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潔 鄭州市上街區委書記
城市化進程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相互融合,加快城鄉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同時也引發城鄉二元治理結構深刻變革。隨著組織架構、社會結構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黨建工作也應順應形勢創新發展。
構建新型社區黨組織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流動導致黨員的教育管理存在間斷性和盲點盲區,原有的農村黨組織已經難以滿足新型社區對開展公共服務和發展經濟的雙重需要。因此,新型社區的黨組織設置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創新組織設置。按照「1+3」黨組織設置模式,在每個新型社區建立社區黨總支,下設服務中心黨支部和經濟發展合作社黨支部。在多村合併的新型社區還要下設路段黨支部,專門負責管理轄區的各類流動黨員。通過村級組織體系的分類設置,加強黨的基層組織的有效覆蓋。
科學明確職能。新型社區黨總支統籌管理社區範圍內的各項重要事務,社區服務中心黨支部主要負責為群眾提供各項服務,各經濟發展合作社黨支部主要負責集中管理和運營原有的農村集體資產,路段黨支部根據流動黨員情況分類規範組織生活。通過明確各支部的職能定位,使新的組織體系運轉更加快捷有效,實現「村改居」順利轉變。
選優配強人員。新型社區黨總支班子成員由下屬各支部書記和社區內威望高、能力強、群眾公認的黨員擔任。對原各村「三委」班子成員,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則統一調配。從其他城市社區、大學生村幹部中選拔一批工作人員進入服務中心黨支部和社區居委會工作,從原各村的產業和致富能手、外出返鄉人員中選拔一批黨員進入經濟發展合作社工作。
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服務
要積極推動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打造新型社區內外「兩個服務圈」,把新型社區真正建成全體居民的溫馨家園。
精準建設服務外圈。全面加強三級三類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打造「15分鐘生活服務圈」,新建的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專業產業園區等各類基礎設施,要圍繞新型社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精品打造服務內圈。除嚴格對照「三室六有一中心」的城市社區標準建設新型社區黨建服務陣地外,還要根據新型社區面積大小、人口規模、黨員數量等要素,確定不同的建設標準。社區黨建服務陣地統一划分為辦公會議區、便民服務區、教育培訓區和特色功能區,用於服務的面積不低於總面積的80%,有針對性地滿足群眾政務服務、就業培訓、社區託老等各類需求。在社區內,合理布局綠地遊園、文化長廊或健身設施場地。由社區經濟發展合作社引進百貨超市、理髮店、早餐便民小店等,為居民提供周到實用的服務。
精心提升服務水平。各新型社區要秉持「大服務讓居民舒適、小服務讓居民暖心」的理念,建立健全各項服務制度,使「一站式」服務、錯時延時服務、綠色快捷通道、全程代辦服務等成為標配。同時,應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內容,如嘗試「公辦民營」新模式,與社區專業管理機構合作,為新型社區提供母嬰課堂、殘障康復、搬運快遞等服務項目,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
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不僅能陶冶情操、規範行為,而且能夠激發社區居民的向心力、凝聚力。要開展高頻率、多層次的文化活動,促進新型社區特色文化形成,實現多元文化融合,實現「居民—活動—文化」的良性互動。
黨建文化引領帶動。建設黨建文化室、黨建文化牆,展示傳播黨的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文化,廣泛開展唱紅歌、憶黨史、紅色影視進社區等活動,舉辦主題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紅色網絡教育沙龍等,不斷增強基層黨建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感染力。積極開展以「聽黨話、跟黨走,做表率、促發展」為主題的「黨員幹部下基層」大走訪活動,黨員幹部分包居民到戶,不定期走訪察民情、講政策、解難題、辦實事,與黨員積分制管理相結合,使黨員「動」起來、履職「實」起來。
豐富社區文化載體。廣泛開展書法繪畫、心理養生、教育等各種文化培訓,配套完善健身娛樂場所和設施,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平臺,積極打造社區文化「全媒體」。充分挖掘駐社區企業、單位、學校的文化潛力,開展居民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相結合的社區文化活動。
激發群眾參與熱情。針對社區居民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積極培育一批熱心社區文化事業並有一技之長的文化骨幹隊伍。同時,要把群眾自發、分散的活動組織起來,逐步建立和規範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形式。要健全和創新社區文化責任機制、激勵機制和培訓機制,把社區內各個層次的人員團結和凝聚起來,不斷擴大社區文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