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脖子不是一兩天了!「科技史上最悲壯長徵」早已啟程……

2020-12-17 經濟日報

前幾天,國務院國資委一則點讚中國企業創新文章的微博,讓無數網友心潮澎湃:「從設計圖紙開始,造出了佔全球市場份額2/3的中國盾構機」「當年被超高壓卡住了脖子,但現在,我們連特高壓都搞定了」「石油勘探、開採、煉化、輸送都曾一度落後,領先是『幹』出來的」……

國資委「國資小新」微信公號近日再發文,回顧中國企業曾經經歷過的「至暗時刻」,以及一直倡導並為之不懈奮鬥的「科技自立」。

一項項落後、一次次封鎖,卻成就了一件件科技自立、創新自主的傳奇。創業維艱,奮鬥以成,從來就沒有什麼輕而易舉,從來就沒有什麼理所當然。任憑亂雲飛渡、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決勝千裡,靠的正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堅定與執著。

華為的「備胎轉正」

讓無數網友心潮澎湃

這份面對風險挑戰的骨氣、底氣

不僅是華為的精神財富

更是中國企業共同的選擇和心聲

今天我們倡導的「科技自立」,

其實一直是都是中央企業堅持

並為之不懈奮進的信念

因為曾經

中央企業經歷過同樣的「至暗時刻」

所以今天,我們更加理解華為

在自主創新上的「極致堅持」

這場「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徵」

我們早已啟程

在「科技自立」的選項前,我們從來沒有猶豫。

沒有「科技自立」,無異於將「命門」雙手奉上;別說保障國家經濟安全,連議價的資本都沒有。

這樣的辛酸,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

毫不猶豫選擇「科技自立」,意味著把寶貴的主動權、選擇權、議價權掌握在手中。

曾經,我們完全依靠進口盾構機,技術專家要國外配,處處看人臉色。在使用過程中,即便有質量問題對方也不會承認,維修的錢足夠買一個新的。維修過程不給我們看,一條警戒線把中國人擋在外面。

2015年,國產首臺鐵路大直徑盾構機打破了國外近一個世紀的技術壟斷。現在,中國的盾構機佔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二,將外國同類產品價格拉低了40%。

曾經,我們的港珠澳大橋面臨難度最高的海底隧道段沉管施工。國內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因此找到了在沉管隧道方面技術最牛的荷蘭公司尋求技術合作。對方卻要價1.5億歐元,相當於15億元人民幣,而且還只是諮詢費用,不包括技術轉讓費用。最終我方提出付3億元,只換取最重要、施工難度最大部分的技術支持。對方卻回應:3億元只能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

面對如此羞辱,我們歷經數年艱難攻關,最終完美完成了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隧道施工。而荷蘭人也只能承認,中國從沉管隧道技術的小國,一躍成為了世界領先的技術大國。

國產化、自主創新意味著什麼?中國石化的這位師傅說得很明白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一線員工的大實話、心裡話

「老外的一個鑽頭,說100萬,你用不用?沒有國產化,你就得用。他是不是制約你?它實際就值5萬,但就要賣你100萬,一窮二白人家就整你。當你有了以後,你有議價權了,你可以用它也可以不用它,他是不是要降價?國產化的意義,不只是避免多花錢,還避免關鍵時刻被卡脖子。」

在新中國石油工業起飛的時候,「鑽頭不到,石油不冒」。沒有鑽頭,只能找國外購買。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石化的科研人員一咬牙,一跺腳,自主研發噴射式聚晶人造金剛石刮刀鑽頭。1979年的春天,新型勝利鑽頭一次下井進尺2901米,創造了該類鑽頭單只進尺世界最高紀錄!

「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種「鬼邏輯」,中國不信,央企不信!

因此才有了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國產航母、殲20、驅逐艦、天眼……

「科技自立」,從來都是我們的堅定選擇,唯一選擇!

在「科技自立」的目標下,

我們深知沒有投入就沒有收穫。

根據2018年數據:

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為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首位

近年數據表明,全國企業科技創新研發投入佔全國77%,而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又超過了全國研發投入總額的四分之一。在國家科技獎勵中,中央企業獲得科技獎項佔獲獎總數的1/3以上。

每一件大國重器,每一項超級工程,每一次技術突破,都是建立在這些實實在在的資源投入的基礎上。

創新需要的最重要資源,是人。

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業擁有科技工作人員156.6萬人,兩院院士226名;

其中中央企業擁有工程院院士189人,佔全國的22.8%。

如今,在最高精尖的領域,

嫦娥、神舟科研團隊平均年齡33歲

北鬥科研團隊平均年齡35歲

國產航母科研團隊平均年齡37歲

……

在許多總裝車間,90後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主力軍。這些在奮戰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是我們自信的源泉、硬氣的資本、自立的希望!

