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分析」指的是判斷對策和論證對所提問題解決的有效程度。論證有效性分析的問題在2005年中央、國家機關申論考試中首次出現,並在浙江省、北京市等省市的公務員考試申論中多次出現,成為申論考試繼三段論模式後又一個較為固定的考題形式。
這種題型的樣式是:題幹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問題或某個問題,在題幹的後面有若干(一般為4-5個)針對該問題的備選對策,要求考生選出你認為正確的對策選項(或者要求考生選出不正確的對策選項),並分析說明為什么正確(或者不正確)。
有效性分析題的題幹為一段論證,要求考生對題幹做出分析、評論和修正意見。論證在概念界定和使用上是否清楚、準確並前後一致;論證方法是否正確;該論證的論據是否支持結論,有無支持結論的更為有力的論據;推理有無錯誤或漏洞;論證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有無另外的解釋反對或削弱該論證,做何種修改可以使論證更為有力等。
其著眼點無非是兩個:(1)是否正確,有無錯誤;(2)即使正確,可否更好。而這兩點歸根到底又可歸結為一點:挑毛病,提建議。措施對策有效性是指措施對策要具有針對、可行、合情、合理、合法、主體對應性。
措施對策有效性分析要有以下三種基本分析思維:
一是辯證思維。人們在思維時出現偏差,往往是由於思考過於片面,缺少辯證分析。辯證思維以全面、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事物,能透過複雜紛亂的現象認清事物的本質。在有效性分析寫作中,應該時時以辯證思維為指導,不斷發現題幹中片面的、凝固的、僵死的問題。
這樣可以解決是否正確的問題。
二是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指從思維對象出發,多方出擊,無拘無束,任思想自由翱翔,大膽想像,不受固有知識和傳統觀念束縛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容易獲得獨特而新穎的看法,取得創新性的成果。美國著名創造學家吉爾福特說:「正是在發散思維中,我們看到了創造性思維的最明顯的標誌。」有效性分析寫作,很適合使用發散思維,以獲得對題幹問題的新穎別致、視角獨特的看法。這樣可以解決即使正確,有無更好的問題。
三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指站在跟人們習慣了的常規思維方式相對立的方面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在有效性分析寫作構思中,我們可以試著不順著題幹中陳述者的思路思考,而是處處跟它反向思考,力求擺脫思維定勢,大膽質疑,打破常規,標新立異。這樣做更容易發現題幹中存在的問題,也能更快形成分析和評論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觀點。這樣可以發現隱藏較深的問題。
提出的對策措施要看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必須具有針對性。所謂對策的針對性,是指考生提出的對策必須是依據材料的主要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針對性包括三種:一是針對主題提出;二是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三是針對解決主要問題提出。
第二,必須具有可行性。所謂對策的可行性是指提出的對策必須是可操作的。因為制定方案的目的就是解決實際問題,制定出來卻無法操作也就失去了制定的意義。
可行性包括:一是要有直接解決問題的政府部門或職能機構解決、落實你提出的對策;二是要有解決問題的具體步驟、方法;三是要考慮解決問題的時效性。解決問題的緊急程度有時間要求;解決問題的目標有近期、中期、遠期。一般緊急的、近期的要優先提出;四是解決問題的必備條件。
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不要脫離實際,要注意主客觀條件對它的影響和制約,人力、物力、財力、科技、思想、法律、政策等各方面都有制約條件與制約的因素。五是擇優選擇。解決一個問題有多種方案,要選擇效果最好的。不同的方案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要優先選擇能解決主要問題的,要優先選擇成本最低的、性價比最好的,要優先選擇屬於模擬身份所屬部門的措施與方案。
第三,必須合情、合理、合法。申論考試提供的材料的主旨是明確的,是非標準也一定非常清楚,或者經過分析是可以得出正確結論的。考生提出的對策一定要符合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國家的法律、法規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一旦出現存在爭議或尚未有定論的材料,就更需要注意這一點。
第四,符合「模擬身份」。申論考試經常會要求考生以某種假定的「模擬身份」來提出對策,這時,考生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主管、協管、建議),即明確你是站在哪個具體的政府職能部門的位置上來進行決策的,然後才有可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否則面面俱到,反而解決不好問題,也不符合考試要求。
作答時可運用以下四種基本手法:
1.直駁法
直駁法,是指直接駁斥對方論點的方法。要想直接駁斥論點,首先要抓住對方論述中最主要、最本質的論點;其次,針對該論點,或用事理剖析,或用事實批駁,達到充分暴露錯誤論點的荒謬之處的目的。
2.對比法
對比法,是指圍繞一個中心論點,從正反、縱橫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正反對比,是將問題正確和錯誤的兩方面分別展示出來,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縱橫對比包括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縱向對比是把事物放在不同時間段裡進行比較分析,橫向對比是把發生在同一時間段裡的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狀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對比分析可使觀點更為鮮明有力。
3.歸謬法
歸謬法,就是先假設對方論點正確,然後加以引申、發揮,直至得到荒謬的結論,以此駁倒對方的錯誤論點。這種方法以假為真,將對方逼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而且詞鋒銳利,語言幽默,又有諷刺意味,非常適宜在論證有效性分析寫作中加以使用。
4.反證法
反證法,並不直接駁斥錯誤觀點,而是先證明跟錯誤觀點對立的另一論點的正確,從而以後者的正確來駁倒前者的錯誤。論證有效性分析寫作的性質屬於駁論,十分適合使用這一方法。
