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策試,是指被選拔者在竹簡上逐條應對問題,故「策試」也稱「策問」或「對策」。作為一種文體,劉勰這樣概括了策論的特點:「使事深於政術,理密於時務;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緩之高談;馭權變以拯俗,而非刻薄之偽論;風恢恢而能遠,流洋洋而不溢。」(《文心雕龍·議對》)意為:「策論」要求用治國理政的理念和分析方法深刻剖析面臨的問題,理論緊密聯繫當前實際;
要與時俱進,提煉出適合於當世的見解,而不是迂腐不能解決當前問題的高談闊論;要通權達變克服習以為常的陋習,而不是發表刻薄的偽謬之論;文辭要有氣勢,像大風吹來影響深遠、像大河湯湯而不漫溢,但又不過分過度。(註:「三五」,語出《史記·天官書》「為國者必貴三五」。舊註解釋為:三十年一小變,五百年一大變。故意譯為「與時俱進」。)《文心雕龍》的精闢見解對我們應對申論考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提出對策的四個原則
1.理性原則。這裡的理性是指對策要符合我國的大政方針,要符合常理、符合科學原則、符合法律要求,做事情不能違背常理即社會公眾的普遍認識;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能違反科學原理。堅持行政理性,必須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包括:第一,立法機關按照嚴格的法定程序制定法律,並形成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第二,政府和公職人員必須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辦事,依法管理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社會事務;第三,司法機關必須嚴格司法,堅決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第四,全體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使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風尚。
理性依賴「科學」。這裡所說的「科學」有兩層含義:一是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理論;二是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精神。理性與非理性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能不能用科學的態度對待事物、能不能以科學的方法判斷是非。比如,理性的人不追求絕對,不妄想完美。不把不可能實現的東西作為目標,不簡單地把理想當成現實。
理性基於「現實」。理性不是建立在「理想」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討論問題,設計制度,都要面對「現實」。現實之中可能有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但既然已經成為現實,必然有其形成的理由。
對此,可以懷疑、質疑,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合法的途徑討個說法。但在追問的同時,還是要承認尚未改變的事實;在利益調整的過程中,也應該尊重既成事實、尊重既得利益。如果因為現實不合理就把它拋在一邊,把虛擬的、理想的「現實」作為討論的前提或基礎,然後進行制度設計,那絕不是理性的態度。
理性講求「權衡」。理性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佔有各方面的信息,兼顧各利益主體的訴求,考慮各種可能的結果,然後進行分析、比較、權衡。多利相比選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沒有「最優」,就追求「次優」;做不到「最好」,就選擇「最不壞」。因為「次優」有缺陷、不完美就排斥、拋棄,這是不理性的表現。
理性貴在「建設」。人們常把理性和建設性並列在一起。其實,建設性也應該是理性的一種表現。「破壞」比較容易,「建設」則困難得多。評價一種東西,在「批判」之後,最好還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理性」的意見應該調和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
也許有人要說,我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做,反正這樣不行,我就是要批判,不行嗎?不錯,批判是公民的權利,但這種批判不是理性的批判,這種為批判而批判的態度也不是理性的態度。理性應該是向前看的、應該具有前瞻性。在馬克思的墓碑上刻著標誌馬克思哲學基本特徵的兩行字:「以往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這句話頗具指導意義。
理性需要「妥協」。「對抗」是理性所排斥的。以暴制暴都是非理性的表現。當矛盾產生時,博弈是必須的。但理性的選擇應該是坐下來,求同存異,努力尋找最大公約數。兵戎相見,****;各退一步,海闊天空。雙方都應該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而旁觀者則應該站在完全中立的立場上,既不能偏向強者,也不能偏向弱者。公共政策最終都是各方妥協的結果,取最大公約數。所謂的民主也是捨棄了兩個極端,取了一個中間,是折中,也就是妥協。
理性出於「冷靜」。情緒影響判斷,「冷靜」是理性所必需的思維環境。理性天然地排斥憤怒、暴躁、狂熱、偏執、痴迷等精神狀態。因為,只有在冷靜的狀態下,人的頭腦才能保持「清醒」;
而只有「清醒」,思想者才能合理地梳理信息、準確地把握分寸、適當地運用規律、全面地權衡利弊、公平地得出結論。而痴迷容易讓人失去理智,暴躁可能讓人思維混亂,狂熱往往讓人不講邏輯,偏執常常讓人厚此薄彼,憤怒有時讓人突破底線。申論考試最忌憤世嫉俗,作「憤青之語」,偏執而狹隘。
2.德性原則。貫徹德性原則,就是要求我們分析問題、提出對策要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基本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德性原則貫徹在治國理政中就是以德治國,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徵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的德治。
堅持以德治國,就是以馬列主義、***思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範,以德治國通過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倫理道德基礎。