在「科技自立」的徵途上,

我們時刻與孤獨和艱辛為伴。

科技自立之路,往往伴隨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與艱辛。

回望那些照亮中國自主創新的光榮與夢想,無一不是耐住寂寞、百鍊成鋼。

科研之路,一走就是一輩子。航天前輩們的寄語就在耳邊:

常常是最後一把鑰匙,打開了神殿門,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

——錢學森

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任新民

既然要接受一個任務,一定要成功,中間不管失敗多少次,那麼你最後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你承受得了也得承受,承受不了也得承受。

——黃緯祿

↑航天前輩們的霸氣原聲

當年,沒有外援,沒有技術積累,更沒有計算機,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及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研發團隊,就用算盤和計算尺一個一個去算……黃旭華說:「我的一生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志存高遠,奮鬥永久。今天,這樣的精神同樣在照耀我們砥礪前行,並催生出一個又一個鼓舞人心的科技創新故事。

1994年,我國決定開始研製我們自己的導航衛星以及定位系統,定名北鬥。就在前幾天,由航天科技抓總研製的最後一顆北鬥二號衛星升空,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從「區域」向「全球」平穩過渡提供有力保障。

↑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示意圖。今天的北鬥導航衛星,核心部件國產化率達100%。

從一紙規劃到提供全球服務,北鬥的星路歷程走了25年。

芳烴是化學工業的重要根基,廣泛用於醫藥、國防等各大領域。我國的芳烴生產技術長期依賴進口,技術費用昂貴,相關產業發展受制於人。2016年1月8日,中國石化開發的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至此,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後,第三個掌握這套技術的國家。

芳烴的自給之路,我們走了25年。

1994年,我國代表團去日本考察球墨鑄鐵管項目,其中新興鑄管的研究人員被阻攔下來,理由是防止技術外洩。10年後的2003年,新興際華再次赴日考察,這家企業派出副董事長接待,而且什麼技術都讓看了。對方說:現在新興鑄管的技術已經世界領先,沒什麼不能讓你們看的。

曾經,南方電網提出研究±800千伏直流輸電技術,國內外一片質疑聲。即使德國、美國、韓國等當時的電網科技強國,也難以問津800千伏這一世界級難題。結果僅用四年時間,南方電網就建成了雲廣特高壓直流工程,創造了32項世界第一。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從過去到今天,

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之路從未停止。

從今天到未來,

中國企業的核心技術突破將持續不斷!

中國從來不缺乏克服艱難險阻、

勇於實現夢想的「精氣神」!

在「科技自立」的進程中,

我們堅持合作共贏、攜手共進。

為了科學技術的突破,

為了人類共同的事業,

我們選擇自主、頑強,

但我們從不狹隘、閉塞。

國產大飛機C919,中國商飛與國外知名企業開展廣泛的技術合作,博採眾長,共同提升研發速度、控制整體成本,承借全球化的東風,實現中華民族自己的「大飛機夢」。

受控核聚變發電的實現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面對人類共同的能源事業,中國選擇積極融入、積極貢獻,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資助這一項目,共同追逐「人造太陽」。

↑中核集團就是在這裡「種太陽」。科學家說:「如果將來會有一盞燈被聚變之能點亮,我相信,這盞燈一定、也必須是在中國!」

長徵路上需要同伴,科技創新需要合作。閉關自守換不來科技自立。

共建、共贏、共享,是我們開展對外合作秉承的理念,也是實現科技自立重要的路徑。

最後想說——

自信,是最寶貴的心態。當前,我們不應被狹隘的民族情緒左右,更不應妄自菲薄、缺乏自信。中國人拼搏的精氣神,是任何客觀條件無法替代的,也是任何外部困難無法戰勝的。

自強,是最踏實的道路。新中國砥礪發展70年,從來就沒有什麼相同的起跑線,也沒有輕而易舉、理所當然、一蹴而就。從一窮二白的年月,到國力日盛的今天,「自力更生」「民族復興」是中國人始終不變的堅持。滔天巨浪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鑄造諾亞方舟。自強不息是最踏實的道路,自主創新是最寬闊的路徑。

實幹,是最可貴的作為。必須承認,在科技自立的道路上,距離世界最頂尖的科技水平,我們依然存在進步的空間。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最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自信而不自大,自強而不自滿,不卑,不亢,不驕,不餒。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在世界,世界看中國;得道必多助,創新要圖強;國人當努力,胸懷要開放;心中有希望,前路有方向!共勉共進,共建共享!

