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沒教養」?父母做好這三點,千萬別對比

2020-12-12 騰訊網

導語: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沒教養」?孩子出現孤僻、叛逆、自卑、敏感、厭學以及不入群等問題怎麼辦?孩子牴觸情緒多,與家長這一做法有關,做好這三點立竿見影……

一直以來,子女的教育問題是困擾很多父母的事情,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懂得教育孩子。

尤其是中國有著一些傳統,父母在家中有著絕對的強權,子女也不能違抗父母。

他們更像是父母的附屬品,這就加大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父母當然是希望孩子能更好,可能培養好孩子的人非常有限。

中國有很多善於教育子女的人,他們也將孩子培養得非常成功,比如知名的作家劉墉,他的教育在國內外有著非常大的名氣。

01

劉墉的作品在國內十分暢銷,銷量突破了千萬冊,在個人的事業上是非常成功。

可有的時候,像他們這樣的名人往往就會遇到子女教育的問題,很多名人都沒有辦法處理好自己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他們的子女也往往很難成才,劉墉則不同,他擁有一子一女,如今兩個孩子都已經長大。

他對自己的兒女教育做得非常成功,他的大兒子劉軒不僅是哈佛的心理學博士,同時還是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在很多領域都有著不錯的成就。

他的女兒很早就獲得了美國總統獎,隨後還進入到了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

兩個孩子都這麼出色,劉墉的教育必然是有一些特點,他究竟是如何教育兩個孩子的呢?

受到國內教育的影響,他也走著一條不太一樣的「強權教育」之路。

國內家長的強權教育,不允許子女有任何違背的情況,很多子女處在家長的壓迫下,他們對於家長的這種教育非常不滿,牴觸情緒越來越多。

劉墉在家裡也是比較強勢的,不過他卻沒有出現與子女的矛盾,為何他的子女就能避免這種影響呢?

對於孩子牴觸情緒多,劉墉一針見血,大多是家長犯了這個錯誤——和別的孩子作比較!

確實,劉墉很少會去用比較的方式,這樣非常傷害孩子,我們應該給孩子很多的時間來尋找自己的定位。

家長對於孩子定位不清,人們又存在著攀比心理,大家就常常會拿自己的孩子去比較。

甚至很多家長看見自己小孩不喜歡打招呼,見人不喊,覺得很丟面子,怕別人說自己孩子沒教養。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我們更多的要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而且迫切渴望孩子能成為某一類的人,中國的孩子活著也確實不容易,他們不僅要面臨著家長的強權壓迫,而且他們做什麼,都無法讓父母滿足。

很多孩子都曾抱怨過,他們永遠都無法令父母滿足,這就導致他們自己都不明白,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父母滿意。

02

孩子們已經忘記了他們是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可中國的很多孩子從小受到父母相互攀比,會讓他們變得更加自卑。

由於家長掌握絕對的權力,孩子們後面所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為了要討好父母。

劉墉就不贊成這種教育方法,他沒有強行把自己的理想加給孩子,而是給孩子們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尋找到自己的定位。

他面對媒體,曾總結出3句話,都是自己教育兒女的經驗:1、亦正亦邪,塑造孩子堅強自信的性格;2、亦緊亦松,做孩子的風箏線,把握好他起飛的方向;3、亦中亦西,教育也講男女有別;

做好這三點立竿見影,但是很多人卻很難做到。

另外,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儘量不要與他人的孩子對比,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確實,有些孩子在學習上可能比較遲鈍,也有一些人是天才。

不過孩子們的特點並不單單是體現在學習這些方面,父母如何發現自己的孩子的優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兒子在上學中途選擇要去阿拉斯加,他的女兒也選擇了要去做背包客,這些事情在很多的父母眼裡是不務正業,耽誤學習肯定是不行的。

劉墉就支持自己的兒女去做這些事情,準確來說,他是沒有過多幹涉子女做這樣的選擇。

父母確實是給予孩子們生命的人,但他們還真不見得能有權力一直幹涉孩子們的人生,每個人都應該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權力。

中國很多強勢的父母,都想要把子女的這點權力剝奪掉,劉墉這點做得就非常好。

在孩子長大了之後,他們與子女之間相處就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孩子大了總是有一些自己的思想,可父母還是想要把孩子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越是這麼做,就會越讓孩子無法真正成長起來,沒有哪個父母能一輩子掌握子女的生活。

過度強勢,對於很多子女來說,他們很容易忘卻自己該怎麼過好自己的生活。

03

最重要的一點,子女在家庭裡面是弱勢的一方,他們小時候沒有能力與父母對抗,長大後又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沒有辦法與父母對抗。

很多中國的父母並不懂得該怎麼與子女交流,雖然是父子關係,但兩邊都是人,人們都是要相互溝通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倆人的關係變得更好。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自己就沒有什麼文化,在家裡更是隨意使用自己家長的權力,動輒打罵,長期下來就會讓孩子心裡存在著陰影。

在這種環境裡面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心智往往都會出現一些問題。

劉墉非常善於和孩子溝通,他也不會採用打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只有這麼做,才能讓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變得更好。

在生活中,還有一些孩子會出現一種情況,他們迫切想得到父母的愛,可他們在家庭裡面與父母的地位差距較大,兩代人之間存在著代溝。

時間長了,孩子們就沒有辦法與父母交流,很多孩子做出各種努力,希望自己能與父母交流,可父母將孩子們的這種做法當做是小兒科,總是將他們推得遠遠。

這就讓兩邊的隔閡越來越大,等孩子反覆嘗試之後都沒有效果,他們也就徹底失去了信心,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就很難調和。

劉墉提出的這幾個問題,也是中國家長們普遍的問題,可有幾個人能像他這樣處理得更好呢?

