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位,有個司機,姓張,他人特別好,誰都喜歡叫他出車,快50歲了,沒說法,平易近人。雖然在城市10多年了,但農村戶口是堅決沒動過。為啥呢?
肥料宣傳車
有一次,跟他說起醫療保險的事兒,他說不交,問為啥呀?他說他在村裡交了,醫保才100塊錢(那幾年的事兒),可是比城裡的便宜多了。逗起樂來,我說自己從農村跑出來,想住個公房沒住上,一上班就開始了交社保,等退休了才能領到退休金,有點兒憋屈。
我就奇怪,他到這個單位比我還早,有10幾年了,為啥不把戶口遷過來?保險單位是必須給交的也呀。他說,家裡還有地呢,一遷戶口地就沒了,村裡還能給批宅基地呢,沒戶口就不能。現在村裡過時過節還給發米麵油呢,比咱單位發的還多呢。
領米領面,農村人也有這待遇了
這樣一想,在農村還真是有這麼些好處呢。但左想右想,還是感覺不如把戶口遷到城市來,為了那點耕地和宅基地,犯得著嗎?老張每次都是抿嘴一笑,不再言語了。
過了幾年,老張的兒子考上大學了,我說這下你得給兒子把戶口遷出去吧,老張說不遷,等孩子大學畢業了再看情況。果真在他兒子大學畢業了都沒有遷戶口,雖然他兒子分配到了太原的一個企業裡,但沒過一年就跑出來進了個餐飲打工去了,幾乎沒掙公家幾個錢。
老張兒子畢業一年後就開了餐館
老張家在呂梁一個縣,去年的時候,縣裡要把一些太偏僻的村遷到縣城裡,先緊困難戶搬,老張給評上困難戶了,已經給蓋好了樓,按照人頭算,一個人頭25平米,老張一家4口人,正好分了個100平米的樓房,自己只出了1萬塊錢。今年在街上碰到了,老張才開口了,你看看,當初要把戶口遷進城,他和兒子倆人就沒份了,就只能分到個50平米的樓房。我豎起大拇指,還是你牛。
老張現在也有了新樓房,100平米只花了1萬塊
最近我遇到個研究人員,他說從我國的形勢看,工業是經濟的基礎,農業是人口的命脈,高科技是經濟的高附加值。但是從人口的分布來看,最好的形式是:大城市只適合搞高科技的人才住,佔很少一部分;中小型城市適合工業製造和創造的人居住,佔剩下的一半;而另一半則適合在農村居住。這樣從安全和發展的角度講,是最好的。
農村依山而建的房屋
但這樣並不代表農村就比城市差,將來一定是農村更宜居,農村財富也會與城市財富拉近距離。農村的分散居住反而是最符合人類需求和國家安全需求的方式。這不正是老張的人生信條嘛,原來他不遷農村戶口,好像是早聽到這個論述一樣啊。
農村人會越來越幸福
跟人討論農村戶口的時候,大多數人說現在再想把戶口遷回農村比登天還難,不知大家是不是有同感?城裡人想回農村都成了難題,這也許正是一個農村潛在的優越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