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斯達在上市之後,基於對客戶需求的洞察,將自身定位為「智能製造綜合服務商」。
「我們發現企業客戶有大量的需求,但是找不到合適的集成商或者是說雖然有很多的集成商夥伴,但與其需求難以匹配。原因就在於製造業相比於網際網路,信息不夠開放。企業在極力找集成商,集成商也在極力找客戶,兩者之間始終不能共享。」在2019高工機器人年會閉幕式上,拓斯達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張朋表示,拓斯達要回歸製造本質,打造平臺型智能製造綜合服務商。
智能製造發展現狀
近年來,雖然經濟大環境呈下行趨勢,但不能忽略的是,中國擁有大而全的土壤。
首先,中國是第一製造大國。目前,我國製造業尚處於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數位化並存,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發展不平衡的階段。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30萬億元;在500餘種主要工業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多種家電及新能源汽車超過全球產量50%以上。
同時,中國又是第一網民大國。2017年,雖然美國網民數量不及中國的40%,但美國作為北美地區第一大網際網路市場,網際網路滲透率約87.9%;中國網際網路普及率從2009年的28.90%增至55.80%;而全球平均水平則是從2009年的24%升至49%。
張朋表示,智能製造能在龐大的工業土壤和領先的網際網路賽道中成長,具備最複雜的工業環境和最絕佳的超車條件,是幸運的。
在此環境下,機器人和智能製造企業如何找到自己的成長之道?
張朋認為,實際上大部分的系統集成商或計算機公司都不賺錢,甚至虧本,原因就在於兩個行業都是從無到有被創造出來,在其它行業找不到可借鑑的經驗。「除了汽車領域之外,3C、新能源、光電、家電等行業的自動化在國外都很難找到可複製的範本,唯有國內集成商一個個去摸索和試錯,最終才能找到成功的案例。」
然而,這些案例和經驗無法共享,巨額的實驗成本給整個機器人行業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除了要看到旺盛的需求驅動,也要找到企業的需求規律。
企業的深層發展需求包括成長需求、盈利需求、競爭需求、變革需求。由此而外顯出「我們需要上機臺機器人」、「這條工藝節拍提升10s」、「工人不夠上套自動化吧」、「去學習一下,智能是趨勢」等淺層需求。
基於此,企業的智能升級就需要考慮設備、工藝、成本、管理的自動化、數據化、可視化、智能化等方面。
回顧這近十年在高速中摸索成長的歷程,以平均2年為周期就可以使上述的企業需求規律得到迅速實踐驗證。
2012年之前為「大」企業非標專機時代,2013-2014年,人口紅利消失,中小企業自動化需求特別旺盛,從而催生了很多工程師出來創業,2-3個工程師就可以帶一個團隊進行非標專機的設計,可完成低端集成應用。
到了2015-2016年,集成商在發展過程當中,不斷地試錯和摸索新的行業,感受著從0到1的成本壓力,而另一方面在集成方案中依然大多採用國外的機器人品牌,這時具有高性價比,旨在進口替代的國產機器人開始突破。
2017年,工業4.0的提出、中國智能製造信息化的發展,企業進入智能爆發期,在自動化尚未完善的階段,數字工廠面臨著紛紛「早產」。
2018-2019年,貿易摩擦導致行業競爭加劇,「龍頭效應」、「馬太效應」趨於明顯,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面臨著生存困難的境地,中國企業開始進入理性沉澱期,思考如何運用技術+服務+數據來發展。
張朋判斷,2020以及未來,將進入平臺時代,即以客戶為導向的智能製造。
什麼是平臺型智能綜合服務
拓斯達經過這些年的總結,順勢提出了「平臺型智能綜合服務」。在張朋看來,這種服務是以企業需求為核心的智能製造模式,以助力製造產業為對象的整體方案供給,以硬體+服務+數據為底層的結構化平臺,對企業智能化升級深度解構,是當下企業智能改造實施的最佳路徑。
要打造一個智能工廠,需要逐步規劃出典型的智能製造實踐架構,包括基礎層、核心支柱、目標和願景。這是概念化的以應用層級為主體的智能製造架構。
在紛繁複雜當中,通過探索「無人區」並獲得成功案例後,對智能製造探索的認知也得到了「從認識細胞到發現元素」的升級。
張朋認為,未來智能製造實踐平臺系統的簡單架構會包括服務平臺、數據平臺、硬體平臺。這是實踐化的以客戶為主體的智能製造架構。
服務平臺包含運維服務、人才培養、供應鏈服務、金融服務;數據平臺包含管理軟體、數據規範採集、數據分析、智能優化。
硬體平臺則分為五個層面:現場層(設備、產線、環境、能源),應用層(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工藝場景),產品層(通用工業機器人、控制器、專用設備、夾治具),系統層(控制系統、通訊、兼容協議),基礎層(運動/算法/材質升級/結構優化/協作/感應)。
而拓斯達要做的是硬體平臺和服務平臺。
在硬體平臺體系打造方面,拓斯達基於6000+企業客戶,積累了成功的案例經驗,以「研發團隊+應用團隊+優質集成商+高效項目執行+戰略合作夥伴」的模式來共同服務客戶。
如今在基礎層,拓斯達已建立了IPD研發體系,自主掌握了控制、驅動等技術和視覺算法;在系統層,實現了控制、通訊模塊、數據採集模塊、控制系統的自主;在產品層,拓斯達已自主研發了工業機器人、機械手和周邊配套設備;在應用層形成了自動化工站、產線、整廠、能源管理和環境管理方案;在現場層設計和實現了布局、走線、設備維護和工藝規範。
此外,拓斯達還致力於打造以助力企業智能落地為核心的服務平臺體系,建立了400多人的訂製化交付團隊,提供「4快服務」和「在線諮詢」的服務培訓團隊,設立了30多個服務辦事處,服務於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人才培養方面,開展了多場星耀會、技匠會、售後培訓、智能培訓。在供應鏈服務方面,打造了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和優質集成商體系,與各個細分領域的專家成為戰略合作夥伴。在金融服務方面,可提供重點項目融資租賃、項目政策申報、智能診斷服務等,實現了優質金融整合。
產業鏈智能升級核心命題
面對傳統企業智能轉型的多樣複雜性,以及對於系統集成方案的大量需求和低成本,整體解決方案供給力的不足,核心技術瓶頸的突破等,拓斯達提出了「助力100萬製造企業實現智能製造,助力100萬工程師服務智能製造」的願景。
張朋表示,拓斯達打造平臺的目的是希望實現共享,只有共享才能讓中國製造業加速提升。如今,拓斯達在3C、汽配、食品、光電、新能源等行業的點膠、鎖螺絲、組裝、搬運、檢測、分揀、包裝等多種工藝實現了核心技術的突破。
拓斯達更願意輸出行業、工藝集成方案共性技術,助力行業實現可升級、可複製、通用性、開放式。在此基礎下,拓斯達致力於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包括視覺算法、運動控制、驅動控制、IOT通訊,從而輸出通用型標準化產品,包括本體、視覺模塊、控制器、IOT模塊。
未來,拓斯達將繼續聚焦頭部客戶,整合優質資源,優化創新模式,秉持「讓工業製造更美好」的信念助力產業鏈智能升級,推動產業升級的平臺型智能製造綜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