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教材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遊記,共有4篇課文《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經過麗江》。閱讀4篇文章可以隨著作者文字在山水中遨遊世界,體會抒發的情思,也可以讓學生豐富見聞、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教材在單元提示中對本單元的學習提出如下要求:學習本單元,要了解遊記特點,把握作者的遊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並揣摩和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的語句。
顯然,這個學習要求是對照閱讀教學提出的。本單元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並且本單元4篇文章學完後還跟進關聯一個寫作專題——學寫遊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增加了新的學習目標,通過閱讀了解遊記類文章的寫作特點,並結合自己的出遊實踐,學會寫遊記;嘗試把遊記閱讀和遊記體驗,以及寫作實踐貫通起來,圍繞「遊記」開展系列活動探究,設計了大單元的語文項目學習。不只是在閱讀文字中循著別人的足跡遊覽,還要在語文活動中用學習任務驅動,在自己的「足跡」中完成遊記。
在本單元學習中提出4個學習任務,並針對每個學習任務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
任務一:閱讀遊記,留下閱讀的足跡
按照教材編排,我們把4篇文章按照教讀和自讀相結合的形式教學,《壺口瀑布》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作為教讀課文,《登勃朗峰》和《一滴水經過麗江》作為自讀課文。通過學習,聚焦兩個目標:第一,學會遊記的寫作方法,按照順序記敘遊覽過程,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第二,學會抓住特點描寫景物,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景物中,做到情景合一、角度多變。
本單元的4篇課文兼有例子和典型材料的雙重功能。教學中,要讓學生隨著作者去感知4處景觀的勝景,體會作者情思。更要搞清楚,遊記寫什麼,怎麼寫?
遊記作品一是交代遊蹤,通過遊蹤記述遊覽的經過,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寫景物,抒發感受。後者是寫作的重點,要詳寫;前者宜簡寫,不必事無巨細地敘述出來。遊覽過程中一些特別的經歷可以寫出來,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在讀本單元4篇文章的過程中,要在感知文本、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有側重地留下閱讀的「足跡」。
1.遊蹤清晰,線索分明
遊記常常以「遊蹤」為線索,將自然風光和遊覽觀感有機結合起來。例如《一滴水經過麗江》的遊蹤為:玉龍雪山頂→驛道→納西族村莊→麗江壩草甸→落水洞→黑龍潭→四方街前→玉河→四方街→城外的果園和田地→麗江壩中→金沙江邊→躍入江流→奔向大海。行文藉助一些標誌性或提示性詞句,把遊蹤展現得非常清楚。
2.情景交融,表情達意
一篇好的遊記,如果僅僅滿足於寫景、敘事是不夠的,還必須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樣文章才會餘味無窮。如梁衡觀看壺口瀑布,感慨黃河具有「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性格品質,猶如一個人,猶如中華民族偉大的品性。這種感受的抒發,提升了景物的形象內涵。
3.生動描繪,寫法多樣
對於重點的景物,要注意詳細描寫出它們的位置、大小、動態、靜態、顏色等。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生動地描繪。《壺口瀑布》運用比喻、排比、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壺口瀑布的雄奇跌宕、奔騰激越。
4.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遊記要交代遊覽的過程,卻又不能寫成面面俱到的流水帳。在寫作中,對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觀要重點描寫,其餘的可以略寫甚至不寫。《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側重寫冰塔林,這是著名的長江奇觀之一,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任務二:旅遊體驗,留下遊覽的足跡
五一假期,開展「留下遊覽的足跡」語文活動,讓學生走向戶外,觀賞風光,探訪美景;走向名勝,欣賞風景,了解民俗;走向紀念館,開闊眼界,接受教育。
這種語文活動實踐性特別強,需提前確定好行程時間,注意出行安全,做好相關疫情防護。每位學生和家長均需規劃好出遊線路,可以去公園景點,也可以去動物園、遊樂園;還可以去紀念館、展覽館等。同時在遊覽過程中,要做好相應準備,留下自己出行的「足跡」。
首先,把遊覽的路線和行程記錄好,有比較清晰的遊蹤,寫日記是個很好的方式。
其次,用相機或攝像機留下難忘的瞬間,可以是美麗的風景,可以是動人的場景,可以是民風民俗,也可以是感人的故事,把第一時間鮮活的景象保存下來。
最後,參觀時可以有意識地做一些記錄,作為寫作素材。
任務三:遊記寫作,留下寫作的足跡
遊記寫作,是把出行體驗和感受呈現出來,通過文字的輸出,將遊覽的足跡物化為文字,留下寫作的足跡。根據教材中的安排,我們主要安排學生寫3類遊記作文。
1.遊記常常要對某處景物做定點觀察,以寫出景物的特點。選擇一處自己遊覽過的景點,圍繞其中一處風景,寫一個片段。200字左右。
2.我們可能都有過旅遊的經歷。旅途中,我們不僅觀賞自然風光,了解民風民俗,同時也會有許多新奇的感受,產生許多思考和遐想。選擇一處自己遊覽過的景點,自擬題目,寫一篇遊記。不少於600字。
3.參觀一處紀念館(或博物館、展覽館),以「參觀__________」為題,寫一篇參觀記。不少於600字。
學生寫作成文後,教師收集初稿進行批閱。
任務四:修改展示,留下成長的足跡
在本單元的語文項目學習中,把修改遊記作品作為關鍵環節。因為學生初次寫作遊記,在寫作過程中需要相互交流、切磋學習,也需要教師指出存在的問題,進行相關指導。在修改完善中逐步提高寫作水平,這種指導不是方法層面的,要結合自己的出行經歷和具體文章展開。
學生寫作的遊記作品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觀賞寫景類,主要寫去景點參觀過程中的所見所感,一類是參觀考察類,主要寫去博物館、展覽館等參觀考察的見聞感受。大多數學生都能按照寫作要求完成遊記寫作,內容比較充實,語句通順,條理分明,按照行程把遊覽經過和收穫交代得清楚明白。出現的問題也有共性:記敘性文字居多,描寫性文字較少;介紹景物和文物語言較多,抒發自我感受的語言較少;直白交代的內容較多,聯想想像運用生動形象手法表現的內容少;直接鋪陳介紹的多,聯繫背景深入介紹的少。
在作文評改交流中,也讓修改的足跡清晰可感,主要採用了師生交流的形式,結合學生的初稿展開研討。學生作品交流是在全班初次展示,在作品中讓學生隨自己遠行,從未涉足過的學生有新奇感,已經遊歷過的學生也能重溫記憶。
針對多數遊記作品中自我感受少,重點不突出,語言形式單一等問題,在展示交流過程中,通過對比分析、佳作展示、教師點評等形式,學生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然後組織學生進行二度修改,教師也進行修改潤色,三度加工。
對優秀作文的展示有三種形式:首先把優秀作文發布在班級群裡,供大家閱讀學習;其次,請學生把作文謄寫出來,有條件的可請家長幫助列印出來,懸掛在語文學科教室,供本校同學欣賞;第三,精選文章,編選遊記專題,推薦在學校微信群發布。
隨著影響力的逐步提升,學生學習成果的足跡逐漸清晰,也逐漸廣為人知,教師也會把優秀作品向報刊投稿,爭取發表機會。在語文大單元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參與,閱讀感知,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語言的遷移和轉化,在積極的思維活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這正是語文學科綜合性和實踐性的具體表現。
(作者系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濰坊歌爾學校教師)
《中國教師報》2020年12月23日第5版
作者:李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