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以後,我有一個特殊的「癖好」,每次娃拉我都要看一眼,看看顏色、性狀,是不是正常,還要來些點評:
黑色像小蟲子一樣的,吃完香蕉的正常現象
紅色的帶籽,那是昨天吃了火龍果——不吃火龍果一天一趟,吃完兩趟起,通便神器名不虛傳
玉米粒的皮消化不掉
喏,這是紅棗皮
嚯,今天的粑粑有兩種顏色
這兩天的挺幹
哎呀蹭褲子上了……
老宋對此也有一條點評:
我勒個擦這味兒也太上頭了,我要昏過去了,你來你來……
之前看一個朋友推薦「便便三部曲」,去年底我就買來了:
《大便書》1、2以圖畫為主,非常有趣,尤其是1,很快就看完了,然後因為帶娃各方面都很忙,內容最多的《腸子的小心思》(以下簡稱《小心思》)直到前些日子才看完,這篇來分享一下感悟。
其實我原本並不覺得便便有啥,我們家人個個通暢,直到遇上Jordan,一個困難戶,不運動就拉不出來。
還有跟朋友一起做減肥營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又一個「便秘患者」。
原來,「便便通暢」還真是人生至高享受。
我在之前的養娃體驗和新手爸媽備忘錄裡都提到過,便便是寶寶健康狀況的晴雨表。其實不光是寶寶,便便也是大人健康狀況的晴雨表。
我特別喜歡《大便書》裡「便便工廠」這幾頁,用有趣的圖畫展示出了不同形態的是怎樣「產」出來的,在這裡分享之:
香蕉便便工廠▽
一定要點開看大圖哦!
細長便便工廠▽
黏稠便便工廠▽
水液便便工廠▽
軟硬摻雜便便工廠▽
硬邦邦便便工廠▽
優質便便工廠▽
如果你的便便,嗯,總是不太好,那麼就要注意了,你的內部工廠運轉不良,可能需要調整飲食,可能需要多休息,可能需要去運動,總之需要做出改變。
便秘就是……一直在期待著那啥,但它就是不出現……好不容易來了吧,還要費上好大的力氣,結果就這麼一丁點兒。所謂千呼萬喚……
屎
出
來。
翻到《小心思》關於腸神經這一章,這排版把我笑翻了。
雖然我沒有這個苦惱,但我們家Jordan有,我婆婆也有(可能是遺傳?)。
書裡說,多數便秘的情況下,消化還是以正常速度進行的,直到到了大腸的最後一段,腸道神經和肌肉出現意見分歧,在要不要把便便馬上排出去的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
腸道是個有強烈習慣依賴症的傢伙。
腸神經會記下我們愛吃什麼,什麼時候吃,每天做多少運動、喝多少水,我們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去上廁所。
對比一下我們兩家,確實有點道理。
我爸媽的生活非常規律,早睡早起、一日三餐(三餐外基本不再吃東西),保持體力勞動。我媽說飯要吃新鮮的,所以吃多少做多少。我爸種了很多菜,我們家每頓標配2個蔬菜。
反觀老宋家,飲食不規律,有時候吃多,有時候不吃,食物種類也不如我們豐富。且日常沒什麼事要做,活動少。Jordan因為工作的原因,也是很不規律。
我的一個明顯體會就是,每次回家都巨通暢,早上起床一趟便便總是沒跑的。回上海後便便就沒那麼準時了。
所以重點在於:規律。
「小腸是很愛乾淨的,它就是吃完大餐後一定立刻把廚房打掃乾淨的處女座。」
小腸消化結束1小時後會開始清理活動,而且清理的動靜很大,常常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原來不是因為餓了,而是正好趁不消化的空當在打掃衛生。
注意這個清理的時間,是在消化後,胃和小腸都差不多空了。
如果吃了一頓牛排,在胃裡消化要6小時,到了小腸又要5小時,那麼就得等11個小時後才能開始。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過一些觀點說「間歇性禁食」不僅可以減肥,對健康有好處,也許的確有道理,小腸需要時間清理。
有些營養學家推薦,在兩次進食間最好留出5小時的空閒。至於5小時是不是最精準科學的,這個還有待證實。」
不管間隔幾小時,重點在於:嘴不停不是什麼好事,放過你的腸子吧。
常常聽到「體質」這個詞,尤其是國內的奶粉廣告,總要加上一句「適合中國寶寶體質」,但總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他們只是營銷術語罷了。
不過,「體質不同」或許確有其事,原因就在我們腸道裡的那些居民:每個人的腸道菌群都不一樣。
胖子體內有更多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腸菌基因;
老年人體內抗壓的腸菌基因會減少;
在東京能找到消化海苔的腸菌基因,但在柏林就沒有。
豆製品帶來的保健效果在亞洲人身上超過50%,而在西方人身上只有25%~30%。
這個差異不是人種間的不同基因造成的,而是腸菌——亞洲人的腸道裡有一種特殊的細菌,它們可以從各種豆製品中有效提取出最健康的精華部分。
這讓我陷入了反思,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營養學就有很明顯的局限性。
一直關注我的朋友可以看到我之前有學營養學,也有分享一些營養學筆記。
但我們知道,營養學是西方的舶來品,既然「體質」確有差異,那麼營養學的觀點是否都適合我們就需要打個問號了。
之前在健身公司有個同事,看完營養學的一本書之後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想要各種營養元素都達標,肯定會胖死——因為要吃的東西太多了。
《園丁與木匠》裡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越是刻意控制飲食,就越不健康;越想讓孩子擁有快樂和成功的未來,孩子就越不快樂。」
我覺得營養學有它的參考意義,但絕不是金科玉律,必須一條條按照它來。
適當了解均衡的飲食是什麼樣的,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習慣進行調整,在實踐中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健康的飲食模式。
我們傳統的很多美食都不健康,比如月餅,但它們都又好吃又有意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