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揚帆,編輯 廖莎,歡迎下載「見聞VIP」,即時見證歷史。
3月下旬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一度快速走低,成為市場焦點。
一時間抄底之聲四起,更帶動了國內銀行帳戶原油業務的火爆。
當時因抄底者眾多,國內最早推出帳戶原油交易(俗稱「紙原油」)的工商銀行曾一度因外匯額度問題,出現了暫停部分做多交易的情況。
然而,隨著紙原油的火爆,爭議也隨之而來。更出現投資者買入482桶紙原油,換月時128桶「不翼而飛」的說法。
真實情況究竟是什麼?
01
128桶紙原油從帳戶中「消失」
近日,有微博大V發布微博稱紙原油損耗大,「不能長期投資」。
這位大V爆料了一個網友案例:「看到網友截圖,之前投資了482桶(紙原油),結果換月時變成了354桶,原因是20美金一桶的當月合約換成了27美金的遠月合約,27%的升水損耗,另外工行移倉還要收費。」
所謂紙原油,即帳戶原油交易,是一種個人憑證式原油投資產品。投資者按銀行報價在帳面上買賣「虛擬」原油,賺取原油價格的波動差價。
實際上,不止這位網友,在網絡上搜索「紙原油」,類似的抱怨不勝枚舉。抱怨的對象涉及數家推出帳戶原油的銀行。更有甚者,還有投資者跑到投訴網站,投訴相關銀行產品。
看多原油期貨,原油期貨的價格也上漲了,怎麼投資者的油反而「少」了?
02
原因在於產品結構
以上述網友貼出的工行紙原油為例,我們來拆解產品的交易結構。
紙原油產品按照是否可連續交易,分為期次產品(固定的投資額度和投資期限)和連續產品(沒有交易結束日的原油產品)。
期次產品比較簡單,此處簡單略過。
複雜的是連續產品,這類產品在實際投資中設有「份額調整日」,會在調整日根據油價變動調整投資者的具體份額(也叫移倉),相鄰兩個份額調整日的間隔一般在一個月左右。
而前文中屢屢遭到「非議」的「少油」事項,就是「移倉」前後發生的事兒。
那麼,損失是怎麼來的?
原因也很簡單,紙原油給掛鈎的是海外期貨原油的價格。而期貨原油合約是有到期日的。為了讓投資者能夠長期投資下去,紙原油設計了一個機制:連續產品不斷的從即將到期的一個主力合約「移動」到下一個主力合約去。
在這個移動倉位的過程中,就會發生原油份額的重新計算。
從前述網友截圖看,原本投資了482桶(紙原油),換月時變成了354桶,原因是從21美金左右一桶的當月合約換成了28美金的遠月合約。
我們用上述油價來模擬,可以發現,當近月合約換成了遠月合約時,兩者的持倉市值是非常接近的(如下圖)。
也就是說,工行並沒有收取移倉的手續費。油的數量變化源自份額調整。
按照工行客服和相關產品說明的說法也是如此。
03
移倉造成「不確定性」
既然和產品說明一致,那麼投資者為何還抱怨連連?
原因大概是兩個。
首先,無論是從網頁上的展示,還是合同說明中載明的條款,紙原油類產品,都在強調該產品和油價的密切關聯關係。
但對於每月的份額調整,以及由移倉帶來的價格波動風險,及持有量的變化提示是不明顯的。
以至於不少投資者會認為,他們的油被當做「手續費」收走了。
其次,該類產品設計,幾乎導致了幾乎每月的「份額調整」(移倉)行為,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移倉「成本」等,這對投資人而言是很大的不確定性。
舉個例子,北京時間4月15日0點左右,美國小原油05合約及06合約價差達到7.3美元左右。
但截至4月17日5點,這個價差已經縮小到了6.3美元左右。
間隔僅僅兩天,價差就變化了1美元,這幾乎佔到了當期油價的3%,這樣大的波動,對於需要「被移倉」的投資者而言,是很大的財富的變化。
而且,不同銀行的原油投資產品確實也「移倉」日期不同。
以工行的紙原油和中行的原油寶作對比,工行的美元帳戶北美原油(連續產品)在15日凌晨移倉。而中行的美油2005期貨合約則將在4月20日移倉。
這顯然也會導致移倉成本的差異,那麼對於投資者而言,價差高的產品將導致更大幅度的原油投資量的「縮水」。
04
是否盡到「提醒」義務?
從此前的宣傳來看,在不少媒體的報導和社交網站中,都重點突出了投資帳戶原油、原油寶這類產品,在油價波動方面帶來的收益。對於「份額調整」這樣對投資人利益有重大影響的安排,描述含糊或提及很少。
但事實上,每個月原油類產品都要做一次「份額調整」。投資者持有的原油數量都要進行一次幅度或大或小的調整。
這麼重要的產品設計,怎麼能夠在宣傳中被忽略呢?
而相關產品的風險提示也未包括這方面的敘述,作為相關產品的管理人,銀行能否更好地提示風險,更詳細闡明交易邏輯,讓投資者少一點不明白呢?
這都值得深思。
下載「見聞VIP」
即時見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