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的故事可以說是達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地步,那麼各位小朋友、大朋友們有沒有產生一些疑惑,到底《烏鴉喝水》是真的嗎?烏鴉到底有多聰明?能不能喝到水呢?
其實我們人類聰明的科學家們早就已經對烏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徹底顛覆你我的認知,原來小小的烏鴉竟可以這麼聰明!
聰明的烏鴉會製作工具更會利用工具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仙臺的科學家們就注意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隨著當地城市化進程,道路上的汽車越來越多,當地的烏鴉也改變了數千年來一直延續下來的將核桃叼起來飛到高空扔下,藉助核桃落地時的撞擊打開堅硬的核桃殼的方法。
現在這些聰明的烏鴉找到了一種更為高效且安全的方法,它們選擇將核桃扔到人行橫道上面,讓來往的車輛碾壓來打開核桃殼,當綠燈亮起的時候,它們就會大搖大擺的,安然飛下來享用它們的美餐,真是一群不可思議的小傢伙,飛馳的車輪竟然成為了它們開核桃的高效工具。
1996年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生物學家加文·亨特驚奇地發現,一種生活在新喀裡多尼亞偏遠的格朗特爾島以及馬來西亞的馬雷島的名叫新喀鴉(New Caledonian Crew)的烏鴉,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非凡能力。
這種烏鴉會靈巧的製作並靈活地運用工具來獲取藏在棕櫚樹樹幹深處的蟲子作為自己的美餐,加文·亨特教授對這種運用複雜工具覓食行為的研究,並曾登上了當年的權威雜誌《自然》(Nature)的頭條,引起了相當的轟動。並對烏鴉這種普通而又神秘的鳥類的後續研究產生了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
2002年牛津大學的生物學家亞歷克斯·卡塞爾尼克團隊研究了新喀鴉使用工具的情況,在該項研究中,卡塞尼克發現這種烏鴉能夠把一段直的鐵絲彎成鉤子把食物從管子裡鉤出來。
卡塞尼克團隊的研究成果同樣發表在了當年的《自然》雜誌上面,他們的研究揭示,新喀鴉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製造工具的本能,這說明它們的這種行為具有遺傳性。這一發現同樣符合遺傳理論。那就是高級智力需要遺傳以便培養更高級的行為:比如學習和創新。
卡塞尼克在他的研究報告中說到:「在這方面有三個因素起作用:動物遺傳了什麼,動物通過個體經驗學到了什麼,動物通過社會灌輸掌握了什麼。有人認為這三者是相互排斥的,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事實上,這三者是相互聯繫,精密結合的。」
烏鴉很顯然擁有運用社會相互作用產生結果的能力。初步研究證明,同一族群的烏鴉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或許烏鴉之間的社會聯繫遠比我們所能想到的還要複雜及緊密。
研究揭示烏鴉具有邏輯思維能力
2007年在BBC的一期特別節目中英國科學家亞歷克斯·泰勒(Alex Taylor)給烏鴉製作了一份「8項連環考卷」,旨在測試烏鴉智力。這一被動物研究人員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困難的動物智力測試」卻根本沒有難住烏鴉。測試開始後,這隻烏鴉僅用幾秒鐘的時間思考即開始答題。在通往找尋美食的道路上可以說是一路暢通,毫無壓力。最終交出了完美的答卷。該只烏鴉還因在節目中表現出來的超乎尋常的智力,被獲封「007」的暱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烏鴉喝水》是《伊索寓言》中一則有名的故事,2014年紐西蘭科學家傑伯特(Sarah A.Jelbert)團隊,參照《伊索寓言》中的模式對新喀鴉的覓食行為進行了研究。研究證實了《烏鴉喝水》的故事內容的真實性。新喀鴉的某些能力展示遠超你我想像。
研究揭示,這種烏鴉不僅能將管子旁的小石塊投入水中,以使食物漂浮上升,直至可以啄到食物。它們既能區分裝有沙子和水的瓶子,也能區分輕的物塊和重的物塊,甚至它們還會在細瓶子和粗瓶子,在高水位和低水位瓶子間做出明智的選擇。最令人驚奇的是,在U形管實驗中,這種烏鴉在進行了數次嘗試之後,也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找到了與食物相連的玻璃試管。
