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目呆
5歲自閉症孩子小Y的媽媽,多年陷於社交障礙困境。曾為體制內公務員,孩子確診後,辭職幹預孩子一年。目前,為了孩子定居廣東,並重新開始進入職場,成為一名高級工程師。
除去基因突變的部分,大多數自閉症孩子的家庭裡,都能在其父母一方找到譜系特質,父母雙方都有譜系特質的現象也很常見。
於是問題來了,本身社會性就不足的父母,怎麼幹預好同樣有社交障礙的自閉症娃?
我們家目前就正面臨這個問題——
小Y
01
孩子4歲被確診,孩子爸AS無疑,那我呢?
2019年4月23日,尤記得這個宣判的日子,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蘿崗院區,李詠梅教授溫柔地告訴我們,小Y很棒,雖然診斷書上面寫著「譜系中度」。
那時的小Y剛滿4歲,我們帶他來醫院的原因很簡單——不說話。來了之後,才發現孩子有這麼多落後:說話只能說兩個字,其他全是火星語,不分親疏,沒有安全概念,行為刻板等,不會和任何小夥伴玩耍,在幼兒園一直神遊,每天推人打人,或者被推被打……總之,自閉症孩子的特徵都有了。
和所有初遇ASD的家長一樣,這一年多來,我們經歷過絕望期,焦慮期,拼命幹預期,目前,已經進入彼此放過,共同成長的平穩期。
自小Y確診以來,我們全家人都覺得小Y遺傳了爸爸的AS(阿斯伯格症候群)基因。孩子爸被認為是個高智商、低情商的典範,幸而他為自己選擇了一個學術型專業,並找到了一個不需要說話只需要埋頭做研究的工作。於他而言,既是興趣所在,又能自在生存。
面對家人調侃他的譜系基因,孩子爸也覺得合理,而以我鋼筋混凝土一般的價值觀,一直自認為社會性特別好。
隨著我讀到越來越多的書籍和文章,對譜系的認知不斷深入,加上對自身的思考,到近期才慢慢覺悟,孩子的社交障礙大概率源自我的基因。
小Y的手工作品
02
性格外向熱情,也可能會有社交障礙?
人生頭20年,我過得還算順利,在家,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細心呵護,在學校,有大把漂亮的成績單保駕護航,我甚至一度認為自己將有一番大作為,可以改變世界。
大學時期,我的人生第一次脫軌,在脫離成績看綜合素質的地方,我跌落谷底,沒有了耀眼的成績,也無法融入班級,其實同學和室友都很友愛包容,但我卻始終覺得受傷累累,只想逃離。
邁入社會,進入職場,一個社交障礙人士的困境才真正顯現。
8年前,我隨機地考進了老家一個行政單位,每天工作7小時,任務簡單輕鬆,但我每天卻過得像在工地搬磚一樣累。
比如,和某位同事初次見面,頭5分鐘彼此都覺得相談甚歡,隨著聊天地深入,可能就變成了我單方面地覺得愉快。待到第二次見面時,對方開始客氣地保持距離,不再與我多聊。這樣的回合,過去8年,不計其數地上演。
再比如,稀鬆平常的辦公室聊天,我的一些話總會被曲解,得罪同事或領導,接下來迎接我的就是每天都有被穿小鞋的機會。後來一度發展到單位的一些領導屢屢表示要趕走我,幸得少數領導幫我說話才得以留下。但一個備受排擠的人被護佑的結果是,再度被人視為眼中釘。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處處受挫,一直鬱鬱寡歡,工作第5個年頭還生了一場大病。
沒有人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我的姐姐是一個高情商的人,每去一家公司都非常受歡迎,工作風生水起,家裡人都難以理解我為什麼混得如此慘。
我自己也不明白,我的文字表達能力不差,經常寫的通訊稿和散文都能發表在單位刊物上,在網際網路上的溝通也相對恰當,為什麼口頭語言溝通就出問題了?
