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國務院國資委一則點讚中國企業創新文章的微博,讓無數網友心潮澎湃:「從設計圖紙開始,造出了佔全球市場份額2/3的中國盾構機」「當年被超高壓卡住了脖子,但現在,我們連特高壓都搞定了」「石油勘探、開採、煉化、輸送都曾一度落後,領先是『幹』出來的」……
國資委「國資小新」微信公號近日再發文,回顧中國企業曾經經歷過的「至暗時刻」,以及一直倡導並為之不懈奮鬥的「科技自立」。
一項項落後、一次次封鎖,卻成就了一件件科技自立、創新自主的傳奇。創業維艱,奮鬥以成,從來就沒有什麼輕而易舉,從來就沒有什麼理所當然。任憑亂雲飛渡、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決勝千裡,靠的正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堅定與執著。
華為的「備胎轉正」
讓無數網友心潮澎湃
這份面對風險挑戰的骨氣、底氣
不僅是華為的精神財富
更是中國企業共同的選擇和心聲
今天我們倡導的「科技自立」,
其實一直是都是中央企業堅持
並為之不懈奮進的信念
因為曾經
中央企業經歷過同樣的「至暗時刻」
所以今天,我們更加理解華為
在自主創新上的「極致堅持」
這場「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徵」
我們早已啟程
在「科技自立」的選項前,我們從來沒有猶豫。
沒有「科技自立」,無異於將「命門」雙手奉上;別說保障國家經濟安全,連議價的資本都沒有。
這樣的辛酸,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
毫不猶豫選擇「科技自立」,意味著把寶貴的主動權、選擇權、議價權掌握在手中。
曾經,我們完全依靠進口盾構機,技術專家要國外配,處處看人臉色。在使用過程中,即便有質量問題對方也不會承認,維修的錢足夠買一個新的。維修過程不給我們看,一條警戒線把中國人擋在外面。
2015年,國產首臺鐵路大直徑盾構機打破了國外近一個世紀的技術壟斷。現在,中國的盾構機佔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二,將外國同類產品價格拉低了40%。
曾經,我們的港珠澳大橋面臨難度最高的海底隧道段沉管施工。國內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因此找到了在沉管隧道方面技術最牛的荷蘭公司尋求技術合作。對方卻要價1.5億歐元,相當於15億元人民幣,而且還只是諮詢費用,不包括技術轉讓費用。最終我方提出付3億元,只換取最重要、施工難度最大部分的技術支持。對方卻回應:3億元只能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
面對如此羞辱,我們歷經數年艱難攻關,最終完美完成了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隧道施工。而荷蘭人也只能承認,中國從沉管隧道技術的小國,一躍成為了世界領先的技術大國。
國產化、自主創新意味著什麼?中國石化的這位師傅說得很明白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一線員工的大實話、心裡話
「老外的一個鑽頭,說100萬,你用不用?沒有國產化,你就得用。他是不是制約你?它實際就值5萬,但就要賣你100萬,一窮二白人家就整你。當你有了以後,你有議價權了,你可以用它也可以不用它,他是不是要降價?國產化的意義,不只是避免多花錢,還避免關鍵時刻被卡脖子。」
在新中國石油工業起飛的時候,「鑽頭不到,石油不冒」。沒有鑽頭,只能找國外購買。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石化的科研人員一咬牙,一跺腳,自主研發噴射式聚晶人造金剛石刮刀鑽頭。1979年的春天,新型勝利鑽頭一次下井進尺2901米,創造了該類鑽頭單只進尺世界最高紀錄!
「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種「鬼邏輯」,中國不信,央企不信!
因此才有了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國產航母、殲20、驅逐艦、天眼……
「科技自立」,從來都是我們的堅定選擇,唯一選擇!
在「科技自立」的目標下,
我們深知沒有投入就沒有收穫。
根據2018年數據:
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為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首位
近年數據表明,全國企業科技創新研發投入佔全國77%,而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又超過了全國研發投入總額的四分之一。在國家科技獎勵中,中央企業獲得科技獎項佔獲獎總數的1/3以上。
每一件大國重器,每一項超級工程,每一次技術突破,都是建立在這些實實在在的資源投入的基礎上。
創新需要的最重要資源,是人。
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業擁有科技工作人員156.6萬人,兩院院士226名;
其中中央企業擁有工程院院士189人,佔全國的22.8%。
如今,在最高精尖的領域,
嫦娥、神舟科研團隊平均年齡33歲
北鬥科研團隊平均年齡35歲
國產航母科研團隊平均年齡37歲
……
在許多總裝車間,90後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主力軍。這些在奮戰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是我們自信的源泉、硬氣的資本、自立的希望!
