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籃花
假期在家,孩子難免會看動畫片,一般家長會給孩子設置好時間,例如一個小時。到了一個小時,你讓孩子關掉電視的時候,他很可能會說「一個小時時間太短了,這麼快就過去了。」
再看另一種情形,假如你要帶孩子去遊樂園,讓他等10分鐘,媽媽收拾一下,就出門。等了一會,他可能就等著急了,不停地催促:「媽媽,還沒好嗎?10分鐘怎麼這麼慢。」
看這種情境下,孩子對時間的感知,是不是覺得很奇怪,一個小時,感覺很短;十分鐘,感覺很長。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呢?這跟孩子的時間感知能力有關係,不只是孩子對時間的感知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大人對時間的感知也會存在巨大差異。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晉時,有一名叫王質的樵夫,去山上砍柴,在途中,看到兩個童子在下棋,王質就坐在一旁觀看。一盤棋還沒下完,童子對樵夫說,你的斧柄爛了。樵夫就回到村子裡,發現已經過去數百年了。
這雖然是一個傳說故事,但是,隱含的告訴一個道理,人類對時間的感知,跟人的感受有很大關係,當一個人完全沉浸在事情之中的時候,他會感覺到時間過得很慢。
神經科學家戴維.伊格爾曼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實驗對象在遊樂場的15層樓高的設備上,做自由落體運動,最後落到距離地面約30米左右的緩衝網上。
實驗結束以後,實驗對象被詢問,實驗過程中,感知的時間是多少?實際的實驗用時只有2.6秒,而實驗對象感知的時間卻是實際的兩倍左右。
戴維.伊格爾曼認為,人對時間的感知「快慢」,是意識的主觀加工,並不是真實的時間。
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看不見,摸不著。如何讓時間變得可見,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個沙漏,也可以自己動手製作,當孩子在做遊戲或者看電視的時候,用沙漏來幫助他計時,這樣,孩子就可以對時間有個直觀的理解。沙漏計時,與孩子直接看鐘表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鐘錶顯示的時間是數字,本質上依然是抽象的時間概念。
沙漏計時器,則可以讓孩子觀察到具體事物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流淌,孩子可以觀察到沙子在減少。沙漏計時器有多種顏色,紅色、藍色、紫色等等,挑選孩子喜歡的顏色,可以增加孩子的興趣。對於孩子來說,一件事是否有趣,遠比一件事是否有用,要重要的多。沙漏計時器,可以讓孩子很好地觀察一個時間段的變化。
對於時間的進一步認知,家長可以藉助繪本和遊戲,來讓孩子感知一天的時間變化,這樣,把時間的維度拉長了。繪本《老狼老狼幾點了》,講的是老狼一天當中的小故事,早上7點,被小羊吵醒了起床,8點去花園享受了一頓美味的早餐,每個整點的時間,都有個有趣的故事。通過這種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去感知一天中的各個整點時間。
這個繪本故事,除了閱讀,還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和孩子一起互動,一問一答,問:「老狼老狼,幾點了?」答:「7點了,該起床了。」在遊戲中,可以結合孩子的日常習慣,來參與到遊戲中,幫助孩子建立一天時間的整體概念。
認識時間,感知到時間,是孩子做好時間管理的前提。提起時間管理,很多人想到的是制定時間計劃表,但是,實際實施過程中,孩子很難做到很好執行。這是因為,在制定計劃表的時候,多數是家長制定的,而不是孩子自己參與制定的。家長制定的計劃表,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執行與服從的過程。而孩子自己參與制定的計劃表,則是一個「我決定做什麼」的過程。
在《孩子:挑戰》一書中,作者指出,要「和」孩子說話,而不是「對」孩子說話。其根本的區別在於,是否注意到孩子的感受。當家長能夠體會孩子的感受時,就是一個自我被看見的過程,自我被尊重的過程,而不是單純執行父母的命令。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表,也具有類似的效果,尊重孩子的意見,讓他做自己的決定,而不是接受父母的命令。
心理學家阿德勒也說過,對於孩子,即便是提建議,也不應該用命令的語氣,而是儘量用「可能」、「也許」或「你可以嘗試一下」等建議性的口吻。建議性的口吻,可以避免孩子產生被強迫的感覺,強迫的感覺會導致孩子的反抗,有時候未必是事情導致孩子的反感。
制定時間計劃表,切記不要按照成人的思維模式來制定, 而是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他一起去制定,並且給他提供多種有趣的方案,有趣的事情,會讓孩子樂此不疲地執行計劃。
番茄計時器只是一個統稱,具體的造型有很多種,例如,蘋果形狀、草莓形狀、檸檬形狀等等,這些可愛的造型都是小朋友喜歡的。這類計時器,與沙漏計時器有什麼不同呢?沙漏計時器,主要是為了讓孩子觀察,觀察時間流動的一個過程。而番茄計時器,則可以起到一個提醒的作用,孩子還可以調節時間長短,例如,5分鐘,10分鐘,15分鐘等等。自己設置好時間以後,再去做相關的事情,可以避免出現時間過了,自己卻完全不知道的現象。
時間段的計時與提示,可以培養孩子做事的效率,例如,寫作業30分鐘,畫畫30分鐘,做遊戲30分鐘等等,自己做過的每一件事,都有了一個明確的時間段。對於孩子養成高效做事的習慣有很大幫助。
兒童時間管理的本質,是讓孩子養成自我管理的好習慣,而不是依靠父母的監督,才去執行計劃表的內容。讓孩子持續地執行下去,就要調動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激發一個人的內驅力,其中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成就感,讓孩子在執行計劃表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成就。
簡單易行的方法,每完成一項就讓孩子給自己完成的項目加一朵小紅花,小紅花可以獎勵嗎?當然,可以用小紅花獎勵。但是,這裡的獎勵,是孩子自己給自己粘貼上去的,不是家長給他粘貼上去,這兩者有著本質區別。家長的獎勵屬於外部獎勵,而自我獎勵,則是一種自我驅動。
每一朵小紅花,都是孩子在執行計劃過程中取得的成就,成就本身會成為一種新的動力,激發孩子繼續前進。引導孩子去做好時間管理,而不是要求孩子,管教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總結:時間管理的目標是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而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一段時間,當孩子對事情的安排形成自動化思維的時候,就是習慣養成的標誌,這時,孩子做事,就不需要家長監督,因為習慣,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不需要做任何心理建設,少了很多情緒消耗,執行起來就會越來越容易,但是,在習慣沒有養成之前,家長還是需要用心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夠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