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喜歡跟爸爸去村口的商店買東西了,因為爸爸除了買東西也會順便買點零食給我吃的,而去的那三個商店就是在外婆村村口的,離我們家也不遠,大家都認識的,算是熟人,不過他們跟我們家、外婆家也不是親戚,而去他們那裡買東西的人也是本村、附近村的人,但要說關係比較親的熟人也有,但是比較少;在我們那邊有句話叫「熟人的生意難做」,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們那邊有集市,不過一般是隔2天才是趕集日,才會有很多東西賣,而且離集市比較遠,以前的道路又不好行走,人們一般趕集的時候會買好所需要的物品,但是有時候非趕集日的時候,家裡正好沒有那件急需用的物品了,就去村下的商店買,所以,商店的生意也不是特別好;後面修路了,人們也買摩託車/電車等出行工具了,去街上集市也方便了,很少人在村下商店買東西了,現在外婆村那裡就剩一個商店了,平時也沒什麼人買東西,就一對老人看店,他們的孩子出去打工了。
跟爸爸/媽媽去那裡買過東西,也是有一些了解的,至於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一般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買到次貨,只能自認倒黴
就我爸媽的經歷,在農村生活幾十年,去村下商店買東西的次數也是超過一百次的,也有買到過不好的東西;有一次,爸爸去買幾個雞蛋回來煮湯喝,雞蛋是商店店主撿的,而不是我爸爸自己挑選,然後回家煮,五個雞蛋,有一個是爛,發臭的,後面去跟那店主說,他說我都是挑好的給你呢,怎麼會有爛的......,跟他爭論到最後也沒有個結果,只能自認倒黴;後面不去那家買東西了。
二、買東西,不能自己挑選
因為是村下的商店,平時人們去街上買東西不方便、急著用才會在商店買的,所以平時買的人不多,商店囤貨也不多,去買的時候,不能自己挑選的,都是店主揀貨拿給你;有一次阿姨來我家,我家裡也沒有什麼好東西給她帶回去,後面媽媽就讓爸爸去商店買些糖,一顆顆的那種。
我跟爸爸一起去的,我想挑些外包裝比較好看的一些顆,然後伸手去抓那個裝糖的紙箱,那個店主不給,他說都一樣的,大家都這麼買,然後他就自己抓到袋子裡然後稱;我心裡挺不爽的,街天上街買的都可以自己挑好了人家給稱的,他們這裡就不行;後面回家翻那些糖拿來吃,發現有兩顆糖的外包裝是有點黏黏的,裡面的糖塊有些軟融了。
三、不給討價還價
去街上集市買東西,村裡的人都是習慣討價還價的,少幾毛錢也行,人們之所以討價還價省下那幾毛錢一塊錢的,一般是順便買些零食帶回去給家裡的孩子吃的,而在村下的商店買是不能講價的,都是明碼標價的賣,親戚去買也是沒得講價的,也不好意思講價,更何況是附近村的一般熟人,或許在商店店主看來,本來買的人就不多,明碼標價的賣,每次能多賺一塊幾塊錢也是錢啊。
四、不能賒帳
農村商店賣的東西雖然種類不夠集市上的多,但平時村民要買的一般都有的,而村民買的一般都是些小件物品,價格便宜的,在以前那年代,買超過10塊錢的東西特別少;而幾塊錢的東西,商店是不給賒帳的,他們也怕那錢不好收回來,特別是遇到那些經常買菸酒的男性。
外婆村就有一個離異的男子特別愛喝酒,經常買酒喝,剛開始的時候他買酒就直接付錢的,後面有一次他家裡來了一幫男的一起喝酒,買的酒比較多,然後就要求賒帳,後面商店店主見他經常買酒喝,而且之前也都是買就付錢的,也就同意了;後面那男的還是去那裡買酒喝,幾塊錢的也叫說一起記下,到時候一起還;因為都是同村的,店主也同意了,但後面,賒欠的錢夠50塊了,店主催他還時,他卻老說下次還,下次還,其實拖著沒還。
所以說,在農村,人們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些原因有買主方面的原因,也有商店店主經營方面的原因,而從農村商店的沒落、村民們更偏向到集市買東西來看,商店的經營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