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薪千萬的老師指日可待
昨天,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創始人俞敏洪亮相杭州,他是來參加團中央主辦的「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
在活動之前,他接受了錢報記者專訪,暢談了一些教育話題。
坐在沙發裡的俞敏洪,依然保持腰背筆直的習慣,正裝外套,深色牛仔褲和休閒運動鞋,手裡拿著一瓶礦泉水,在回答的間隙,不時喝上一口。
記者(以下簡稱「記」):你之前建議「全國高考統考,破解流動人口子女教育難」,受到很大關注,你是怎麼想的?
俞敏洪(以下簡稱「俞」):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流動社會,流動社會的特徵,是允許一個國家的公民在保證同等權利的前提之下,能夠隨時隨地去這個國家任何他想去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孩子健康成長的核心是,孩子必須和父母一起生活,最好能生活到18歲。從這個意義上說,為什麼孩子不能在父母工作的城市裡參加高考呢?毫無疑問,高考統考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龍頭。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全國各地都能參加高考,就可以解決很多教育向下延伸的問題。
記:留學低齡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這會給教育帶來怎樣的變化?
俞:家長們的眼界相對更加開闊,不再對孩子在學校的名次有那麼急功近利的要求。而且,當我們開始慢慢明白外國大學的錄取標準,並且認為這樣的標準合理以後,中國大學的錄取標準也會慢慢改變。
記:2017年,浙江要實行新高考,7選3,你了解嗎?
俞:這是好事,但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性。好處在於,給學生打開了一個窗口,尤其是對那些有學習偏向的學生,他們對未來大學專業的選擇會更理智。壞處是孩子可能很早就為某一個專業做準備,其他的知識面變得狹隘了。
中國的大學尤其是綜合性大學,學生會在一二年級進行通識教育,這對於培養學生的世界觀、綜合素質很重要。所以我呼籲過,大學的通識教育不是要減少,而是要加強。
通識教育課程實際上培養的是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自由精神,但非常可惜,部分大學裡的通識教育課程比較僵化,講課的老師本身也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自由精神,通識教育變成對學生的折磨。
記:最近,「在線教師時薪過萬超過網紅」的新聞,在朋友圈瘋傳,你怎麼看?
答:在線教育肯定是現在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日薪、月薪萬元的老師是很正常的。當教育可以實現無邊界的時候,明星老師一定會出現。
新聞裡的那位老師不是公立學校的老師。
公立學校的老師不允許去兼職網絡授課,我認為很對。原因非常簡單——當公立學校的老師不能把心思放在自己所教的學生身上時,學生利益是嚴重受損的。所以你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就在公立學校呆著,要麼就從公立學校出來,做網紅老師。
記:在線教育平臺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俞:對於一個教育平臺的長久發展來說,最重要的核心優勢在於兩個方面。
首先,教學手段是不是最有效,是不是學生最願意接受的。以錄播技術、直播技術、互動技術為例。我們發現學生更喜歡直播技術,接受錄播、打字問問題的人比較少,因為不符合青少年的學習習慣。
第二就是內容問題。內容是由老師傳播出來的,老師教學的好壞,構成系統發展的重要條件。不管任何教育平臺、APP,把自己的系統說得多麼炫,最後的落地點一定還是搶最優秀的老師,所以培養出年薪千萬的老師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記:在線教育對傳統教育的衝擊會很大嗎?
俞:我們曾經做過調查,發現在線教育對傳統教育幾乎沒有什麼衝擊量。
比如「新東方」線下教育的學生,有10%因為線上系統上網學習,同時在線的學生,又有10%回到了傳統教育,雙方是一種互補的關係。
在全國的教育培訓市場,最需要開發的是面對三四線城市的在線教育模式,因為他們更缺少好的老師和教育資源。
記:在線老師和傳統老師有什麼區別?
俞:在線老師會在平臺之間轉移,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未來很少會有一個老師,只籤約一個平臺,最多也就呆在一個平臺一兩年,覺得別的平臺更好,就走了。優秀的老師更多地成了自主創業者,採取個人工作室的方式。
而當老師的個人聲望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線教育平臺可以對好的老師進行類似包裝明星一樣的推廣。未來在線教育平臺和一些老師的模式可能會形成經紀人模式,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向。(黃敏)
(責編:王藝錠、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