相關焦點

  • 中國晶片突圍戰,是科技史上最悲壯的長徵丨深網
    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徵,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數千個日夜中,我們星夜兼程,艱苦前行。當我們逐步走出迷茫,看到希望,又難免一絲絲失落和不甘,擔心許多晶片永遠不會被啟用,成為一直壓在保密櫃裡面的備胎。」何庭波回憶。
  • 中國新聞史上最悲壯的一頁
    11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中國新聞史上最悲壯的一頁——記者節前夕,追憶新華社太行烈士》的報導。
  • 老紅軍何志聰回憶激情歲月:難忘長徵那段悲壯的歷程
    今年是長徵勝利80周年,何志聰老人16歲從軍,從一名「小鬼」到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經歷過長徵爬雪山過草地,參加過抗日戰爭,在戰鬥中先後5次負傷,1947年被授予「戰鬥英雄」稱號,累累功勳記錄了他光榮的一生。
  • 史上最悲壯的元素——氟的發現
    今天我們要說的乃是化學史上最悲壯的一段:化學元素史上,參加人數最多、危險最大、工作最難的研究課題——氟的發現歷程。一開始,他用氯化銀和鉑做容器,向氫氟酸通電,結果鉑電極都被腐蝕了。  真是個厲害東西,竟然把白金都腐蝕!「好吧,那我乾脆用氟化物:螢石做容器好了!氟化物已經是被氧化之後的產物,總不能繼續唄氧化了吧。」戴維想。  他重新通電,結果這次陽極收集到了氣體,戴維一檢查,發現是老熟人:氧氣。看來電解的是水,而不是氫氟酸。
  • 我的長徵 尋找最後的女紅軍
    【編者按】 長徵,這一偉大歷史事件,是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在中共黨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長徵途中的女紅軍,是一個特殊而偉大的群體,她們理想信念堅定,英勇頑強。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有人說,中國其實造不好一個螺絲釘,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中國是製造大國,但一旦涉及頂尖領域就大打折扣。
  • 史上最悲壯的元素發現-氟發現史
    今天我們要說的乃是化學史上最悲壯的一段:化學元素史上,參加人數最多、危險最大、工作最難的研究課題——氟的發現歷程。一開始,他用氯化銀和鉑做容器,向氫氟酸通電,結果鉑電極都被腐蝕了。真是個厲害東西,竟然把白金都腐蝕!「好吧,那我乾脆用氟化物:螢石做容器好了!氟化物已經是被氧化之後的產物,總不能繼續唄氧化了吧。」戴維想。他重新通電,結果這次陽極收集到了氣體,戴維一檢查,發現是老熟人:氧氣。看來電解的是水,而不是氫氟酸。
  • 【微·思政】西南聯大: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徵!
    1938年2月18日,聞一多先生為文學院的師生上了最後一課,他說:「中國,不是法蘭西,因為,中國永遠沒有最後一課!」轉天,師生們召開誓師大會,開始分路前往昆明,其中最為艱苦的一路由黃師嶽、聞一多、袁復禮等男教師和210多名男同學組成,他們徒步行程3000餘裡,歷時68天,書寫下中國教育史上的偉大「長徵」。
  • 羅麥之聲「長徵長徵」大型情景歌舞音樂會——紀念中國工農紅軍...
    為紀念這一偉大歷史勝利,9月18日晚,由啟明公益基金會、中國擁軍優屬基金會、北京京演集團聯合主辦的「羅麥之聲「長徵長徵」」——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型情景歌舞音樂會在保利劇院上演。出席晚會的有:北京羅麥科技集團董事長、啟明公益基金會會長、中國航天基金會名譽理事長汪靜,北京羅麥科技集團副董事長、北京易麥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裁、啟明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汪煒楠,北京羅麥科技集團副總裁、北京羅麥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 搜索紅色記憶:長徵路上那支越打越強的「童子軍」
    年齡最小的8歲紅軍 人民網信陽9月24日專電 兩萬五千裡長徵是中國革命史上一段悲壯的史詩。紅軍三大主力在長徵中減員四分之三,然而在巍巍大別山,卻有一支弱小的紅軍隊伍,這支長徵隊伍平均年齡還不到18歲,然而卻在國民黨統治的中樞地帶馳騁縱橫,越打越強。 他們的能量超乎你想像 在河南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村,有一株800多歲的銀杏樹。80年前,一支3000名的紅軍隊伍從這棵樹下出發,開始了他們的萬裡長徵路。
  • 紅軍後人自發組建合唱團 《長徵組歌》是拿手好戲
    「我的外公是紅軍,在湘江戰役中犧牲了」「我小叔公參加紅軍時才14歲,還沒走到1個月就犧牲了」「我的爺爺跟著紅軍渡過於都河,至今是北上無音訊」……當年在於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人踏上長徵路。他們中的很多人,倒在了長徵路上,倒下的那一瞬,他們甚至來不及回望一眼故鄉。
