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來確定平時學習積累與考前突擊提高的方略。
申論給定材料有多種形式和內容,要完整準確地理解這些材料,需要在平時的學習積累過程中,通過閱讀以下各類文章來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一)讀政論文章,培養政治語感。
在這裡,政論文章是指黨代會報告,人代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黨報黨刊的社論,政治領袖闡發有關方針路線政策的文章,各級各部門出臺的規範性文件,總結、調研報告等。各機關事業單位用於政治學習的文件材料、資料彙編等是較為集中的政論文章的匯集,是學習政論文章的好材料,這些材料較易獲得。
政論文章通常是許多人智慧的結晶,匯集了某個層次、某個領域的頂尖專家,又經過從事宣傳工作、政治工作的領導和專家的把關審閱,特點是有政治高度、貼近國家當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實際,語言風格明顯區別於快餐類閱讀文章,具有用語規範精練、概括性強、內涵豐富的顯著特點。
通過閱讀這些文章益處多多:可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可以提高政治理論能力,可以提高政論文章的寫作能力,可以充實政治詞彙,可以提高政治思維能力,可以學習政治智慧。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些文章比較枯燥乏味,其實不然。只要你有志於公考,不論是備考期間,還是真正成了國家公務員,即使無意於公職,只做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公民,政論文章都要伴隨你的一生。養成關心政治、熱愛政治、參與政治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和工作習慣,對你的成長進步都大有裨益。
政論文章裡面的名詞術語大多是大家較為熟悉的,也有一些新詞、新句,還有一些詞語大家也常聽說,但是有些人對這些理解不夠準確,或是望文生義地去理解。這就需要,一是結合自己學業課程來學習把握。
大家都學過政治理論課,對我國政治運行與政治理論都有一定的了解,每位考生進行自己的專業學習,通過專業學習對某些理論學說、詞彙術語又有更深刻的理解與運用,但是知識無窮盡,學無止境,遇到不太明白的詞語、術語必須以積極的心態去請教工具書、網絡、專家、老師、同學。二是要結合自己專業外的閱讀和選修課學習來掌握。通常,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規範,詞語的含義也不同。
例如:「救濟」一詞,通常的理解是指「用金錢或物資幫助災區或生活困難的人,如救濟糧、救濟款、救濟難民等」,但是救濟又是一個法律詞彙,通常指的是採取措施維護權利、補償損失,如「公力救濟」、「私力救濟」、「救濟罰」;再例如,對「法人」一詞的理解,普遍的誤解是「單位的負責人」、「與法律有關的人」,其實「法人」不是「人」,而是指「根據法律參加民事活動的組織,如公司、社團等」,是與自然人相對的概念。
三是結合申論真題研讀來學習。申論考試中經常有結合上下文來解釋某個詞語的含義的考題。例如,2007年山東公考申論第一題要求根據給定材料解析「慈善」與「公益」這兩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再例如,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亮點不少。其中首提「新生代農民工」一詞,引起廣泛關注。
所謂「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80後」、「90後」農民工。該問題一出現,立即引起媒體和網友熱議,需要思考的問題有很多。所以平常的閱讀要有力求甚解的態度和邏輯分析的眼光,養成批判地吸收、廣泛地聯想的閱讀習慣。
(二)讀翻譯文章和外文作品,培養複雜句式理解能力。
翻譯文章和外文作品由於原作者知識文化、社會生活、政治觀點都與我們有較大的差別,通常我們讀起來更費力一些。特別是一些理論文章,那些拗口的詞彙、長長的句子、複雜的句式都需要仔細分辨才能明白其中的含義,這樣更能鍛鍊人的閱讀理解能力。
大家都學過外語,外語課都有閱讀理解的要求,外語考試中都有閱讀理解題,其實對鍛鍊閱讀理解能力來說,中文、外文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建議採用雙向學習法,即找到一篇文章的中外文版本,先讀外文再讀中文,兩相對照就能找出自己理解上的差距。現在網絡發達,找文章的中外文版本很容易。