確實,如今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有所欠缺,出現過許多未成年造成的違法行為。

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成了家長們的首要難題。

如果想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好的家庭教育是必須的。

相關焦點

  • 《正面教養》:劉墉暢談教育經驗心得,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爸爸狠狠瞪他的時候,他有些怕,但沒有哭,可大姐這一句話,讓孩子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和老師溝通交流後,大姐發現自己兒子並不是和同學打架,而是勞動時工具壞了,意外傷到了同學。很多家長在發生類似情況的時候,往往都會不分青紅皂白先把孩子罵一頓,很少發現孩子的不安和害怕的心情。
  • 《正面教養》:劉墉暢談教育經驗心得,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爸爸狠狠瞪他的時候,他有些怕,但沒有哭,可大姐這一句話,讓孩子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和老師溝通交流後,大姐發現自己兒子並不是和同學打架,而是勞動時工具壞了,意外傷到了同學。很多家長在發生類似情況的時候,往往都會不分青紅皂白先把孩子罵一頓,很少發現孩子的不安和害怕的心情。
  • 《正面教養:少爺小姐要爭氣》: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這麼一個小小的人兒,她對你滿心的依賴,她的一切全由你來掌控,我真的感受到了責任和壓力,生怕哪裡沒做好,讓她受了委屈,也怕哪裡沒教育到位,讓她以後會受傷害。 果然,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行的是父母。
  • 劉墉新作《終身教養》出版
    華人世界知名作家、教育家、家教典範劉墉新書《終身教養》分為「男孩篇」和「女孩篇」,由作家出版社近日出版。    劉墉22歲就獲得中國臺灣圖書金鼎獎,作品在中國大陸銷售超過千萬冊,並且他以自己的版稅收入,在中國大陸捐建了40餘所希望小學,還幫助了200多個大中學生就學。
  • 孩子不「打招呼」,這個鍋誰來背?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人格的影響
    其中,自然少不了家長們想讓孩子去跟長輩們或其他親戚家的孩子打招呼。有些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會表現出害羞,緊張,抗拒,說話吞吞吐吐,或者一句話不說就直接跑開……這些,都會讓過年帶孩子走親訪友的父母們非常尷尬!會讓親戚們覺得孩子沒教育,父母沒盡責。但是父母們感到很冤枉,管來管去,怎麼變成這樣呢?
  • 《終身教養》:劉墉的家教典範,於平凡中照見不平凡
    在這本書中家長們能夠了解到劉墉教育子女的獨特智慧,提升做優秀父母的教養能力,孩子們更可以從中吸取成長正能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新晉父母的我,有幸閱讀到這套書,並想從家長的角度簡要談談劉墉的教育方式。1.
  • 劉墉親子教育精華《終身教養》上市
    出版方供圖劉墉親子教育精華《終身教養》上市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知名作家劉墉新書《終身教養》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包括「男孩篇」和「女孩篇」,是一套適合「親子共讀的黃金手冊劉墉22歲獲得中國臺灣圖書金鼎獎,其作品銷售超過千萬冊。他以版稅收入在中國大陸捐建了40餘所希望小學,並幫助200多個大中學生就學。同時他也是高校名師,31歲開始在紐約聖諾望大學教書。他還是勵志大師,也是華人家教的典範,被稱為「青少年心靈溝通專家」。他的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心理學者、知名作家、《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
  • 我把一雙兒女送進名校: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這麼一個小小的人兒,她對你滿心的依賴,她的一切全由你來掌控,我真的感受到了責任和壓力,生怕哪裡沒做好,讓她受了委屈,也怕哪裡沒教育到位,讓她以後會受傷害。果然,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行的是父母。
  • 堅信打罵教育的你們,可能搞錯了正面教養的意思,看劉墉怎麼育兒
    我今天看到一本書,忽然想到了這件對我來說有點遺憾、也有點無可奈何的事。這本書就是劉墉先生的《正面教養:少爺小姐要爭氣》(後面簡稱:少爺小姐要爭氣)。 我今天讀過書之後在感慨,有這樣智慧的父母,孩子那麼優秀,又有什麼奇怪呢!我,做得還遠遠不夠。 書的前言裡寫道,他的很多書被選為中學生優良讀物,可唯獨這本沒有入選。劉墉先生猜測可能是書名的問題,因為之前名字叫《小姐小姐別生氣》,這樣會讓大家以為這本書不適合男孩看,其實不然。
  • 「這孩子真沒家教」,家庭中應教的三類規矩,別讓孩子被罵沒教養
    大多數人,如果在生活中看到那些「熊孩子」時,往往都會說一句「這孩子真沒家教」。說的是孩子,但「罵」的是家長。老人常說,孩子沒規矩、沒教養,那是因為家長沒教好,孩子不懂事,難道大人還不懂事嗎?別老說,「別跟孩子一般見識。」在家裡能寵著,但在外面可沒人應該去寵。
