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 08:4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黃玉環 沈國強
錢塘江南岸,航塢山腳下,因「瀝瓜滴蜜」而得名的蕭山瓜瀝鎮,已經延續了1000多年的富庶繁華。古時,這裡是一片沙地種瓜的田園樂土;而今,這裡是一座充滿溫度的魅力都市。時代書寫著不同的華章,但瓜瀝之美雋永悠長。
伴隨著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開展,瓜瀝的這份美愈發在山海之間落葉生根、開枝散葉。憑藉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種捨我其誰的責任與擔當,瓜瀝乾群鐵軍們不畏艱難、砥礪前行,在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裡,譜寫了一曲小城鎮整治讚歌。
瓜瀝宛若「涅槃重生」。
如今,這個平凡小鎮經歷非凡蝶變,為其融入浙江大灣區建設、杭州「跨江發展、擁江發展」的戰略打下了基石。
宣戰「髒亂差」
城市美起來
整治小城鎮,「髒亂差」等環境問題首當其衝。當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號角在全省吹響,瓜瀝便對改善集鎮環境「擼起了袖子」。
瓜瀝專題召開環境綜合整治暨治危拆違攻堅行動動員會,成立行動領導小組,提出以八大專項行動為抓手,堅持查補短板、標本兼治提升小城市環境面貌。
此後,瓜瀝對集鎮環境衛生、鄉容鎮貌、道路秩序、城鄉危舊房、「低散亂」和「四無」企業等問題分門別類進行專項提升整治。
這場攻堅戰,瓜瀝取得了滿滿的收穫。
如今,漫步瓜瀝街頭,曾經的「髒亂差」已經變成了「新美靚」。一幢幢房屋重獲「新生」,一條條馬路面貌一新,一個個帶有「瓜瀝」字樣的花壇,不僅起到「隔斷」功能,也讓美麗隨處綻放。而在背街小巷,原先的違建車庫,在此次整治中全部拆除,瓜瀝還對兩旁的牆面進行粉刷,牆面布置花窗風格的小品,再添上綠化景觀,一條條別有風味的小巷就這樣出爐。
除了讓舊貌換上新顏,瓜瀝也持續發力城鎮秩序整治,通過聯合城管執法中隊,持續抓好交通安全宣傳工作,對全鎮常住居民逐村集中進行交通法規宣傳教育;在各重要路口啟動兩站兩員體系,維護交通秩序;並開展電瓶車違章專項整治,對電瓶車逆向行駛、未按規定車道行駛、違規載人等行為進行查處。
與此同時,瓜瀝積極推進低散亂塊狀行業的治理工作,加強工商、安監、環保等部門的聯動,加強執法力度,重點對環境違法和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低散亂企業進行查處、取締,同時全面開展十一大散亂汙行業企業整治工作。
瓜瀝鎮鎮長呂意告訴筆者:「瓜瀝小城鎮整治涉及中心城區和坎山、黨山集鎮,覆蓋建成區18.3平方公裡,整個工程細分為100個子項目,總投資7.17億元。目前已完成立面改造30餘萬平方米,『上改下』47.4公裡,『白改黑』69公裡。」
面對量大面廣的整治工作,在短時間內取得這樣的成績,無疑是令人矚目的。單拿立面改造面積來計算,30萬平方米是多大?國際足聯規定的標準足球場場地大小為長105米、寬68米,面積為7140平方米,30萬平方米大約是42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重塑「瓜瀝魂」 城市活起來