在「科技自立」的徵途上,
我們時刻與孤獨和艱辛為伴。
科技自立之路,往往伴隨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與艱辛。
回望那些照亮中國自主創新的光榮與夢想,無一不是耐住寂寞、百鍊成鋼。
科研之路,一走就是一輩子。航天前輩們的寄語就在耳邊:
「
常常是最後一把鑰匙,打開了神殿門,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
——錢學森
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任新民
既然要接受一個任務,一定要成功,中間不管失敗多少次,那麼你最後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你承受得了也得承受,承受不了也得承受。
——黃緯祿
↑航天前輩們的霸氣原聲
當年,沒有外援,沒有技術積累,更沒有計算機,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及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研發團隊,就用算盤和計算尺一個一個去算……黃旭華說:「我的一生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志存高遠,奮鬥永久。今天,這樣的精神同樣在照耀我們砥礪前行,並催生出一個又一個鼓舞人心的科技創新故事。
1994年,我國決定開始研製我們自己的導航衛星以及定位系統,定名北鬥。就在前幾天,由航天科技抓總研製的最後一顆北鬥二號衛星升空,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從「區域」向「全球」平穩過渡提供有力保障。
↑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示意圖。今天的北鬥導航衛星,核心部件國產化率達100%。
從一紙規劃到提供全球服務,北鬥的星路歷程走了25年。
芳烴是化學工業的重要根基,廣泛用於醫藥、國防等各大領域。我國的芳烴生產技術長期依賴進口,技術費用昂貴,相關產業發展受制於人。2016年1月8日,中國石化開發的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至此,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後,第三個掌握這套技術的國家。
芳烴的自給之路,我們走了25年。
1994年,我國代表團去日本考察球墨鑄鐵管項目,其中新興鑄管的研究人員被阻攔下來,理由是防止技術外洩。10年後的2003年,新興際華再次赴日考察,這家企業派出副董事長接待,而且什麼技術都讓看了。對方說:現在新興鑄管的技術已經世界領先,沒什麼不能讓你們看的。
曾經,南方電網提出研究±800千伏直流輸電技術,國內外一片質疑聲。即使德國、美國、韓國等當時的電網科技強國,也難以問津800千伏這一世界級難題。結果僅用四年時間,南方電網就建成了雲廣特高壓直流工程,創造了32項世界第一。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從過去到今天,
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之路從未停止。
從今天到未來,
中國企業的核心技術突破將持續不斷!
中國從來不缺乏克服艱難險阻、
勇於實現夢想的「精氣神」!
在「科技自立」的進程中,
我們堅持合作共贏、攜手共進。
為了科學技術的突破,
為了人類共同的事業,
我們選擇自主、頑強,
但我們從不狹隘、閉塞。
國產大飛機C919,中國商飛與國外知名企業開展廣泛的技術合作,博採眾長,共同提升研發速度、控制整體成本,承借全球化的東風,實現中華民族自己的「大飛機夢」。
受控核聚變發電的實現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面對人類共同的能源事業,中國選擇積極融入、積極貢獻,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資助這一項目,共同追逐「人造太陽」。
↑中核集團就是在這裡「種太陽」。科學家說:「如果將來會有一盞燈被聚變之能點亮,我相信,這盞燈一定、也必須是在中國!」
長徵路上需要同伴,科技創新需要合作。閉關自守換不來科技自立。
共建、共贏、共享,是我們開展對外合作秉承的理念,也是實現科技自立重要的路徑。
最後想說——
自信,是最寶貴的心態。當前,我們不應被狹隘的民族情緒左右,更不應妄自菲薄、缺乏自信。中國人拼搏的精氣神,是任何客觀條件無法替代的,也是任何外部困難無法戰勝的。
自強,是最踏實的道路。新中國砥礪發展70年,從來就沒有什麼相同的起跑線,也沒有輕而易舉、理所當然、一蹴而就。從一窮二白的年月,到國力日盛的今天,「自力更生」「民族復興」是中國人始終不變的堅持。滔天巨浪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鑄造諾亞方舟。自強不息是最踏實的道路,自主創新是最寬闊的路徑。
實幹,是最可貴的作為。必須承認,在科技自立的道路上,距離世界最頂尖的科技水平,我們依然存在進步的空間。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最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自信而不自大,自強而不自滿,不卑,不亢,不驕,不餒。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在世界,世界看中國;得道必多助,創新要圖強;國人當努力,胸懷要開放;心中有希望,前路有方向!共勉共進,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