中國的政治文章同時都有主要外文的版本,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政府網上都能查到。外國政要的演說、報告也有相應的中文版本,但是新加坡早報網、香港鳳凰網與新華網的翻譯卻是大同而小異。例如歐巴馬的就職演說詞,這幾個網的翻譯就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對照這些不同之處也許能體會得更多、更深。雙向閱讀法一是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是強化了中外文的學習,能夠使申論學習與外語學習共同提高,對考公又考研的考生更是集約性的學習,一箭雙鵰;三是加深了中外文化差異的理解。有些詞語由於經常見到會導致視覺疲勞、熟視無睹、不求甚解。通過外文閱讀則會體會到更新的解釋與含義,可以看到不同語境下的不同理解,這樣更有利於加深理解、多角度理解,體驗語言風格、行文方式、論證方式的明顯不同。
(三)讀學術文章和調研報告,培養理論思維和對策能力。
由於申論考試大多圍繞國家的大政方針和熱點難點問題展開,所以圍繞這些問題有大量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層面、目的寫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和調研報告。閱讀這些文章我們可以更加明確上述問題的歷史現狀與未來趨勢,也可以了解這些問題的主流觀點與不同觀點的爭議,加深我們對這些問題的了解與掌握。
通過閱讀這些學術文章,我們可以對申論熱點胸有成竹,在全面掌握的基礎上可以綜合,可以創新,可以做到遊刃有餘。我們還要注意學習學術文章的論證方法,特別是調查報告的歸納分析和演繹推理的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為什麼要對給定材料進行深度處理。
先講一講德國人的劃格子戰術。
一根縫衣針,掉在房內一個很大的廳的地毯上。三個不同國籍的人:中國人、以色列人、德國人,他們用各自的方法來尋找。
重視整體而疏於細節的中國人會憑他那雙慧眼,或站立在地毯中、或趴在地毯上,不停地移動身軀和轉動眼球,努力去搜索。
喜歡動腦子而希望儘量少消耗體能的以色列人,則會找來一塊磁鐵,然後趴在地毯上,用磁鐵幫助眼睛,在地毯上尋來尋去。
德國人呢?
精明而習慣做事靠程序的德國人,他卻會先將整幅地毯面積劃出若干個格子區,再將各個格子區編上號碼,然後,再不慌不忙地按格子編號,一個格子區一個格子區有序地來尋那根縫衣針。
這三個國家的人的方法,各自有些什麼特點呢?
中國人方法的成本最少,不用工具,不用麻煩。若運氣好的話,也許一下子就看見了那根針,撿起來就成功了。但如沒什麼運氣,他也許找了老半天,還尋不到那根針。
以色列人的成功概率比中國人會稍大一些,缺點是他得花點本錢與時間找個磁鐵來。
德國人的辦法麻煩點:一則他得先劃格子區並編號,二則他要一個格子一個格子去搜索,這遠沒有中國人和以色列人那樣大氣瀟灑。
然而,中國人和以色列人的方法中,如果其運氣不佳的話,他們為尋找那根針所費的時間,有可能非常非常多。(理論上可以無限多)因為,第一,他們的方法會出現許多的不必要的重複勞動(在某些區域無計劃無察覺地來回搜尋);第二,遺留下一些從沒去搜尋的「死角」,而那根針有時恰恰又在那「死角」裡。
德國人的方法就不同了:不會有遺漏,也不會有浪費時間的重複勞動。而且,他找到那根針的最大時間量,也可事先鎖定。若運氣也能降臨他頭上的話,他當然也可大大縮短時間。
古人云:欲速不達。這箴言不會是隨便說出的吧。
我認為,處理申論給定材料應當適用德國人的劃格子戰術,一方面說明程序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說明方法的重要性。
申論要考察的首先是考生的閱讀能力,考生不僅要具備對文字的認知能力,還應具備從材料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環節是申論應試的基礎,只有認真仔細地閱讀材料,才能切實把握材料反映的問題並提出切中題意的對策或方案。要完全讀懂材料,需要考生高度重視閱讀環節,否則會導致因抓不到主要問題而影響答題。
實際情況是,在考試過程中,不少考生擔心寫作時間不夠,有一種求快心理,認為在閱讀材料環節花較多時間是浪費,會影響答題時間,所以沒有用足夠的時間來閱讀,只是用了幾分鐘時間草草地閱讀一遍材料,便倉促下筆作答。其結果是因輕視閱讀,導致對材料理解有偏差而無法抓住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
給定材料是整個考試的根本、是試題之母,有深度、徹底地吃透材料是考好的重要環節。一般試題建議用40分鐘把握材料,這個建議是適度的。
(二)材料深度處理的程序與方法。
深度處理材料分為兩步走:一是網格定點,二是五筆定性。
