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最新動畫電影《心靈奇旅》(Soul)在2021的開年,給很多人帶來了意外的驚喜和溫暖。
這部由執導了《怪獸電力公司》、 《飛屋環遊記》、《頭腦特工隊》三部皮克斯電影的導演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帶領《尋夢環遊記》金牌團隊前後製作五年的電影,一經上映就大獲好評,被多家媒體排上了2020最佳電影的榜單,也被一些人認為是皮克斯繼《尋夢環遊記》之後的另一部佳作。
如果說《尋夢環遊記》是想讓觀眾思考如何面對死亡,那麼《心靈奇旅》則是試圖讓觀眾思考如何面對生活,思考究竟是什麼塑造了真正的自己。
一如導演彼特·道格特所說,這部電影是關於意義的,「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呼吸?我為什麼會在這裡?為什麼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東西?」
奇幻外表下的現實主義
劇情並不複雜,除了靈魂部分的虛擬設定,裡面主人公的生活其實格外的真實和現實。主創團隊把故事設定在大都市紐約,街頭形形色色的人們、路旁的店鋪、房屋的擺設,他們力圖還原展示一個生活在紐約的人的真實生活。
電影中的紐約
主人公喬伊是個普普通通的中學音樂老師,住在小房子裡,擠著地鐵,不敢和喜歡的人告白,人到中年一無所成。
終於這天,喬伊由兼職轉為了全職,得到了一份「五險一金」全包的穩定工作。但喬伊卻開心不起來,他無比熱愛爵士樂,始終夢想著成為一名真正的鋼琴家,家裡面的牆上也都貼著各個大師的海報。
故事一開頭就拋給了大家一個無比現實的困境:是繼續追逐夢想?還是選擇一份安安穩穩的工作?開裁縫店供養喬伊長大的母親極力要求喬伊接下這份穩定的工作,「我們費盡心思讓你接受教育......」「把那些沒有前途的演出拋在腦後。」
就在喬伊躊躇間,他接到了巡迴演出的邀約,這意味著他可能終於出人頭地了,喬伊興奮地跑到了馬路上,意外就這麼發生了。
陰差陽錯地,喬伊的靈魂來到了「生之來處」(the Great Before)成為了靈魂導師,在那兒,尚未投生的靈魂們被賦予獨特的個性,但每個靈魂都缺少一個「火花」(spark),只有激發了火花才能擁有前往地球的通行證,而火花由靈魂導師幫忙激發。
喬伊匹配到了這裡的「釘子戶」22,一個憤世嫉俗的靈魂,始終認為地球的生活太無聊,人類生活毫無意義,一眾靈魂導師也無法激發22的「火花」。
喬伊一心想回到自己的生活,22想看看他一無是處的生活到底哪裡值得留戀,就這樣兩個靈魂一起回到了地球,開啟了一段尋找意義的旅程。
22的靈魂意外地進入了喬伊的身體,喬伊的靈魂則進入了一隻貓體內,二人得以用另一種視角審視生活。
關於我們從何而來?
影片中關於靈魂的設定,其實源於導演彼特·道格特的好奇,他試圖用這種虛構的方式解釋人的個性從何而來。
「我只想談談我們從哪裡來?為什麼我們天生就有個性?我的孩子也是這樣。為什麼有的孩子更冷靜,更開朗,更靈活?我不知道,但這就是我們的答案。」
而他給出的答案就是電影裡所提到的「火花」。
22的心靈導師們,貼滿了整面牆
在地球上,沒有味覺、嗅覺和觸覺的22借喬伊的身體第一次品嘗到披薩、糖果的味道,見到飄落的樹葉,在地鐵聽流浪藝人的歌唱,在街頭肆意地奔跑......那些早就被人們習以為常的事,點燃了從未體驗過生活的22的「火花」,讓她終於獲得了去往地球的通行證。
22沉浸在這種喜悅之中,喬伊卻認為,22的火花只是平庸人的生活。然而,當喬伊拿著22的通行證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體,完成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演出後,卻發現實現夢想的自己,也沒有想像得那麼開心。
一同演出的音樂家給喬伊講了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也是電影裡的經典語錄之一:
一條小魚遊向一條年長的魚說,「我正在努力尋找他們所說的海洋。」
「海洋嗎?」年長的魚說,「那就是你現在所在之處啊。」
「這裡嗎?」小魚說,「這裡是水,我想要的是海洋。」
喬伊終於明白,靈魂的火花不是多麼偉大的目標,而是對生活的熱情,體會活在當下的每分每秒,才是生活真正的意義。
就像電影裡講的那樣,「當這種快樂成了一種執念,脫離了生活,人就成了迷失的靈魂。」喬伊始終追尋著夢想,卻忽略了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因為沉迷爵士樂,而忽略了與母親的交流,要好的理髮師朋友的故事也從未了解過......
