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方農村老家人生第一次種植土豆(馬鈴薯),1畝半地,有3000多斤產量,雖然沒有經驗,也是很算成功的。收穫的時候正好趕上麥收農忙,就開著手扶拖拉機在本村和鄰村賣掉了,那時候土豆和小麥是斤兌斤,一斤小麥換一斤土豆,居然換了2000多斤麥子,剩下的和賣相不好的就送鄰居和親戚吃了,土豆是硬菜,農忙季節蔬菜很少,農民忙的也沒空上街買菜。
馬鈴薯結薯很小或者空秧
土豆只長秧子不結薯(屬於空秧現象),這種現象很少,或者說結的很少,但也是有的。不過土豆從種植技術上來說,土豆只長秧子不結薯的情況,不是說氮肥上多了,秧子旺長這一種情況。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然後逐個排除,然後再給出解決辦法,不然來年還會犯同樣的錯誤。一是溫度原因,有的土豆品種對溫度很敏感,白天溫度高,晚上溫度低,有明顯的晝夜溫差的條件才會結薯,如果晚上也是高溫(長日照高溫),可能就會不結薯,這種土豆品種不適應在當地種植。
馬鈴薯空秧現象
二是土豆種植土壤乾旱培土過遷,這個也很明顯,尤其是在土豆塊莖膨大期的時候,本來培土過淺,或者說起壟低種薯埋的太淺,再遭遇乾旱天氣長期不澆水,也會出現土豆空秧不結薯現象。三是土豆品種晚熟或者外地不適宜品種,有的老鄉在南方打工看人家土豆好,就買回來北方種植,結果不結薯或者結薯很少很小,或者晚熟土豆品種引種到當地當做春薯種植,很明顯氣候和溫度等條件達不到,農民看到只長秧子還不結薯,明顯和當地土豆品種有很大差異。
四是土豆播種過晚而且氮素肥施入量過大,很多農民第一次種植土豆容易犯類似的錯誤。比如春土豆,在我們老家這幾年冬季溫度普遍較高,就會在年裡面開始給土豆下種了,然後覆蓋地膜提高地溫,如果開春再種這個品種的土豆,很明顯和第一種原因類似,土豆出苗後溫度高,日照時間又長,氮素肥施入量又大,只會旺長地面上的莖葉出現徒長現象,就算噴施矮壯素也不好控制營養生長。
適合本地的早熟土豆品種
解決辦法就是對照以上分析的原因,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我的建議,一是儘量選擇適合本地土壤氣候環境的優質早熟土豆品種,有的土豆品種不適合引種,二是有條件的早播覆膜春土豆,冷熱刺激有利於地下塊莖的形成膨大,三是深培土高起壟儘量少施氮素肥或者早施,並注意鉀肥的施入量要大,土豆喜歡鉀肥可以多施農家草木灰等。這些是大概意思的對策,具體可以參考相應的土豆高產種植技術。
對於土豆空秧現象,我的種植經驗可以分享一下。一是早期及時化控,把土豆從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土豆的結薯期以前的生長期,發現植株莖葉有徒長趨勢,及時噴施矮壯素或者多效唑,每畝用量和配比濃度可參考農藥製劑使用說明書或者標籤,多次噴施化控農藥可以抑制土豆植株莖葉旺長,促使地下塊莖膨大,提高結大薯、中薯的比例,減少小薯、畸形薯和空秧的機率。對於起壟低培土淺的土豆田,在土豆莖葉還沒封壟前及時中耕培土,並澆灌小水,有利於地下塊莖吸收水肥,同時減少外界氣溫對土豆地下塊莖的影響,比如長期高溫日照強的天氣。
馬鈴薯莖葉旺長不結薯
據我所知的,一般土豆出現只長秧子不結薯的現象,就晚播、高溫和氮肥施入量大等原因,不知道大家還遇見哪些情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