如果說全面宣戰「髒亂差」是小城鎮整治這幅畫卷的底圖,那麼挖掘和發揚好當地文化,則是「整出特色、治出格調」的點睛之筆。
瓜瀝自2013年由原瓜瀝、坎山、黨山三鎮合併以來,經省級小城市培育試點、全國重點鎮等洗禮,已經初具美麗雛形。小城鎮整治無疑要在此基礎上提檔升級,高標準謀劃、高水平推進。
2016年9月,瓜瀝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啟動調研,在充分考慮建設與管理相結合的基礎上,編制了《瓜瀝鎮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先後被評為省、市優秀規劃。
規劃總體要求解決瓜瀝環境方面的突出問題,從源頭推動城鎮環境的改善,宜居宜業、產城融合,使瓜瀝真正展現出「千年古鎮、伯年故裡;山水秀美、田園生態;產城融合、現代新城」的風採。
對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瓜瀝鎮黨委書記徐曉福有著自己的想法:「我們要打好『智慧城市』基礎,布局『看得見』的城市導視系統。深化『海綿城市』建設,完善『看不見』的透水型地下設施。做好『亞運城市』籌建,借勢推進亞運場館的改造提升工作。同時,進入城市特色『顯山露水』倒計時,在坎山片突出『鵲橋越韻、風情故裡』,在黨山片構築『詩畫水鄉、和美家園』,在瓜瀝中心城區彰顯『印象山水、魅力都市』。」
按照區域傳統和人文內涵,瓜瀝的三片集鎮被賦予了各自的靈魂。按照規劃,三片集鎮環境整治有各自的定位、富有各自的特色。三片集鎮定位既統一於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目標要求,又兼顧各片獨特的人文歷史文化背景,使三片集鎮整治後的效果更加生動活潑。
據介紹,之所以賦予坎山集鎮「鵲橋越韻、風情故裡」的定位,是因為這個地方在現代鋼筋水泥的外表下,擁有鍾靈毓秀的航塢山、歷史悠久的古剎景區等清淨「內核」。而在每年農曆七月初六夜到七月初七,坎山還會舉辦七夕乞巧活動,姑娘們穿針引線、比賽挑花,以此向織女致敬並祈求心靈手巧。「鵲橋越韻」的靈感正是來源於此。
如今,在優秀規劃的指引下,坎山集鎮已經重煥新生。經過立麵粉刷裝點後的小區旁,綿延的圍牆上關於鵲橋傳說的牆繪栩栩如生,訴說著小鎮的與眾不同;分布全鎮的大小公園裡,有關七夕、越劇的元素隨處可見,展示著小鎮的古往今來。
黨山集鎮則將重點放在「家文化」的保護與弘揚上。黨山境內的許家南大房,是蕭山地區古民居中規模和年代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小城鎮整治過程中,黨山啟動了南大房、黨山老街等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將歷史人文融入小城故事,讓街巷充滿回憶。
有別於坎山和黨山的風格,瓜瀝集鎮則以現代宜居城市建設為主。在現代城市中,凸顯山水特色。在許多道路上增添生態公園景觀,豐富植物配置層次;全面提升農貿市場、公園廣場等基礎配套,增設休閒遊憩和康體健身設施;建設群團中心、航民田園廣場等,讓現代城市的便捷與愜意田園風光並存。
「未來,我們還將對全鎮的歷史人文進行全面梳理,勾勒出更動人的『瓜瀝魂』,讓整個城市活起來。」徐曉福說。
共享「慢生活」 城市暖起來
時下,寒冬已至,天氣愈發凜冽。然而,每天天剛蒙蒙亮,瓜瀝城建局副局長李雪峰便會走出家門,來到黨山集鎮的小城鎮項目施工現場,這是鎮裡劃分給他負責的片區。寒風吹得他滿面通紅,但他與現場項目負責人、工人們溝通時,聲音依舊洪亮。