道德強調人的自覺自律,具有非強制性的特點。道德對於維護社會經濟關係,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協調社會生活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英國劍橋大學發表演講時強調,有效應對金融危機,還必須高度重視道德的作用。他引用了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的一句話:「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註定要威脅社會穩定。」他在演講中說:「道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陽光還要燦爛。
真正的經濟學理論,決不會同最高的倫理道德準則產生衝突。」他號召我們,即使在生存困難時,也不忘肩負起社會的責任,身上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3.靈性原則。事物有輕重緩急,有主有次,很多時候是相互衝突的,社會管理,國家管理在遵循理性與德性原則之下還要有靈活性,不能墨守成規,要有改革創新的精神,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這就是我們的靈性原則。
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設置就充分體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體現了靈性原則。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規定的原則和範圍內有選擇餘地的處置權利。它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政執法活動中客觀存在的,有法律、法規授予的職權。自由裁量各行政執法機關作為對社會監督管理的職能部門,國家法律法規賦予了其較多的自由裁量權。
例如,《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規定,「無照經營」可處以「2萬元以下罰款」。如以一元作為起點,2萬元作為上限,其相差20000倍,足見其比例之懸殊,自由裁量空間之巨大。如何合法、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權,對公平公正執法、進行人性化管理,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制目標,顯示出極大的現實性和必要性。
我國憲法規定我國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充滿了創新的智慧,這就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緊密結合的完美體現。我國現在實行一國兩制,港澳臺可保持原來的制度。某些法律法規在民族自治地區可制定變通規定。
我們在申論考試中也要體現出這種靈性原則,看問題、提方案不可絕對化,一刀切,要留有分寸、留有餘地。在進行對策有效性分析時也要注意靈性原則。原則性是指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和基本規律;靈活性是指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及其藝術性。
兩者看似矛盾,卻是可以進行完美結合的。靈活性與原則性是辯證統一的。原則是基礎,靈活是發展;原則是靈活變化的度,靈活是在原則限制範圍內的靈活,同時靈活又反作用於原則。在實際工作中當個人意見與領導的意見不一致時,遵守紀律、服從領導—這是工作的基本原則,應該首先考慮按照領導的要求處理問題。
而對於自己的意見,也可以選擇適當的機會,以委婉的方式向領導表達,與領導溝通,這就是工作中的靈活性了。當然,如果發現有明顯違背法律法規的行為,即使是自己的領導,也要勇於提出,因為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原則,這時就沒有任何靈活性可言了。大事講原則,小事講方法,將靈活性與原則性處理好,將會更有利於工作的開展。
4.全面原則。有這樣一道題:甲農民將一塊魚塘和乙農民的水稻田在友好協商的情況下互換。可是,兩年後,水稻田不僅不收稅費了,而且還有種糧補貼,而魚塘因為市場原因發生虧損,並還要交特產稅。乙農民就想再換回來或者甲農民給乙農民一些補償。但兩人商量不下來,就來找你,你作為村支書,如何處理這事?(10分)
按一般的理解,無非就是村支書把兩人請到一起,擺事實講道理,讓他們兩人達成一致意見,把這個事平和地處理下來。
可標準答案是:1.雙方協商2.村委會調解3.申請仲裁4.起訴到法院。
許多人只答了一點,只能給他們2.5分,如果字寫得好,又答得長的,給3分。而有極少數人答了其中三點,甚至四點全答,就給他10分。
這就讓我想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作為考生,事前思考出題者意圖。他到底想考你什麼東西,他會弄出一個什麼樣的標準答案來。申論審題和擬題目,自選角度到底選什麼角度,核心就是要洞悉申論的本質,揣摩出題者的本意。那麼申論到底想考你什麼東西呢?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試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
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要求應試者能夠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並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礎上,形成並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準確流暢地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
再以2007年國考申論題「命脈」為例。「土地是什麼什麼的命脈」土地上可以幹什麼?全部因素分類:種糧食、經濟作物、動植物、房子、道路。引申:一、糧食是我國人民生存的命脈;二、經濟作物是農業、第一產業,而後繼工業是以第一產業為原料的,因此,又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三、動植物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環境的命脈;四、房子不能蓋在屁股上,得蓋在土地上,所以,是城市發展的命脈;五、道路修在土地上,土地是交通命脈。
再看看一些考生,除了土地與糧食相關,就想不出其他的了。最後當然只能提出一個拼了老命來保耕地這樣一個片面觀點,而不是綜合利用土地、重點保護耕地這樣的全面觀點。能提出這樣全面的論點,還能不得高分?(未完待續)
文| 王建中,來源:申論薈公眾號,侵刪
歡迎關注@申論薈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張申論定乾坤。申論薈,會申論,讓申論考試不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