種種研究都揭示這些聰明的烏鴉具備良好邏輯思維的能力。
研究揭示烏鴉具有圖形聯想能力
早前由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牽頭的一項研究顯示,烏鴉更是具有圖形聯想能力,能夠完成一些此前認為只有人類、猿類和猴子才能解決的複雜問題。
實驗的內容是這樣的:烏鴉需要面對三張卡片,並以中間的卡片為參照物,挑出和中間那張圖形和規律都相同的卡片,也就是說如果中間那張卡片的兩個圖形是相同的,那麼烏鴉需要在另外兩張卡片找出畫著相同圖形的那一張。
在這次實驗中,中間那張卡片的兩個圖形是不同的,而烏鴉也成功地找出了畫著不同圖形的那張卡片,研究揭示:在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之後,烏鴉的正確率達到了78%。一同參與研究的美國埃爾瓦多心理學教授馬塞爾·曼成稱這是一個震驚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此前只在猿類和猴子身上出現過。此項研究成果被發表在了當時的美國生物學期刊上面。
烏鴉具備有意識的感知能力
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關於「鳥腦」意識的神經科學研究,通過記錄行為和大腦活動,首次獲得證據證明了烏鴉具備有意識的感知能力。該項研究發表於9月25日《Science》雜誌封面。
長久以來,人類傾向於認為,有意識的感知能力只存在於人類或與我們人類基本大腦結構相似的靈長類動物身上。但是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顯示,意識和標準大腦皮層之間的關係倒下了。對缺乏大腦皮層的烏鴉的測試研究驚奇地發現,神經元群體檢測結果顯示,NCL神經元從最初主要代表刺激強度轉變為了烏鴉的主觀經驗,NCL中意識的活動過程與靈長類大腦皮層的反應相似。研究人員據此認為烏鴉具備有意識的感知能力。
在同一期《Science》雜誌發表的類似科學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鳥類雖然缺乏大腦皮層,但它們有被稱為pallium的前腦區域,它被認為與大腦皮層相似,甚至同源。哺乳動物皮層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具有分層結構。研究人員在對鳥類pallium的詳細解剖研究中,描述了類似的分層結構。鳥類pallium的細胞結構組裝讓人聯想到哺乳動物皮層。
對烏鴉大腦的科學研究揭示雖然烏鴉的大腦體積較小,但是憑藉出眾的神經元數量與異常精細複雜的結構獲得了遠超同類的智力水平,從這一點上來說,對於某些大腦神經性疾病的研究或許會開拓出嶄新的方向,大腦結構的細微改變對於大腦智力的提升或許是至關重要的。人類大腦的進化或許並不會如之前認為的那樣僅僅只是體積的增大或許結構的深化才是真必然的結果。
烏鴉的世界自然而神秘、遠大而深邃、睿智而深遠。想要一窺全貌頗為不易,加拿大著名自然科學作家坎達絲·薩維奇的力作《烏鴉簡史:重新認識鳥類世界的智者》是一部由科學研究、神話傳說、故事、圖像編織而成的烏鴉生活史。讀者將深入了解人類和黑猩猩之外世界上最聰明的生物之一,重新思考人類在生態自然中的位置。
書中收錄了世界頂級大學關於烏鴉的最前沿科學研究發現:劍橋大學鳥類研究所的實驗證明禿鼻鴉與伊索寓言裡的烏鴉一樣,會使用小石子提升水位獲得食物;日本仙臺的烏鴉會把堅果放在馬路上,一旦汽車駛過,壓碎堅果,它們就飛下來享用果仁……薩維奇從生物科學的角度,講述烏鴉的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慣,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鳥類世界的智者。
與其同時,薩維奇用詩一般的語言,講述古今世界各地以烏鴉為主題的神話、傳說、寓言:古希臘神話中的告密者,印度傳說中造人的烏鴉先知……展現古今全球的烏鴉文化。
書中包含大量以烏鴉為主題的插圖:1890年代猶太男孩臉上的烏鴉刺青、21世紀科學家捕捉到的烏鴉使用工具的相片、北歐海盜劍鞘上的烏鴉圖案、《英國鳥類史》中的烏鴉插圖……仿佛一座迷人的烏鴉博物館,等待讀者推開它的大門。
引用波西亞·普裡埃格特(Portia,Pregert)的小詩做一下結尾。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像烏鴉般書寫下人生新的一行。
妙筆生輝的烏鴉
盤旋
在山邊
它手指一樣的翅膀迅速扇出
「烏鴉」
它呱呱兩聲
似乎在說
「結束了,又沒結束」
撲扇著睿智的翅膀
然後開始寫下新的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