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孩子沒有了時間觀念
「寶寶吃飯了!」
……
「在幹什麼啊,快動一動,來吃飯!」
……
「手機放下,洗手去!」
相信這一幕各位家有小寶的爸爸媽媽們一定不會陌生。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現在的生活又比較放鬆。總是他做他的,你喊你的,只有在他肚子餓的時候才是要吃飯的時候。
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樣,不到別人睡下了他永遠不會寫作業,諸如此類,讓家長們不勝煩心。
特別是在有些時候還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一句「我不!」直接讓家長們的心中怒氣值直接到達巔峰。而在疫情休息期間,這種事情發生的次數更是急劇飆升。而差不多每次都是孩子屈服於大人的權威,哭鬧一頓後還是乖乖吸收吃飯,洗完作業,上床睡覺。
但是,這種處理方式就總會讓孩子和大人都心力交瘁。筋疲力盡的同時大家都不痛快,更加難受。
可是,孩子終究也是個正常的人,特別是思維開始發展以後,雖然有些事是錯的,但是也不能萬事都大包大攬,讓他完全聽從命令。這會扼殺一個孩子的創造性。就導致很是讓人束手無策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名字叫做《合理安排時間》的書,書中傳達的理念讓人耳目一新,似乎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的思維盲區:
有沒有想過根本不是孩子的叛逆和不聽話。反而是我們一直在要求一個漸漸有了思維的人一直聽我們的話,是不是過於強迫了?
重點在於我們一直在幫孩子管理他的時間,他沒有自主權。有反抗的心理,又不知道該做什麼,於是就什麼爽快幹什麼。
當孩子也能像大人一樣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那麼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就是一件順其自然事情。
也會有人覺得孩子還太小,根本無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在他們模糊的定義怎麼能夠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呢?
在沒有輔助實踐之前,我也不太敢相信這件事情,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實踐,我發現讓孩子自主安排時間並不是幻想,在一定前提下是可以實現的。
高原在《當世界無法改變時改變自己》中說:時間管理,讓你的效率提高10倍。可見,時間管理是每個人的必修課。而在時間管理中,孩子可以鍛鍊自己的自律能力,守時的品質,同時思考如何有意義地生活。
自律,這是多少成年人求而不得的品質,如果從小就能有意識地訓練,對未來個人的成長,未來職業的發展絕對大有裨益。
美國有一個小學老師說:
從小就要讓孩子知道&34;。要從3歲開始,培養孩子包括時間管理在內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果孩子認為早上睡過頭了是因為&34;,要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那不是別人的責任,是你自己的責任。
培養孩子守時的品質。守時,是一種承諾,是社交中的必備行為規範。一個人做到守時,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成為團隊中值得信賴的夥伴。
讓孩子思考如何有意義地生活。當孩子自己支配時間的時候,到底做什麼?做什麼更有意義?就會成為一個必然的思考話題。
當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就會在未來減少許多的迷茫,人生必定會過的更有意義。
1、感受時間
想要孩子具備管理時間的能力,最先要讓孩子了解時間。當孩子具有了時間意識,才會下意識去思考這個問題。
父母親們可以吧時間和行動聯繫起來,進而讓孩子吧時間和生活聯繫起來。例如在等紅綠燈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體驗時間的停滯和流逝。
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每一分每一秒的過程,必然會增加孩子這方面的體驗。
2、劃分時間
開始的時候為孩子做出簡單的規劃,比如在周末時規定上午去遊樂園,下午寫作業。慢慢向著更細的維度劃分,讓孩子自己列出自己的時間規劃。
3、列出清單
引導孩子分清兩種事情,什麼是我必須做的,什麼是我想要做的。分別列成連個清單。再在同一個時間表中把兩個清單匯總,做一些取捨,孩子對於時間的管理肯定駕輕就熟。
4、給事情排序。
在小學六年級的課程中有一節是專門講統籌的方法管理時間的,可以適當給孩子講統籌管理時間的原理。讓孩子初步了解後通過合理地排序,節省更多的時間。
5、按計劃完成目標
這將是計劃中最重要的一步,這一步的成敗將是孩子是否能夠養成長期習慣的關鍵所在。其中家長的適當督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6、中長期計劃的安排
當孩子已經可以很好地劃分自己的生活後,家長要引導其作出中長期的計劃。讓孩子每個時期,都有自己想要做的大事作為核心,引領他生活的每個細節。這樣才能有條不紊,有節奏地生活。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沒有時間概念,相比起你來管理,不如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來!
如果你的孩子正是這個年紀,請試試讓孩子讀《駕,時間!籲,時間!》這本書。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兩篇小故事都能引導孩子提高對於時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