  •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正面教養》裡看作家劉墉的教育心得
    車主馬上報警並調監控,發現圍著這輛車曾走過一周的是一個孩子,他還對著車做了一些看似像劃車的奇怪動作。雖然孩子極力解釋,他並沒有碰車更沒有劃車。但車主和孩子的爸爸都認為就是這個孩子劃的。事情不大,賠錢了事。但是,這個孩子回家後,他的爸爸觀察到孩子表現得有些異常,情緒低落,不說話也不笑。他向當時辦案的警察反映了情況。
  • 劉墉:千萬別讓孩子恨他的老師
    孩子,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因為老師丟球不合心意而恨老師的。但是當我問有沒有同學喜歡這位老師的時候,你又說有,是那些體育特別好的,老師對他們另眼相看。接著你又自言自語地說,在音樂課上,老師對你特別好,你喜歡音樂老師。這下子我懂了!你不喜歡體育老師是因為老師沒給你特殊待遇。
  • 父母的教養方式,真的就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嗎?
    這是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顛覆性的書籍,即它否定了原生家庭決定論,否定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一生的「眾所周知」的論調。它從各種角度說明了,同一家庭的孩子,甚至同卵雙胎,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性格。這是因為決定孩子成長的兩個要素是先天稟賦和後天教養,而教養是父母與孩子互動的結果。
  • 劉墉:為什麼我說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在長年的諮詢過程中,他發現:走進諮詢中心的家長,往往一開口就是「劉老師救救我,我都要發瘋了」,而這也是他們的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  家長不是不愛孩子,他們的要求多半合理;孩子也都很有禮貌,不像父母形容的糟糕。那問題出在哪兒?  劉墉的總結是:父母付出得愈多,要求得愈多;犧牲得愈多,不平得愈多。愛得愈深,傷得愈深;因為以生命去愛,所以不惜拼上生命。
  • 孩子不願打招呼就是沒禮貌?你對不打招呼的誤解有多深?
    不打招呼就是沒有禮貌?>我聽到老人說的這句話就急了,什麼叫「不打招呼、不叫人就是沒禮貌了?」礙於當時人多,我在宴席結束回家後,才與明明奶奶說了這個問題,可我沒想到,明明奶奶卻會這樣說:「你還說我呢,你看看你帶出來的孩子!年紀差不多的其他孩子都能主動叫人,為什麼明明就不能?不叫人問好,這不是沒禮貌、沒教養又是什麼?
  • 父母的格局影響孩子的高度:你的教養,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地鐵上,一位媽媽抱著孩子坐在座位上,為防止踢到別人,一直用手捧著孩子的鞋子。這張照片,體現了為人父母的格局,被網友們瘋狂點讚。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應該怎樣做?一、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孩子本身是「一張白紙」,父母的行為會被孩子無意識模仿,如果父母張口就是髒話、胡亂插隊、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怎麼指望孩子文明?
  • 劉墉先生的教子經,教育孩子不發愁
    說起來教育孩子,有很多家長有說不完苦惱和憂愁,為啥自己的孩子不聽話,老是有逆反心理,是孩子本來就不聽話,還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這些問題真是一言難盡,沒有孩子生下來就是壞人,更多的還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影響。
  • 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的教養
    孩子就是不會,這位媽媽生氣了,一下子抓過孩子手中的紅薯,扔到旁邊的垃圾桶裡,「吃吃吃,就知道吃,你現在不學習,以後怎麼辦?」我們可以想到這個行為和語言相搏的做法,在孩子的心裡有多大的衝擊,如果沒有別人教導他,可能他真的認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是口頭上的標語。
  • 孩子有這4個行為,其實是沒教養的體現,家長別再說孩子還小了
    孩子有這4個行為,其實是沒教養的體現,家長別再說孩子還小了相信每個人都碰過一些很難對付的「熊孩子」,這樣孩子無不在他們父母眼中都是乖寶寶,頂多也就只能算調皮而已。但其實孩子這樣的行為已經是透露出父母對孩子的教養了,盲目的溺愛孩子最終只能導致孩子越來越熊,最終百害而無利。
  • 作家劉墉:子女是否成功的關鍵,是父母需愛護而非訓誡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父母如果掌握不住精髓,結局往往就是「一碗水端不平」,弄得子女失和,裡外不是人。所以,總有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帶。可是大家是否想過,我們現在面對的孩子,大多是00後,伴隨著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新新人類,生長環境和之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代在變,家長的教育理念也要隨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