下面我們以2009年國考申論第三題為例分析解答有效性分析題目。
該題目的要求是:某學術團體為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就我國糧食問題召開研討會,在關於解決問題對策的討論中,有人發表了「四點對策」:
其一,建議加大農業投入,以使糧食產量滿足人類不斷增加的需求,我國糧食生產有很大潛力,只要持續加大農業投資,我國的糧食產量就不僅完全可以在長期內滿足國內需求,而且可以保證出口。
其二,建議科學地分配全球糧食,近年隨著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顯,石油價格上漲,一些國家把糧食加工生產成生物燃料。當歐美一部分人填滿他們油箱的時候,很多人正為如何填飽他們的胃而苦苦掙扎,要優先滿足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科學地解決全球有限糧食合理分配的問題。
其三,建議大力倡導糧食節約,據某市場調查顯示,該市飲食行業及單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費大米14克,每天浪費大米多達7000公斤,如果在全國調查,糧食浪費一定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要厲行節約,這是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的重要保證。
其四,建議切實加強國際合作,發達國家國際組織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相關政策和指導,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向受到糧價攀升衝擊嚴重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近期緊急糧食援助,並對如何促進發展中國家在長期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給予切實幫助。
這「四點對策」,內容、表述都存在問題,請指出這份「對策」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修改意見。(20分)
要求:1.明確提出存在哪些問題;
2.寫出相關的修改意見(包括寫出需要補充的內容);
3.條理清楚,表達簡明,不超過400字。
參考答案:
對策一問題:加大農業投入不是提高糧食產量的充分條件。
修改:要採取最嚴格措施保護耕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農業投入,依靠科技興農,努力提高糧食產量。
對策二問題:分配全球糧食並非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對策。
修改:要加強糧食管理,控制糧食消耗。應以吃飯為用糧第一要務,控制高耗糧產業發展,慎重考慮、嚴格控制用糧食製造生物能源。對策三問題:缺少倡導節約糧食的實際措施。
修改:大力倡導節約糧食,推廣節糧技術。要加強節糧宣傳,將節約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全社會普及節糧意識和知識;單位管理和社會監督並重,表彰節約,批評浪費;全面推廣節糧技術,提高利用率,減少消耗量。
對策四問題:主語錯誤;國際合作的內容錯誤;合作對象錯誤;用語不當。
修改:我國應與發達國家及相關國際組織在農業技術、農產品市場等方面加強合作,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同時,加快與國際農產品市場接軌,完善糧食市場體系,保障糧食戰略安全。(共398字)
(以上每條5分,指出錯誤得2分,修改正確得3分,共20分)
此題首先考的是對策的有效性,同時要分析對策在多大程度上無效,為什麼無效。在進行了對策有效性分析後,提出最適當的修改意見,這既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更考查了考生的建設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還有一些特徵不像上題那樣明顯的題型,實質上也屬有效性分析的題目。如:2010年國考(地市以下)第一大題的第一小題:
一、認真閱讀給定資料簡要回答1.《渤海碧海行動計劃》近期目標難以實現有多方面的原因。請依據「給定資料1」分別進行概括。(10分)要求:準確、全面。不超過200字。
參考答案:
渤海治理規劃難以短期產生效果的原因有:1.渤海海域為內海,具有封閉性特徵,自我淨化能力差,短期治理難以奏效。2.海域入海排汙口眾多,汙染嚴重,短期治理困難。3.渤海沿岸涉及省市眾多,各管理部門職能不統一,缺乏統一的協調機制,責權不明,難以形成綜合治理體系。4.沿岸各省市之間利益多元,各方只顧追求部門或局部利益,缺乏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積極性。5.治理規劃屬於政策性措施,缺乏法律強制力,影響治理的效果。
2010年度省級以上(含副省級)綜合管理類國考申論:(二)談談你從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啟示?(20分不超過300字)
荷蘭的「圍海造田」與我國的「圍湖造田」有著相似的初衷,而「退耕還海」與「退耕還湖」都反映了人類可貴的自省;還應注意到,荷蘭人的「退耕還海」雖然只涉及3平方公裡的海域,但留給人們的思考卻是很寶貴的。
此題可應用對策有效性分析答題方法。分析:第一,資料給定的做法好的方面;第二,資料給定的做法不好的方面;第三,好的做法對主題現象的啟發與借鑑;第四,不好的做法對主題現象應吸取的教訓與注意的問題。儘管我國的自然、經濟等條件與荷蘭有很大差別,但是荷蘭的經驗反映了生態恢復的某些一般規律,值得我們借鑑。
答:無論是「退耕還海」還是「退耕還湖」,都是犧牲人類經濟社會的局部利益來復原、改善自然環境。這帶給我們幾點啟示:第一,人類在改造自然、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注意經濟與環境的協調,開發要適度、合理,要符合自然資源的承受力,否則會導致嚴重後果。
第二,對人類過去經濟發展中一些錯誤做法造成的對自然的損害要敢於承認並糾正錯誤行為,從協調經濟、環境的角度出發,適當縮減人類經濟發展的需要,採取措施恢復自然環境。無論這種錯誤多麼微小,都要堅持改正。第三,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堅持對發展思路、方式的錯誤進行反省和糾正,不斷改進發展方式,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保障人類社會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文| 王建中,來源:申論薈公眾號,侵刪
歡迎關注@申論薈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張申論定乾坤。申論薈,會申論,讓申論考試不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