  • 年度熱詞:「從0到1」的突破 解決「卡脖子」問題 評價體系「破四唯...
    比如: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全球有了「中國北鬥」的導引和陪伴;「天問一號」啟程飛往火星,將在世界上首個一次實現「繞、著、巡」三大任務;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00萬億倍;「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有著「地球第四極」之稱的馬裡亞納海溝,創下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嫦娥五號帶著月球樣品平安返回地球,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說不完的長徵】到陝北去 幾張報紙定方向
    而就在紅一方面軍到達哈達鋪的前兩天,從鄂豫皖根據地出髮長徵的紅二十五軍也到達了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整編成了紅十五軍團,根據地的力量更加壯大了。張瑞生的父親在門外聽見他們說「我這長徵路,陝北這是第一頓飯,這回是吃好了,吃飽了,好了好了再不要盛了」。  張瑞生的父親記得非常清楚,門裡的那個首長一口氣吃了三大碗羊肉臊子剁蕎面。第二天一大早,這群人啟程趕路,沒多久,國民黨的騎兵就追來了。託著機槍到了這裡之後就換馬,把老百姓的糧食都當馬草,馬餵飽了,有力氣又追去了。然而,國民黨的騎兵團氣勢洶洶地追去,沒幾天就灰溜溜地逃回來了。
  • 中國科技公司該如何美國「卡脖子」
    根據這項規則變動,即使晶片本身不是美國開發設計,但只要外國公司使用了美國晶片製造設備,就必須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才能向華為或其附屬公司提供晶片。華為繼續獲取某些晶片或使用某些美國軟體或技術相關的半導體設計,也需獲得美國的許可。這意味著美國試圖切斷華為在全球的晶片供應。
  • 葉檀財經:科技戰主場在AI 百度人工智慧軟硬兼施應對「卡脖子」
    它們的商業價值不可能在短短幾年之內就體現出來,需要我們的科技人員有雄心、有耐心、耐得住寂寞,而且有信仰。"他表示,"我們也有長期的考慮和耐心,希望把中國的這些被'卡脖子'的技術能夠一點一點突破,最後被市場廣泛接受。"文/葉檀財經"這就是中華民族,這就是中國人,什麼都壓不倒!"
  • 北大教授說,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5日下午,在專家就「化解『卡脖子』會不會走入新誤區」的議題展開討論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禁用TikTok和微信,說明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張頤武表示,與科技方面的情況不同,「科技是我們想要,他(美國)不給;文化是我們有些東西到他那兒,他現在高度警覺,不讓我們去,這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
  • 老外開始新長徵--英一男子重走長徵路紀行(圖)
    「每天開始走路的第一個小時是最痛苦的,後來就好了。」李愛德揮揮手,和朋友們道別。  從2002年10月16日離開江西於都,到今年7月17日抵達西昌,整整9個月的時間裡,李愛德和剛剛離開四川去北京治病的另一位英國青年馬普安已徒步4125公裡。他們走的正是69年前紅軍長徵走過的道路。李愛德的終點是陝北吳起鎮。那時候,他將成為繼紅軍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之後,第二位徒步走完長徵路的外國人。
  • 【長徵精神】以偉大長徵精神迎接民族復興徵程上的挑戰
    【長徵精神】以偉大長徵精神迎接民族復興徵程上的挑戰 原標題:   作者: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李效東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以其縱橫二萬五千裡之漫長
  • 「卡脖子」技術問題的成因與規避
    然而,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到來,中國科技企業諸如中興、華為等受到美國出口管制「實體名單」的限制,從而導致技術「卡脖子」問題日益凸顯。在技術發展與國家經濟安全日益緊密相連的時代背景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發揮技術的新發展優勢作為戰略目標,進而突出「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其中,「卡脖子」現象對制定此次技術創新戰略產生了一定影響。
  • 科技史上6月12日漢字掌上型微電腦問世
    (原標題:科技史上6月12日漢字掌上型微電腦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