有時候,我們就像是那條一直在尋找海洋的魚,卻沒有發現自己已然置身於海洋。其實,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尋找,而是在於體驗的過程。
導演彼特·道格特:
灰色地帶,是最有趣的部分
很多動畫愛好者恐怕都對導演彼特·道格特並不陌生,從他的第一部皮克斯電影《怪獸電力公司》開始,到《飛屋環遊記》和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頭腦特工隊》,彼特·道格特在很多人心中已經成為了口碑的代表。
有人說,彼特·道格特是皮克斯最具野心的創作者。他的動畫往往擁有看待童年的獨特視角,探討人的性格的複雜形成,也深挖許多對於生活內在命題的討論。
彼特·道格特和《飛屋環遊記》的卡通形象合照
而這些創作靈感,其實來自於彼特·道格特自己對生活的洞察。
1968年出生的彼特,很小的時候就被動畫所吸引。小時候的他性格比較內向,因為個子高顯得有些笨拙,在學校裡總是被惡霸欺負,他經常自己一個人在家後院的小溪旁玩。
獨處的機會讓他有時間投身於動畫之中,他自學漫畫,用家庭攝像機自製翻頁書和動畫短片。高中畢業後,他在明尼蘇達大學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習哲學和美工,直到1990年畢業後開始在皮克斯工作。
從左至右 Pete Docter, Andrew Stanton(《玩具總動員》編劇、《海底總動員》導演), Joe Ranft(《賽車總動員》編劇、導演) 和 John Lasseter(《賽車總動員》、《玩具總動員》導演)
或許正是這樣的童年經歷和性格,讓他的作品總是會回歸到人的童年、人性格的伊始。在日後的採訪裡,彼特不止一次地提及童年生活對他的影響:
「我身上仍然有某種程度上的殘餘問題,因為那段初中時的困難時期。這或許就是我要去做動畫的原因,和別人說話太難了。坐在我的房間裡畫畫就容易多了,畢竟你還是有話要說的......」
《飛屋環遊記》
《怪獸電力公司》的故事來自於他小時候總覺得衣櫃裡藏著怪獸;《飛屋環遊記》的創意靈感則來自彼特不想和人交往,幻想逃跑的念頭;《頭腦特工隊》則是他觀察到自己女兒性格的轉變,她在十一歲的時候突然從開朗的性格變成了安靜,讓他越發想要探索孩子們究竟在想什麼......
《頭腦特工隊》
「沒有一個人會不受童年經歷的影響而成長。」 「灰色地帶,是最有趣的部分。」彼特這樣解釋自己對這一主題的關注和迷戀。
對現實生活的美麗的小窺視,
也是他的電影要做的
對彼特來說,製作動畫也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
「偉大的創意不是被賦予的,而是被創造出來的。每一個看似顯而易見的精彩故事,都要經過多年的完善和整理。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你從哪裡獲得靈感,而是你如何發展它們?」
「創造性的工作是發現的過程,不可能是規劃好的。你會迷路,而且你應該迷路;如果你不迷路,你有可能就是在做一些以前做過的事情。」
他習慣記錄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事物,並從中獲取靈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故事變得更加真實。
「當我開始創作的時候,我最初只不過是尋找那些讓我興奮的東西,可能是一個概念,一個隨機的笑話,一個新的技術,一種感覺,我的一些經歷......任何經驗都可以,無需遵循特定規則。」
《心靈奇旅》
《心靈奇旅》的構想是就是在《頭腦特工隊》獲得奧斯卡獎之後,彼特達到了自己「一生熱愛動畫的頂峰」,但又經歷了一次他意想不到的低谷時完成的。
「我已經在皮克斯執導了幾部電影了,但是仍然沒有感覺到任何不同。我開始想知道,把生活全部維繫在夢想之上,真的是幸福生活的關鍵嗎?」
他開始意識到並非是他追求動畫事業的進步讓他幸福,而是與朋友們一起工作的過程。在這樣想法的影響下,他們重新構思了這部電影,「我認為的故事主線是,你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你這樣做了,你就會感到幸福。」
《心靈奇旅》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一直是彼特的偶像,在他看來宮崎駿的電影中,只是一些小小的觀察,就是它們的全部。「它們並沒有推動劇情的發展,只是對現實生活的美麗的小窺視,以某種方式捕捉和提煉出來並通過動畫變得更加真實。這也是我們在這部電影中要做的事情。」
《心靈之旅》或許並不完美,一部影片也無法給出一個終極的答案,但它的意義在於,每個觀看的人都會從中獲得自己的感受,從而思考自己的生活。
有人說,「它會令很多成年人流淚。」
也有人說,「Soul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最終揭示了,真正重要的不是目標、不是成功,而是我們在生命中所經歷的。」
《心靈奇旅》
而導演彼特·道格特說,「我們從來沒有期待能夠回答『活著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要是有誰認為自己可以回答出這個問題,那就太荒謬了。但至少,我們希望能引發一些良好的對話,讓人們去『好了,我們得去喝杯咖啡,談談這個問題。』」
問這些問題很重要,也許我們應該經常問問自己。
《飛屋環遊記》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www.pluggedin.com/blog/whats-the-heart-of-soul-a-conversation-with-director-pete-docter/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24/movies/soul-review-pixar.html
https://uproxx.com/movies/pete-docter-interview-soul-pixar-kemp-powers-dana-murray/
https://www.vulture.com/2015/06/pete-docter-pixar-inside-out.html
https://www.artella.com/index.php/2016/03/17/141211270456/
https://pixar.fandom.com/wiki/Pete_Doc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