直到孩子被診斷,我才給自己找到正確的定位——一名外向熱情的社交障礙人士。
我每天都會有大量的社交需求,不喜歡獨處,但在跟人聊天時,完全不會考慮對方的語氣、微表情、眼神等;不考慮對方想聽什麼,只表達自己想說的內容;不會思量一句話說出來是否恰當,即使對方通過微表情和委婉的措辭表示了不想繼續聊下去,只要沒明示我,我都會繼續拉著對方聊天。
這就導致了我在單位的處境:很多人跟我聊過一次天后,很難有第二次正式的聊天。
現在,我發現小Y在社交上繼承了我這點,都是熱情外向的人,但一開口常常漏洞百出。
忙著做手工的小Y
03
父母都有社交障礙,怎麼幹預好自閉娃?
認清了自己的障礙後,我開始重新思考孩子的幹預。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其實說的是成長環境,在一個社交有障礙的家庭環境下幹預譜系孩子的社會性,條件先天不足。這也是很多家庭無法很好地實現鄒小兵教授主張的BSR幹預模式的主要原因。(關於BSR模式,請點擊:鄒小兵:自閉症孩子小明的一天)
家長自身社會性不足,遇人遇事遇物都不能恰當表達,又如何教孩子?
所以,我們早期幹預孩子,主要靠搬書,我和孩子爸讀書轉化率比較高,對照著書裡理論和方法,前期,確實幫助孩子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然而到了後期,孩子要開始適應集體生活時,我愈加感覺到迷茫和吃力,覺得自己不恰當的社交思維,只會讓孩子成長為我的樣子,像一隻束縛於繭中的小蟲子,磕磕碰碰地生存於並不友好的NT世界。
為此,我們幫孩子在小區裡找到社會性極好的普通小夥伴,幾乎每天一起玩耍,小夥伴的家長也很友善,願意包容我們家的情緒小怪獸。和小夥伴玩耍的這幾個月裡,孩子的社會性提高很多。
至此,我愈加理解鄒教授所說的,最好找一個小夥伴同吃同住,每天24小時在一起,別人家普通娃自帶的社會性,是譜系家長給不了的。
現階段孩子的幹預還是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和幼兒園老師取得了比較良好的聯繫,會幫助培養好的常規,處理日常矛盾。
放學後,孩子幾乎都和小夥伴在一起玩耍,我有意讓孩子多在鄰居家玩,在一個常規的社交磁場裡,孩子能夠習得最恰當的社交技能。
另一方面,我每天都會關注孩子的情緒,如果察覺到孩子心裡有情緒,會構建比較舒適的環境跟孩子聊天,讓孩子講出一些他不舒服的事情,予以引導。
曾經,雙腿殘疾的人,只能呆在家裡悽涼度過餘生。如今,殘疾人想要去遠方,可以坐著電動輪椅搭乘高鐵和飛機,可以安裝機器人假肢。
我和孩子爸自帶特質,為了幫助孩子,可以藉助書籍、機構、以及強大的網際網路,可以聯合朋友和老師幫忙。現實中我們也是這麼做的,不管是哪種幹預方式,孩子一直在快樂成長和進步。
普通人步行可至的遠方,我們藉助多方力量,總歸是可以到達的!
「打個招呼」
結語:
有我自己的經歷做參考,我堅信社交技巧可以後天習得。
過去8年處處碰壁的職場,讓我掌握了很多社交技能,現在一般的社交場合,我都能應付,我也漸漸地養成了察言觀色的本領,能根據對方的微表情和回應判斷自己的語句是否有問題。
只是這樣的社交仍然消耗大量的能量,容易讓人身心俱疲。
外面的廣闊人群於社交障礙人士而言,是逼仄空間,是四面圍牆,處處會碰壁。每說出去的一句話,很可能是胳膊甩在水泥牆上,帶來疼痛和傷口。
不管孩子是內向型譜系還是外向型譜系,社交都會大量消耗能量,都會容易身心疲憊。我的過往不堪回首,所以餘生希望能給孩子構建儘可能友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多一些舒適安全。
End
編輯| 春桃 主編|潘採夫 圖|包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