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廣州人,那你可能某天在上下班的路上見過他:一個八十多歲的爺爺,頭髮全白了,拎一個塑料小馬扎,擺個書攤,帶著幾本自己翻譯的書在賣。如果你喜歡某本書,他還會跟你聊聊,然後加個微信。
這個爺爺叫林寶山,84歲了,15年前開始在路邊賣書——賣的都是自己翻譯的書。到現在為止,他翻譯了三本書,賣書的過程中,認識了超過6000個朋友。
擺攤賣書,主要是因為,寶山爺爺覺得,自己翻譯的書如果放在書店裡,那自己只是眾多作者中的一個,甚至還是不佔優勢的那個——既不是什麼大家,又沒得過這個獎那個獎。
可在馬路邊親自賣就不一樣了,他可以和每一個買書的人交流,和對方聊聊這本書的來龍去脈。賺不賺錢的先不談,至少他可以知道自己的讀者是怎麼想的,讀者也能知道,翻譯這本書的那個爺爺是怎麼想的。
賣書也不容易,一開始他總在榕樹底下賣,第一天出來賣書的時候,還收了一百塊錢假幣。不過好在賣出去五本書,雖然五本書也不一定能賣一百塊,可有五個人讀到了他的書,這不能簡單地用錢衡量。
╱下班後的手抄本字典 ╱
其實做翻譯算是寶山爺爺一直以來的愛好。他年輕的時候,是做醫生的,當醫生當了29年,英語也是那時候學的。
1958年,寶山爺爺大學畢業,畢業之後分配到一個縣城當醫生。那時候條件不好,生活艱苦,電視什麼的是想都不敢想的,下班之後不給自己找點事做就只能自己跟自己大眼瞪小眼。
寶山爺爺給自己找的「消遣」是學英語,第一部教材是跟別人借來的英漢字典。既然是借的就要還,所以寶山爺爺就一字一字的把這本字典抄了下來——抄的過程中,即學了發音,又學了翻譯。
後來,他又自己買了一本語法有關的書,就靠著這兩本書,自學了英語。後來自己翻譯的三本書,都是那時候打下的基礎。
以後的很多年,他就一邊上班,一邊偶爾翻譯一點醫學相關的小文章,或者自己寫點東西。那時候的文章大部分投給了各地的報紙,或者醫學雜誌。
因為文字功底極佳,又有豐富的臨床醫學經驗,後來,他的工作被調動到了廣州衛生廳,當兩份醫學雜誌的主編。
╱兩本書和一些故事 ╱
雜誌主編的工作又做了8年,1995年,寶山爺爺退休,那年他60歲。退休之後,原本應該頤養天年,可兩年之後,發生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寶山爺爺的妻子生病了,白血病。
妻子治病期間,寶山爺爺全程在醫院陪護,陪護的生活是寂寥且壓抑的,所以那時候他就訂閱了一份美國雜誌。那本雜誌收錄了很多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短篇小說,包括中國也有小說翻譯成英文,收集到那本雜誌裡頭。
那時候寶山爺爺就在醫院裡一邊陪護妻子,一邊翻譯這些短篇故事,這些故事有些被發表在報紙上,有些沒有。
後來,寶山爺爺把當時翻譯的所有小說集結成冊,做成一本小說集,就是現在的《尋找一個人》。這本書一共包括36篇故事,來自19個國家,都是妻子生病期間翻譯的。
另一本書,《原來在破曉》,也和自己的個人經歷有關:
這是一本匈牙利作家寫的書,作者通過父母互相寫過的幾百封信,來還原二人的愛情。寶山爺爺也曾經跟一個人長久、持續地通信,那是他年輕的時候,通信對象是他的病人。
那時候他剛走上工作崗位,還是個實習醫生,那個病人病得很重,住院期間,年輕的醫生對她很同情,也很關心。
後來,病人出院了,回到家鄉以後,給寶山爺爺寄來了一大摞日記,日記主要寫在住院期間的感受。從那之後二人一直保持通信,大概有十年,十年之後,病人還是走了。臨終前,她寫了一張紙條壓在枕頭底下,寫的是「告訴寶山,我為他祝福。」
病人的丈夫把這張紙條輾轉寄給了寶山,這是二人友情的句點。雖然友情和愛情並不一樣,可故人確實是翻譯這本書的契機。
現在,寶山爺爺的翻譯還在繼續,手邊正在翻譯的一本書叫《阿拉斯加》;賣書也在繼續,如果你去廣州,在街頭走走,說不定就會在某個路口、某棵樹下遇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