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三急,內急(如廁)是第一大急!如果孩子都不敢在幼兒園大便,那何談健康成長?!談何教育成才!?
故事現場
我侄子今天在幼兒園拉在身上了,老師沒有及時通知家長,回家後才換洗的。我問了侄子的如廁的習慣:都是回家拉大便,在幼兒園從沒有拉過。後來我陪侄兒的過程中,得出了他不肯在幼兒園如廁的原因:一,自己不會擦屁股,二,不敢跟老師說;三,怕同學笑。和我想到的差不多。小傢伙幼小心靈上有陰影了!我意識到這個不是他一個的狀態,應該有普遍性!這是幼兒園和家長都必須重視的問題。
經典的案例
有一項針對200個孩子的調查發現,從未在學校拉過大便的小朋友有53人,男女比例約1∶1,其中有憋大便習慣的小朋友,超出90%!
《通往幸福的教育》的作者三川玲媽媽真實故事:她的孩子本來在家門口的一級一類園上學,卻因為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不拉大便,因此,她費盡心思把孩子轉學到離家車程 30 分鐘的一所國際幼兒園!很多人就不理解了她為甚這麼做!
但三川玲直言——因為孩子的大便!她發現孩子在舊幼兒園的兩年中,從來不在學校拉大便!孩子每天「規律」地選擇早上或晚上回家拉粑粑,「成功」地避開了所有在幼兒園的時間。這是個大問題!
尿尿和拉粑粑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三川玲認為:敢不敢在幼兒園大便,反映了孩子是否在幼兒園鬆弛,是否有安全感。
有意思的是,在給孩子轉園後,她的孩子很快就適應在幼兒園拉粑粑了。她了解到,孩子在新幼兒園很自由,很放鬆,所以日常就能自然排毒了!
當我們深入了解時,會發現有些幼兒園的老師居然會說,「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歡在幼兒園大便的」!可想,孩子不會在幼兒園方便是多麼可悲的事!連老師都不會重視!家長可要操碎心了!
1、對幼兒園集體的環境沒有安全感
孩子習慣在家裡自由如廁,剛上幼兒園沒爸爸媽媽在身邊照顧自己,開始會哭哭鬧鬧,也不適應集體活動,就會有陌生感、憂慮感和緊張感。正常來說,人一緊張就很容易有上廁所的想法,但小孩的各種不適應感又導致他們不敢說出來。隨著入園的時間和老師的關注和幫助之下,孩子是可以學會在園如廁的!但如果幼兒園和家長不會重視的話,有不少孩子直至讀大班都還不願意在園排便!
2、幼兒對老師沒有信任感和恐懼
入園時,帶班老師要極力在短時期內獲得孩子的信任並要告訴孩子:在幼兒園拉完後,老師可以幫助擦屁股,老師一點也不會嫌棄。但還是個別孩子是沒那麼容易信任老師的。這個就需要老師後期的家校溝通。
老師雖然和藹可親,有時候老師嚴肅起來,寶寶們心裡還是會有一些恐懼感的。按理來說,人緊張起來是多數想上廁所的,所以寶寶也不例外,但寶寶們往往也不敢和老師說,害怕被老師罵。同時也覺得自己是個例外,其他同學都不去拉粑粑,我自己去會不會很奇怪?
說實話如果不是有足夠的老師和保育員(不夠正規)幼兒園,作為老師是不希望孩子在課堂中途一個人跑去上廁所的,因為擔心安全問題,孩子必須要在自己的視線範圍。雖然正規的幼兒園是有兩保一教的,但是有些幼兒園是沒那麼完備的師保的。別問我為什麼那麼清楚,因為我曾經當過幼兒園老師,自己一個人帶十幾個孩子,吃喝拉撒都得靠我自己眼觀八方,三頭六臂!