「雖然現在整治已經進入最後收尾階段,但是我們鎮的幹部還是一刻不能放鬆。忙活了大半年,這最後的臨門一腳可不能出什麼岔子。」李雪峰在現場告訴筆者。
李雪峰在街上忙活了一會兒,施工現場旁一家便利店的老闆王師傅過來開門準備營業。看到李雪峰又來監工,王師傅和這位認識半年不到的鎮幹部打了聲招呼。
隨著天色逐漸放亮,街上開始喧鬧起來。除了匆匆的行人外,街上還有一群為瓜瀝建設不懈奮戰的「特殊群體」。他們或梳理街上的雜亂管線,或用高壓水槍清理街面,或為水泥道路鋪上柏油……辛勤地抓緊作業。
「剛開始的時候,其實蠻牴觸的,因為項目施工會影響我們做生意。但是,半年多來看著集鎮一天天在變化,另外和鎮裡面的領導、工人們熟悉起來以後,也看到他們的辛苦與付出,我們暫時的不便也是值得的。」王師傅告訴筆者。
正如王師傅所說,因為這場聲勢浩大的小城鎮整治,瓜瀝乾群們緊密聯結在了一起。這場整治行動,不僅帶來了環境革命,還將過去散亂的民心民智聚到了一起。而瓜瀝,也在這場整治行動中,全力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城市,期望讓所有居住在此的人共享美麗生活。
每天下班後,踏著晚霞與山水回家,在飯桌上享受白切雞、紅燒臭豆腐等家常菜,這是老瓜瀝人生活的悠閒與愜意。如今,瓜瀝期待將這種慢生活的態度與所有人共享。
一方面,瓜瀝在整治過程中,將城市家具布局到全鎮每一處街頭巷尾,讓城市處處可休憩;另一方面,瓜瀝又全面開展城市導視系統建設,用智能化科技手段為遊客介紹大街小巷的名字、故事,讓城市不再陌生。
「瓜瀝總人口33.13萬,戶籍人口僅16.5萬,有一半是新瓜瀝人,這些人是瓜瀝城市發展的參與者,也是瓜瀝經濟崛起的貢獻者。小城鎮整治,要讓瓜瀝展示出更高的包容度,讓城市溫度溫暖每一個人。」呂意說。
堅持「高標準」 城市好起來
在瓜瀝126.9平方公裡搞整治,投入僅幾億元,這已經是「花小錢、辦大事」,但瓜瀝的整治標準卻從未降低。
早在整治之初,在編制高標準規劃的基礎上,瓜瀝就按照建管合一原則,運用省內首創的《瓜瀝鎮城鎮環境管理標準導則》(下稱《導則》)。
作為綜合整治和長效管理的依據和保障,《導則》認真總結了近年來國家和浙江省有關城鎮環境管理的規範文件和實踐經驗,並針對瓜瀝鎮城鎮環境特徵和實際問題,結合規劃要求就「總體要求、城鎮容貌管理、環境衛生管理、城鎮秩序管理、執法監督和保障」等五大方面作了明確與規範。
此外,該《導則》還從實際可操作性出發,特別制訂了城市管理元素列表,一一列舉並明確了每個元素所對應的管理要求及其管理部門,細化到每個細節與角落,解決了管理落地的問題,使得《導則》變得真正實用與有效,實現了建設與管理的統一。
在《導則》的支撐下,瓜瀝成立了鎮級城市管理綜合大隊,實現了城市管理的執法與非執法管理兩大功能的有機融合與互相支撐,掌握了城市長效管理的「矛」。在此基礎上,瓜瀝在全區率先成立了鎮級城市管理委員會,在手機微信端開發並運用了城市管理協辦單系統,成為各部門共同參與城市管理,協調溝通進而聯動實施的優良紐帶,拿上了城市長效管理的「盾」。
步入整治階段,瓜瀝又落實「瀝管家」區域管理模式,把村(社區)、城管部門、保潔養護單位以及基層治理體系「四平臺」功能,用數位化手段結合起來,實現整治區域內全天候、規範化的長效管理。同時,多元化開展宣傳引導,激發廣大群眾在城市建設與整治工作中的共建共享意識。
如今,隨著小城鎮整治工作收尾,瓜瀝將一展「千年古鎮、伯年故裡、山水秀美、田園生態、產城融合、現代新城」的風採,朝建設一座宜居宜業的幸福新城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