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教育家頭條的作者思何。在教育家頭條陪伴大家一年多的時光中,有一些老師相信大家已十分熟悉。「招生鬼才」大米老師、「乾貨王子」晨風老師、「辦學智囊」阡陌孔明、「乾貨女王」Aliya老師……他們的文章和資料陪伴著大家成長,而這些文章和乾貨,凝結著他們自己在教培行業奮鬥的經歷、成長的故事。接下來的日子,我們會一一採訪平臺上為大家產出文章和資料的老師們,把他們的故事講給你聽。本期的受訪老師是「乾貨女王」Aliya,她本是內向靦腆的醫科生,畢業之後卻誤打誤撞進入教培行業,從基層的課程顧問開始,一路「升級打怪」,半年時間晉升成主管,帶著團隊一直刷新業績新高,3年時間「跳級」成為營銷總監……
和Aliya老師認識的幾個月,能輕易察覺,她話不多,笑容靦腆,聲音輕柔,那種輕柔的聲音甚至可以把你從嘈雜的世界拉出來,感受到一種寧靜。
你很難去想像,這樣一個緘默溫柔的女孩曾經做著培訓學校營銷相關的工作,3年時間,從基層的課程顧問一路「升級打怪」成為營銷總監,帶著30人的團隊披荊斬棘。
和她聊完在培訓機構的那些故事,我才發現沉默自有沉默的力量。
內向的人也能做銷售,畢業半年,她逆襲成為營銷主管
迷茫似乎是每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難逃的「劫數」。
Aliya老師大學時主修的是醫學專業,畢業之際,她沒有像很多同學那樣去找對口的工作,而是想找一份能快速提升自己,培養一技之長的工作。
「那時會覺得自己很『空』,在社會上的歷練不夠,也沒有什麼競爭力,比較迷茫,所以只想著要提升自己。」Aliya老師說。
畢業後,Aliya兜兜轉轉去到了一家留學英語培訓機構,從最基層的課程顧問做起。
由於性格內向,不善於和人打交道,這份有著濃烈銷售性質的工作很快就讓她倍感艱難,甚至想要逃離。
如果想成長,必然會經歷痛苦,當她想明白這件事後,開始調整心態,重新審視課程顧問這個職位。
以前這個職位在她心裡就是個賣課的,但後來她漸漸發現,課程顧問面對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角色。
面對學生時,可以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幫助他們做好學習規劃,解答相關問題。
面對家長時,可以是家長的顧問和朋友,協助家長做好家庭教育,促進其家庭和諧。
面對老師時,其實可以是老師的教練:把家長的建議和反饋傳達給他們,讓老師不斷在教學上精進。
當有了這樣新的認知,她不再逃避銷售的工作,並開始認真思考如何能把它做得更好。
「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一件事來做,就會去思考,這件事要做好需要去解決哪些阻礙,需要得到哪些支持,一步步拆解後,事情就變得清晰、簡單了。」Aliya老師說。
看到了自己提升的方向後,她的業績逐漸有了起色,也開始跳出自身的職位,深入思考一些問題,比如為什麼最開始時會覺得課程顧問這個職位沒有價值。
「一味的銷售賣課,會讓員工看不到自己的未來。課程顧問這個崗位需要一定規範,才能體現它的價值。比如有一些培訓體系,晉升機制。」她說。
初生牛犢不怕虎,當她有了一些落地的想法,她便走進了領導的辦公室,直言公司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起初,她的領導並未理會她的建議,雖然有些受挫,但她想著既然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多走幾步又何妨。
她的認真和堅持,最後還是打動了領導,推動了公司在晉升制度上的建設和完善。而她自己也通過層層競聘和考核,成為了銷售團隊的一位主管。
從一線的課程顧問到晉升為主管,她只用了半年時間。
管好團隊,做好營銷,她經歷校區生源從1萬到5萬
在成為管理者之前,Aliya和團隊近乎是疏離的狀態,但成為負責人之後,她感覺會離大家更近一些了,即使她仍舊不怎麼說話。
第一次做主管,她凝聚小夥伴們的方式簡單直接——幫助他們成長。
「我會告訴團隊的小夥伴,你現在的工作是一個怎樣的狀態,未來可以達到怎樣的一個狀態。能夠怎樣去發展,目前能做些什麼提升自己等等,總之會給他們比較清晰的發展規劃。」Aliya回憶著。
在給自己的團隊制定的晉升方向後,她還打磨出了一套針對課程顧問、教育諮詢師的系統培訓方法,激發他們的工作潛能。
她希望跟著她做事的夥伴在自己的崗位上都能有收穫和提升,而非只是把工作當成機械的任務來完成。
而且在她看來,培養團隊也能在業績上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應。
當然,任何事情可能都是「雙刃劍」。幫助一個人成長,也會面臨一些風險。
當時,Aliya老師一個朋友的機構,有一個課程諮詢師離職,到了另外一家機構,並帶走了大量計劃報名的學生,甚至試圖說服老生轉校。