3、寶寶對上園前的如廁習慣產生了一種依賴
幼兒在家是坐廁,但幼兒園是蹲廁。有些寶媽在幼兒2歲的時就給幼兒脫掉紙尿褲坐小馬桶了,還給寶寶貼上專用的小馬桶貼紙,寫上孩子的名字,告訴幼兒這是他的專屬馬桶。
當幼兒在家對自己的專屬馬桶產生了一種依賴之後,等孩子去幼兒園後想上廁所也忍著不去,他會想著還是回家上屬於自己的小馬桶比較好,所以就會一直憋著回家大便。所以家長在訓練孩子如廁的時候應該注意這點。
4,其他原因。幼兒自己的表達問題。有的幼兒說話晚,語音和吐字不是很標準,有的幼兒剛去不適應幼兒園生活,不願表達說話,不願跟老師說,或者說了聲音太小或不清晰,老師沒有get到。老師一雙眼盯十幾二十幾個孩子也確實不容易。所以這個要靠家長在家裡訓練孩子如何告訴老師要自己想做什麼如大聲說:老師我要上廁所!同時幼兒園老師也應該做好這方面的教育。
首先是在家裡,要在日常中給孩子做入園前的一些訓練。
1、家長自身的心態和態度。
當家長看見孩子尿褲子或者拉褲子裡不必心急擔心,更不能責怪孩子。態度要平和地告訴他(她)想上廁所一定要跟老師說清楚,同時要排解孩子擔心和憂慮的地方,告訴孩子大人會及時去接他回家,我們每個人都要排便,爸爸媽媽像你這麼小的時候也會尿褲子,搞髒褲子,幼兒園也是小朋友第二個家。等孩子適應了幼兒園環境,就自然會跟老師說話的。換一種方式,去安慰孩子,家長的寬容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自信。家長一味斥責孩子,孩子會感到害怕,下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而且孩子的內心也會感到無措。
2、教孩子如何穿脫褲子。
三歲左右的孩子,基本上能自己穿脫衣服了。如果還不會,家長在家中就要教孩子如何穿脫褲子蹲廁所,想辦法多教多示範教幾次,這個是要教會的。別替辦孩,否則孩子就缺少自己動手學做的機會了。如果孩子不肯自己做,家長也要想辦法耐心告訴孩子,長大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了,比如自己穿衣服、穿襪鞋。這是自己的本領哦!
要懂得家校的溝通:
孩子入園前,家長老師要互相深入交流對接孩子的所有情況,如果孩子還做不到,父母要與幼兒園老師進行詳細的溝通,找到具體原因,並且讓老師和家長配合,寬慰孩子,告訴孩子在哪裡都可以拉大便,家裡可以,幼兒園也可以,在外面的公共廁所也可以。
家長和老師都要告訴孩子:在幼兒園拉完後,老師可以幫助擦屁股,老師一點也不會嫌棄。
有的孩子可能比較內向,只信任家長。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裡面出什麼問題,老師也要及時跟家長溝通。
3、給孩子準備多些褲子
有些孩子不適應在幼兒園的情況,會經常哭,哭的話就會很容易想上廁所,就會一邊哭一邊憋著,憋不住了就會很容易拉出來了,所以家長們還是多給孩子們準備換的褲子哦。老師要給足夠的耐心幫助孩子,我以前見過一些老師對待這類孩子是極度缺耐心的。孩子回家時,父母不要責怪孩子。
1. 幼師一定必備幼兒的年齡段的身心特點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學說指出:1.5-3 歲是肛欲期,孩子主要通過糞便的保留和排出,體驗肛門、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和放鬆所帶來的快感。而很多孩子進入肛欲期後,至少會持續 1-2 年的時間。所以,有時 4 歲前後還會出現憋大便的現象。有些更大年紀的孩子也還是不願意在學校排便的。
2. 利用相關活動來引發幼兒討論,讓便便成為有趣的話題
老師可以在班級製作「便便記錄牆」,請孩子們每天記錄自己的便便記錄,不僅讓激發孩子主動便便的意識,還能讓老師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孩子每日便便情況,及時與家長溝通。
當孩子在園大便時,老師可以邊幫孩子擦屁股,邊和孩子說:今天拉的便便黃色的,看來今天有好好喝水哦。目的鼓勵孩子多喝水。
老師還可以在生活區投放娃娃和活動材料,讓孩子在照顧娃娃的遊戲中,不斷鍛鍊擦屁股的方法,然後掌握這項技能,減少幼兒的羞恥感。現在某音、某瓜上都好多相關訓練孩子自己上廁所的視頻,家長老師要學會利用網際網路的資源,助自己更好地教學。
3. 允許孩子在便便時的試誤
有時幼兒會忍不住,或因午睡太熟而拉在身上。
此刻老師切不可斥責、批評幼兒。老師可以用言語安慰幼兒: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有時你控制不住,沒關係,我們換掉就好了。老師對孩子的耐心和積極的引導,讓孩子更易接受在園便便這件事。
4. 創設家一樣溫馨的環境,靈活地如廁時間
幼兒園有一日生活作息時間表,但由於幼兒存在個體差異,老師需要靈活地調整幼兒如廁的時間。如幼兒自由活動時,孩子是可以自由地如廁;上課時,個別想便便的孩子,老師應尊重孩子的需求,同時提醒孩子下次注意。
5. 關注幼兒飲食情況,提醒幼兒多喝水
孩子在園不大便,可能和平時的飲食有關。老師要留意觀察,與家長及時溝通,及時地調整飲食結構。同時,在園,要提醒孩子多喝水。
總結:人都有三急,內急(如廁)是第一大急!如果孩子都不敢在幼兒園大便,那何談健康成長?!談何教育成才!?
良好的學校培養孩子,優質的家庭養育兒女,身心健康才能順利成長,家校共育是密不可分的。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徵,老師和家長應該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儲備才能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資料整理不易,歡迎收藏,拿走不謝。
關注我,手有餘香,一名努力的育兒媽媽,與你分享我所遇所想,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