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招聘會上,來自各個年齡段、形形色色的求職者從四面八方趕來,共同競爭相應的崗位。
作為40多歲的男人,本應是事業穩定順利,此時卻還在招聘會上找工作,是不是很丟人?
是不是說明這個人這輩子就這樣了?,老夏給大家做個分析.
隨著年紀的增加,人到40歲以後開始步入中年,
此前數十年的摸爬滾打往往也是在事業上有著或多或少的成就,即便不再操勞在第一線,也能夠享受較為穩定舒適的工作狀態。
然而,世事皆不盡然,很多時候我們依舊可以看到中年人出現在招聘會上,尋找合適的工作。
都說「人到中年萬事休」,而今還在找工作看似自然有些落寞悽涼,難免自己會覺得此生就不過如此了。
其實老夏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年齡永遠都不是阻礙,所阻礙的是承認自己不過如此的悲觀。
在美國,平均一個人要換12份工作,跨越2到3個行業,不少美國人在四十多歲的時候還是處於求職之中。
身在我國自有國情在此,中年人再進行求職確實競爭力較弱,難以與知識新、腦子快、勁頭足的年輕人同臺競爭,這是一個現實而殘酷的情況。
然而,人到中年,事業上還是可能存在突破的。
《論語·為政》中有言:「四十不惑」,意為這個年齡的人已經足夠成熟,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不會再輕易地重蹈覆轍。
中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智完全「中年」化,不再有改變現狀與扭轉人生的欲望。
看到自己的優勢,懷著改變的雄心,中年人也可以寫出波瀾壯闊的人生故事。
相較年輕人,中年人的身心與精力早已不同以往;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其固有的學識與經驗也已不佔優勢。
然而大器晚成的中年人為我們熟知,中年人建立起不凡事業的事例亦不在少數。
宗慶後在四十多歲才創立了娃哈哈,而今四年間三次問鼎福布斯富豪排行榜;
柳傳志在四十多歲才創立了聯想集團前身,而今已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大商業思想家之一;
任正非四十多歲才在深圳一破舊廠房中創立華為,而今已成為5G領域全球領跑企業之父。
正如上文所述,個人絕不相信中年人的事業會就此止步不前。
未來是怎麼樣的,誰又能知道呢?過去可能沒有取得相應的成就,但也不能將整段未來都輕易地否定,
決定明天的從來就不是昨天,而是有著無限可能的當下。
儘管今天你還在摩肩接踵的人潮中艱辛求職,像身邊的其他求職者一樣焦慮迷茫,
但在明天你或許也將成為上文中的一員,一路高歌地青雲直上,書寫一段萬人景仰的佳話。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前有房貸,後有車貸,家庭事業上的壓力都如山一般。
作為整個家庭的經濟支柱,肩上又扛著人生「空前絕後」的重擔,此時的中年男人更是到了人生桎梏瓶頸的艱難階段。
「未富先老」是無數中年人最大的困境,而要想找到破局之法還是需從自己出發,從當下出發。
題中儘管對自己有諸多消極定義,卻仍懷著希望、直面現實地參加招聘會找工作,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開始。
張愛玲曾說過:「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自己覺得「丟人」是大可不必的,一個為事業與家庭而不斷尋求新的機會、通過包括招聘會在內各種渠道努力找工作的男人,沒有什麼好丟人的,反而應該得到人們的認可與尊重。
每個人都會一天天地變老,而在老去的時候依舊懷抱生活、奮力拼搏的男人更是值得敬佩的。
既然選擇了參加招聘會主動求職,就不要再有這些負面情緒,抱著更豁達的心態與更積極的態度來應聘找工作。
在掌握職位信息動態後,按照自己的求職意向,篩選與鎖定招聘會中的目標。
正所謂「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自薦函」,中年人競爭的崗位多與自己的從業經歷密切相關,
著力於過往工作的經驗與對崗位的熱愛精通,再根據自身實際以各種技巧推銷自己,踏上重新開始工作的全新徵程。
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那一段時光,完成那一階段該完成的職責,順生而行,不沉迷過去,不狂熱地期待著未來,生命這樣就好。
中年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正是人生之「中」,或許正歷經大大小小的掙扎與挑戰,也還有大半的美好前程等待著你,你的未來還留待你自己來勾勒書寫。
身在職場,最強悍的競爭力只有兩個字:行動!求職並不丟人,你的未來前路可期。
文/老夏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裡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裡,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歷著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如果你喜歡鄙文,那就在下面點個讚呀,也可以轉發或讚賞!
您的鼓勵是老夏最大的動力和支持,歲月靜好,願你幸福,一起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