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確實有很多人即便不買東西,也要去鎮上趕大集,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什麼呢?因為對他們來說,趕大集除了可以購買所需的生活物資,還可以看到街上琳琅滿目的商品,開闊眼界,給平時農忙的鄉村生活增添一點新鮮感和樂趣。
我的家鄉位於陝西關中某個農村,距離鎮上的街道大概四、五公裡,每逢農曆五、九日(每個月初五、初九、十五、十九、二十五、二十九),就是趕大集的日子。這天上午,做生意的商戶或者相鄰村鎮的流動攤販都會一大早趕過來,在攤位前整整齊齊地擺好商品,供人們選擇購買,其中有蔬菜區、美食區、服裝區、水果區,以及農貿市場,裡面有賣雞賣狗的,有賣貓賣兔的,有賣魚賣蝦的,還有賣手工竹編的,比如竹籠、竹籃等等,雖然是露天環境,但是整個鎮上街道,裡面的東西應有盡有,小到針線布料指甲刀、大到家具家電煙機灶,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放眼望去,叫賣聲、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以前交通工具還不普遍,人們去鎮上大多以步行為主,路上大家三五成群,有說有笑,不到一個小時就到鎮上街道了,當然也有人騎自行車的,買菜購物後方便運輸,碰到許久不見的熟人了還能站在路邊閒聊幾句,互相問好,因為誰也不知道下次見面會在什麼時候,尤其是年齡大的老年人,去街上逛一次就少一次,真到了走不動的那一天,所有經歷的人和事就只能存在於記憶當中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交通工具也多樣化了,摩託車、電動車、三輪車等等,幾乎每家都有,通往鎮上的路還是那條路,只不過更加方便快捷了。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購物越來越方便,即便不去鎮上街道,也能買到所需的生活物資,」趕大集」似乎已經由它最初的商品交易功能,轉化為給人們平淡無奇的鄉村生活增添一份熱鬧和樂趣了。
你們有沒有在農村趕大集的經歷?喜歡那種氛圍嗎?歡迎評論區留言,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