這樣的事,不少培訓機構都經歷過,而且每一次幾乎都「傷痕累累」。
許多學校各出奇招,想的都是從留住人的角度防止這樣的事發生,但往往是防不勝防。
Aliya則另闢蹊徑:「我們最終的目的是避免機構的員工帶走學生,那是不是應該想辦法讓離職的員工沒那麼容易帶走學生?」
為了不讓員工帶走學生,就需要在招生過程中,讓機構本身能在家長和學生心中佔得主要位置。
於是,她開始著手調整招生話術,讓諮詢師在轉化客戶時,突出機構的主導地位。
這樣的調整帶來的效果明顯,在她帶銷售團隊的幾年中,被諮詢師帶走的學生幾乎為0。
接手銷售團隊後,也意味著Aliya還要帶著團隊制定招生方案,他們幾乎每個月都會調整招生的方法和話術。
在嘗試過各種招生方法後,Aliya覺得最有效的招生方式還是社群招生。
通過對家長的初步了解,他們會按照不同的標準(報名意向、興趣點等)把家長分別拉入群,線上基本就是常規運營,會不定時邀請老師做分享。
比較特別的是,他們的社群,除了線上運營,也會組織線下的活動,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群裡的家長在上海會面,這樣線上線下打通的運營方式,讓社群非常活躍,促進了招生轉化。
在營銷團隊的努力下,Aliya見證了這家培訓機構用3年,讓學生從1萬到5萬的迅猛增長。
從總監轉向「創作者」,她想向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好經驗
在成長的階段,若是能遇到一個引路人,成長的速度會快很多。Aliya在她成長之初便遇到了這樣一個能指引她的人。
他是機構的一位投資人,大家都喜歡叫他黃老闆。這位黃老闆在Aliya眼裡是神一般的存在。
「他比較厲害的是能通過看你做一件事情,就知道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時候會做一些讓大家難以理解的事,比如任用一個品行不端的人,但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好的。」Aliya說。
黃老闆能洞察人的優勢,撇開偏見,把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
對於數據,黃老闆也十分敏銳,他能通過前幾個月的數據,大致估算出這個月大家努把力能做到怎樣的水平,對於目標的把控相當精準。
Aliya原本以為只能遠遠地跟著黃老闆學習,可有過一兩次交流後,沒想到黃老闆也開始留意到她。
在第一家留學英語機構待了3年後,Aliya所在的營銷團隊開始有了一些內部調整,把小組合併,留下2個主管一起管理團隊,這讓Aliya倍感尷尬。
這時,黃老闆接手了一個大公司投資的創業項目,以投資人的身份向Aliya伸出了橄欖枝,並給出了優渥的條件。
總監級的職務,超出原來幾倍的薪水。更讓Aliya心動的是,初創企業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挑戰。雖然已經當了幾年管理者,她仍舊覺得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有很多。
後來,這個教育創業項目果然讓她有了新的眼界。
「當時除了財務和教學部門,對於其他部門體系框架的搭建都有了更深了解,我感覺自己開一家培訓機構都沒問題了。」Aliya說。
接手這個新項目後,她仍舊保持著做事死磕的風格,在完成每個月業績的基礎上,還能有20%以上的營收增長。
眼看著事業越做越好,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卻擺在了Aliya面前——家人覺得她到了結婚的年齡,希望她能回到家鄉發展,能穩定下來。
在上海「拼殺」的這幾年,她和男朋友一直處於異地狀態,其實她自己也在糾結,要不要回去。
「我一直覺得,除了事業,家人和生活也是很重要的部分。」Aliya說。
回想這幾年奮鬥的日子,Aliya覺得心中坦然。
回到成都後,Aliya老師加入到了一家網際網路教育公司,開始通過寫作整理這些年在教培行業的經歷和經驗,分享給全國各地的教培人。
以前自己帶團隊時,影響的是一個學校,但現在的她,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培訓機構成長。
根據自己實戰經歷產出的文章和資料,落地性高,實效性強,這也讓她常常收到一些校長和培訓學校的管理人的真誠感謝,因為產出的乾貨資料在平臺下載量最高,她還被同事們封為「乾貨女王」。
「寫作把我過往的經驗系統梳理了一遍,也讓我發現需要提升的地方還有很多。」她說。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是我採訪完Aliya老師後最大的感受。也真正能看到這些關於教培行業的文章和資料裡,凝結著的是Aliya老師在教育行業的青春和奮鬥,有血有肉,有笑有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