網格化定點:認真閱讀每一段給定材料,標出關鍵詞、關鍵句,簡潔地總結出大意(不必過於詳細),也就是說通過像打網格一樣找出每個格中最關鍵的點來,標在試題上(答卷與試題分開,不會影響答卷)。
五筆法定性:這裡說的五筆既可以是五種不同顏色的筆,也可是一二支筆,一般三支為宜,過於花哨也不好。給定材料一般有十幾部分(都有編號),這些材料的作用、地位、性質是不同的。我將它們定性為兩類、五種:第一類,正面材料,負面材料,中性材料,辨析材料,綱領材料;第二類,政治材料,經濟材料,文化材料,社會材料,技術、自然、生態材料。
正面材料:支持正面觀點的做法、現象,即與中央精神一致的材料。
負面材料:與中央精神不一致的做法、現象。
中性材料:對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地理、地貌、道路交通等客觀情況的描述。
辨析材料:個別人的觀點、某些學者的意見、新出現還沒有定論的現象等方面的材料。綱領材料:中央領導的講話、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定、國家的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材料,這是我們在工作中必須遵循的,是我們思想和行動的準繩。綱領材料也可稱為中央精神。
經過這兩種方法深度處理後雖然浪費了一些時間,但是我們有了兩項重要收穫:一是各項材料要點要義一目了然,檢索起來不重複浪費時間;二是對整個材料有了系統的掌握,對主要精神有了較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不建議對試題先作瀏覽。我的理解是,給定材料要深讀、精讀,不適合泛讀。對給定材料一目十行、一掃而過,沒有攝入重要的有用的信息,就不是有效閱讀。尤其在網絡化時代,淺閱讀已成習慣,更要培養深閱讀習慣。前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例如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有時間,可以找幾份樣題練習比較,體會深加工的益處。
要將這個方法當做一個戰略問題來對待,同時作為重要的戰術來運用。
一是注意關鍵詞。在閱讀材料時,一定要注意一些表示邏輯關係的詞語,如:首先、其次、最後、一方面、另一方面、第一、第二、總而言之,等等。這些詞語往往暗示了材料間的邏輯關係,對考生分析段落、理解全文會有很大的幫助。
注意一些具有概括性含義的關鍵詞,如:原因、規則、觀點、看法、思路、措施、條件、因素等,這些詞語具有引領作用,所以,在遇到這樣的詞語時,考生一定要標註這些詞語,以便第二遍深讀時能夠通過這些詞語來尋找段落間的邏輯關係,從而節省時間。
二是把握關鍵句。關鍵句是指提示文章段落大意的句子或是提示文章中心、主旨、觀點的句子。它們一般是文章或段落的起始句、結語句、概括句或中心句等,常分布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結尾。
下面我們具體地對2010年試題給定材料進行網格化定點、五筆法定性即進行深加工。
2010年國考申論給定材料中的一部分:200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08-2020年)》。規劃確定了加強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保護與防治,建立渤海汙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系統;面源點治防聯動,建立陸域汙染源控制和綜合治理系統;
全面實施節水治汙戰略,建立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綜合管理與整治系統等五大主要建設任務,體現了渤海環境保護任務的綜合性、戰略性與長期性,並強調在海洋開發過程中,全面推進節水、節能、節地、節材和綜合利用,確保引進項目為低消耗、低排放、低汙染和高效益的企業和產品,促進海洋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這段材料一開始就點明了主題: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這就是文章的關鍵句。下面的內容全是圍繞這句話來概述規劃要點和原則的,所以,抓住了這句話,就理解了這段文章的中心思想。(未完待續)
文| 王建中,來源:申論薈公眾號,侵刪
歡迎關注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張申論定乾坤。申論薈,會申論,讓申論考試不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