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辮子有多髒?有時100天不洗一次,滋味難忘。
《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身體與頭髮皆為父母所賜,而對於古人來說,頭髮與生命同等重要。曹操曾以其馬踏莊稼,削髮代先,一直受到將士們的尊敬。然而,1644年清軍入關時,卻下達了"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十日內剃頭,剪髮掛辮,不從者斬首,即所謂"有頭無發,有發無頭"。".
清軍之所以讓漢人剃髮,實際上是想通過剃髮來摧毀漢人的民族精神,同時確保清朝的統治地位,防止被漢人同化。不過,男人雖然剃了頭髮,但並不是清宮戲中的"陰陽頭",即前半段頭髮剃光後半段紮成辮子。清朝歷史上真正的髮型,不過是"錢鼠尾",留的髮辮比小指要細,而且要能穿過銅錢上的方孔,而且看上去幾乎是禿頭。
所謂"金錢鼠尾",就是將四周的頭髮全部剃掉,只留頭部中央的頭髮,形如金錢;而且中分的頭髮還要編,垂下來的長髮就像老鼠尾巴一樣,很尷尬。對此髮型,顧炎武在《斷髮》詩中也寫道:"中國人是野蠻人,生不如死!於是,錢鼠尾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外表上的難以接受,更是心理層面上的屈辱。
至於清宮戲中的"陰陽頭",是在清末逐漸興起的,如果有人膽敢在清初留下"陰陽頭",就會被立即處死。1793年,隨同英國使團赴清的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的文獻圖也證明,清乾隆年間,人們還留著"錢鼠尾"髮型,而不是《還珠格格》、《延禧攻略》等電視劇中的那種又粗又長的髮辮,這對不了解歷史的人是一種誤導。
然而,到了1799年,錢的鼠尾有了一點變化。日本人中川忠秀曾出版過一本名為《清蘇紀聞》的書,書中有一幅《觀禮》卷中的清代髮式畫。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清朝人的頭髮存放位置沒有變化,但面積明顯比以前大了很多,足夠四錢了。說明清代人的髮型已由"錢鼠尾"逐漸轉變為"陰陽頭"。
但問題是,清朝人多久洗一次頭?她們花了很長時間來編頭髮,在那個社會,男人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打扮"。因此,清代的普通百姓只在天氣暖和的時候,每月洗一次頭。他們把辮子解開,選了些皂角、何首烏之類的材料,用熱水把頭髮衝洗乾淨,擦乾,然後馬上編辮子,如果讓人看到蓬頭垢面的樣子,就會受到官府的處罰。
此外,冬季寒冷時,普通人洗頭的頻率會大大減少,他們往往會等到來年春天再洗頭。但那些王公貴族就沒那麼幸運了,遇上國喪這樣的大事,他們要守孝一百天,一百天不能洗頭,那滋味,只要我們提到自己的頭髮就可想而知了,想來就很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