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馬東用他的膽量和創意,打造了《樂隊的夏天》這個音樂類節目的超級IP。
第一季的成功,讓第二季請來了更多的超級樂隊,比如野孩子、後海大鯊魚、joyside、聲音玩具、重塑雕像的權利、達達、水木年華等。
但這些音樂江湖的老前輩都不是那麼好惹的,結果野孩子就站出來把搞事情了,馬東全場板著個臉,看他幾次都要哭了。
第一,藝術的降維打擊
音樂是藝術的一種,但是不是所有的音樂都能稱作藝術。
因為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以藝術是有高度的,或者說普通音樂和藝術它是存在於不同的維度空間的。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能夠請到野孩子出山,其實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同時它也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
回想《樂隊的夏天》的第一季請來的樸樹,這傢伙就更誇張了,直接說:到點了,我得回去睡覺了。不過後面他也說了:我看起來太嚴肅了。
其實正是對藝術的追求讓他們用嚴肅的態度去面對音樂,野孩子也是一樣。這種在音樂上不將就、不妥協的態度,讓他們創作出了更多經典的音樂作品,比如野孩子的《黃河謠》、《紅河谷》、《敕勒川》,樸樹的《平凡之路》、《生如夏花》、《送別》等。
這次野孩子出山參加《樂隊的夏天》,從音樂的藝術性來講他們不管PK哪個樂隊其實都是一種降維打擊,而且這種打擊會是毀滅性的。
第二,《竹枝詞》關於國風的討論
這次事件的源頭在於一份關於國風的歌單,《樂隊的夏天》第二賽段是改變賽階段,節目組給出不同類型的歌單,讓樂隊進行選曲改變。
野孩子和超級斬選到的是「厲害了,我的國風」。歌單裡的歌曲有:《滄海一聲笑》、《琵琶行》、《牽絲戲》、《無羈》、《倩女幽魂》、《涼涼》、《下山》、《芒種》、《悟空》、《梅香如故》、《笑紅塵》。
野孩子在聽了歌單後,覺得《滄海一聲笑》、《倩女幽魂》、《紅塵笑》三首歌曲不錯,但是最後他們還是認為這些歌曲和他們理解的國風不一樣。所以他們放棄了這些歌曲,而是自己選擇了一首劉禹錫作詞、歡慶作曲的《竹枝詞》進行改編。他們認為這樣的歌曲才是真正的國風。
面對野孩子的國風的解讀,音樂製作人張亞東認為《滄海一聲笑》和《情女幽魂》都是很好的國風作品。
小編認為黃霑的詞曲應該是偏國風的,但他又不是純國風的,他是把流行音樂因素和武俠因素結合得最好的一個音樂人。但是跟野孩子的《竹枝詞》比就國風的味道就差多了。
我們做一個類比,國風和國畫,國畫的定義是中國傳統作畫形式。如果按這樣的定義《滄海一聲笑》和《倩女幽魂》都只是接近國風,而不是真正的國風。
但是如果按這種定義《竹枝詞》也只是詞上是純國風的,作曲上還是用的是現代的作曲方式,但話說回來民謠的曲風可以說是國風的延續和發展吧!
所以,關於國風的討論是沒有誰對誰錯的,像野孩子說的一樣只是這些歌他們不喜歡而已。如果非要比那歡慶作曲版的《竹枝詞》比野孩子的還更有國風味道。
第三,就不該請野孩子來
為什麼說不能請野孩子來?
第一,野孩子的音樂風格其實跟《樂隊的夏天》的基因是不同的。《樂隊的夏天》因為發起人馬東本身就不是音樂人出身,所以從一開始節目的目的就是向觀眾推送搖滾樂隊的,樂夏的基因裡更多的是搖滾的基因,跟野孩子的民謠風格不是一回事。
第二,野孩子樂隊本身在民謠界就已經有很高的知名度了。而且他們的音樂風格已經很成熟,作品也很有藝術價值。作為這樣的音樂人他們有資格不配合節目組。
第三,從野孩子的音樂中我們會發現他們做的東西從來都不迎合大眾。對作品的苛求讓他們無法順從節目組的安排,因為他們不會敷衍、不懂將就。而且他們的行為確實給對手、給節目組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最後,還是很喜歡野孩子
因為雙方不適合,所以只能退賽。
藝術的商業化一方面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同時它也傷害了藝術。
也正是野孩子這樣的樂隊讓我們認識到一群處於地下,卻在做著品質音樂的民間藝人。
野孩子的行為更多的是在推廣傳統民謠,比如《竹枝詞》的原唱歡慶。
華語音樂的復興,始終還是得回歸音樂的本質,摒棄過度的商業包裝。自然也需要野孩子這樣的音樂人放下架子,多站出來,讓更多的人聽到他們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