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一曲《黃河謠》,野孩子樂隊曾在今年夏天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2》中,讓評委周迅及無數觀眾感動落淚。本月26日,這支與眾不同的民謠樂隊將登陸上海保利大劇院,帶上海觀眾現場感受來自「大河之上」質樸而又現代的民謠。
圖說:大河之上演唱會 官方圖
「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月亮照在鐵橋上,我就對著黃河唱。」這首《黃河謠》,幾乎是野孩子樂隊每場演出必唱的散場曲,也是「大河之上」名字的由來。野孩子樂隊是由索文俊和張佺在1995年成立的。兩人都來自甘肅蘭州,這使得他們的音樂始終帶有對這片黃河上遊土地的深深眷戀。在樂隊20周年紀念演出上,主唱張佺說,希望下一個二十年,他們還能坐在臺上,就像他年輕時總會想起的詩句那樣:「光陰如水,光陰如火,我們在大地上只唱一生。」信天遊、花兒、秦腔、維吾爾族民歌、勞動號子等,成了常常流淌在他們民謠中的元素。不插電的風格,以及富有民間色彩的配器和演唱,讓野孩子的民謠,成為了真正紮根在土地中的民謠。這也使得他們在各種風格的民謠樂隊中獨樹一幟,成了民謠界的「傳說」。
圖說:野孩子樂隊 官方圖
這樣一個「傳說」,為什麼要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樂隊成員郭龍解釋:「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我們想讓更多人知道,中國還有這樣一支樂隊,音樂還可以這樣表達。不一定非得藍調、搖滾,內斂克制也是一種非常搖滾的力量。」人們在節目裡看到的,是五位樂隊成員宛如閒雲野鶴的世外高人般,跨越20多年的時光,走回熟悉的舞臺。實際上,他們是音樂的苦行僧。2004年,樂隊創始人之一索文俊去世,這支樂隊也因此幾經離散,兜兜轉轉,終於才重新聚在一起。他們再度挑起「野孩子」的旗幟,固定演出陣容,之後又定居在春暖花開的古城大理,過著一種返璞歸真的簡單生活。他們每天踢毽子、吃麵,然後以一周六天、一天四個小時的固定強度排練,只要不發生自然災害,排練就從不停止。像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勤懇工作的勞動者一樣,他們也不斷打磨、練習,讓手指與琴弦融為一體,將藏在音樂中的那些古老故事流傳下去。(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