現,就是孩子的手部各部位比較靈活,手指反應快速靈敏,手部肌肉應激性強,手部的肌肉組織相互配合進行畫畫、寫字等精細動作的時候,能夠達成很好的協調性,也就是說"精細肌肉發展"協調將會讓孩子變得"手巧"。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專家談:兒童多動症和好動孩子有哪些差別?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總會有些孩子,會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做一些小動作,學習困難等情況,而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有些家長會以為這是孩子調皮所至,而有些家長也在擔憂,是不是孩子患上了多動症,那麼,兒童多動症和好動孩子有哪些差別呢?
  • 小孩體弱多病如何增強免疫力?這樣調理更有效
    【編者按】相信不少家長和我一樣,都在為小孩體弱多病如何增強免疫力而困擾。有的小孩天生抵抗力強,不容易生病,相對有的孩子就特別招病。我兒子就是...相信不少家長和我一樣,都在為小孩體弱多病如何增強免疫力而困擾。
  • 為什麼有些孩子內向不愛動?家長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前兩天有位讀者媽媽在後臺給我們留言,說即將上小學的女兒很內向不愛動該怎麼辦。這位媽媽說,疫情期間常看到別人家的小朋友在家裡蹦蹦跳跳鬧翻了天,自家的孩子在家卻是要麼靜靜看動畫,要麼慢慢玩繪本,沒有個活潑的樣子。疫情緩解後帶孩子出去玩,孩子也沒有表現出對熱鬧的喜歡,對孩子這樣的性格,做家長的越來越感到憂心。
  • 聰明家長這樣做,讓孩子遠離手機「癌」
    越是全民手機時代,做父母的,越要注意避免培養出一個沉迷手機的孩子。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遊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後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
  • 對付打人的孩子,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愛分享)前段時間米粒媽寫了一篇文章《孩子被打後,打回去?忍了?都不對!!》之後,後臺收到了很多這樣的留言:「如果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孩子老動手打人該怎麼教育?」還真是,米粒媽身邊確實有很多寶寶動不動就打人,家長怎麼教育都沒用。
  • 孩子"玻璃心"動不動就哭?錯不在孩子,責任可能在家長身上
    今天要和大家說說的就是小孩子動不動就哭的問題。而判斷「玻璃心」孩子的標準就是「動不動就哭」,扛不住事。,認為孩子這樣非常鬧人,仿佛天生心理比較脆弱,抗壓力不強。>系列共10冊,媽媽能行、我不隨便發脾氣、做最棒的自己、養成好習慣、勇敢做自己等都是在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管理情緒,勇敢面對挫折。
  • 孩子學這個,讓90%家長不焦慮
    簡單的一個「跳」的動作,許多孩子都會有順拐,發力點不正確,上下肢動作方式不正確等多種錯誤的跳躍方式。運動會上很多孩子容易摔倒、跳不高,只需要參加體能訓練,學會正確的運動方式即可。2歲的幼兒已經能獨立的完成很多基本動作了,但是對於細節動作和協調性還不是很好。比如上樓較笨,手指的配合性不是很好。這個時期的家長就要多讓孩子鍛鍊細小的動作和配合能力。 3歲的幼兒身體動作比之前協調了,好動,活潑是這個時期的特點。在上下樓的時候,很多孩子還只會一隻腳一隻腳的前進,這個時候家長要鍛鍊孩子的分開協作能力,要鼓勵孩子模仿大人的上下樓的運動。
  • 假期沉迷手機,是毀掉孩子的最快方式!聰明家長一定要這樣做
    朋友感慨的說:「時代不一樣了,我們小時候是追逐打鬧玩耍,現在的孩子都是玩手機。」 聽完朋友的話,只覺得很可悲。越是全民手機時代,做父母的,越要注意避免培養出一個沉迷手機的孩子。 尤其是到了假期,沒有作息規律的生活,沒有學校老師的管教,家長又整天忙於事務,很難做到有效監督,孩子很容易在假期沉迷手機無法自拔!
  • 孩子體弱老是進醫院,就和這有關
    大部分的孩子,在幼兒園體育鍛鍊的時間和強度都遠遠不夠,到了小學階段,從早到晚瘋狂做習題寫作業更不少見,初中、高中,漠視體育的現象更加明顯,這樣子,合適麼?每年一到換季的時候,爆滿的都是兒童醫院。我們贏在學習起跑線上,也不能輸在幼兒體質起跑線上,體能課可能是未來中國孩子最需要的一課。
  • 感統系列 | 孩子動作不協調?一體成型寶貝本體覺發展活動
    以下我們也列舉出一些孩子們本體覺失調的可能狀況,爸媽們能多觀察下自己的寶貝喔!2.很難單獨用一個身體部位來做動作,在身體動作的協調上有困難。例如孩子不容易用一根手指碰觸他的鼻頭,尤其閉上眼睛的時候更是難以達成。
  • 家長必讀 | 孩子本體覺失調的表現及10個家庭訓練方法
    生活中你肯定會發現,有些孩子做作業、吃飯或是做其它事情都比別人慢,自覺性和自制力都很差。不了解的家長就會誤以為是孩子的做事態度有問題,一味地強迫孩子、給孩子施加壓力,但收效甚微。2.手、耳、眼協調性差手和眼如果不夠協調,那麼輸入的視覺信息,通過手部動作的反應就有偏差,眼睛看見的和做出來的往往不一致,具體表現有寫作業時出現錯字、漏字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