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追劇」欄目(戳上方專輯回顧)的鐵粉們一定清楚,在眾多影視劇以及小說中,氣象元素都佔有較重筆墨。不過,以氣象工作者為C位的「大戲」,似乎並不多。
前段時間,氣象保障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成功登頂「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不僅讓人想起去年國慶期間熱映的電影《攀登者》。在那部戲中,章子怡飾演的「女一號」徐纓,正是為登山隊提供氣象保障的氣象學家!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氣象職業受到藝術作品的偏愛呢?今天,小編就從幾部科幻小說、電影入手,帶大家一探究竟。
一 閃電、混沌與超算
如果劉慈欣不是全世界最喜歡用「氣象工作者」作小說中人物職業設定的小說作家,那麼他至少也可以進前十名榜單了。
在長篇小說《球狀閃電》中,情節緊緊圍繞球狀閃電、雷電研究所研究人員展開——
某個離奇的雨夜,一個球狀閃電闖進了少年的視野,並在一瞬間將少年的父母化為灰燼。少年畢其一生去解開那個自然之謎。但未曾想,多年後,他的研究被納入「新概念武器」開發計劃,他所追尋的球狀閃電變成了下一場戰爭中決定祖國生存或是滅亡的終極武器。
在這部小說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不少平時熟悉的氣象職業:比男主的的大學同學後來去了位於泰山之巔的「玉皇頂氣象站」做副站長。
不只是《球狀閃電》,在大劉的中短片小說《混沌蝴蝶》中,男主角亞歷山大是一個能夠通過複雜龐大的數學模型找到大氣敏感點的大氣科學家;《鏡子》主人公白冰則是一個「搞過沙塵暴模擬,現在搞大範圍天氣模擬」的軟體工程師。
這其中每一個人物單拎出來,都能找到一些能讓廣大的氣象工作者頗為興奮的共鳴——
就說「玉皇頂氣象站」,在現實中就是我國第一個永久性高山氣象站,曾經由中國氣象學界泰鬥竺可楨曾親自為其選址。
▲現在你要是在百度裡輸入「泰山氣象站」,第二個自動關聯選項就是「球狀閃電」,不知道是現實世界裡泰山氣象站真的觀測到球狀閃電,還是因為大劉的這部小說……
而《球狀閃電》中「我」本科學習的流體力學、動力氣象、數值預報等必修課,可是曾經被不少氣象專業學生吐槽過「難學」的課程啊……
▲這些課程有多難學?我們翻出一份2016年6月16日的《中國氣象報》,裡面化名L先生的天氣預報員的心理活動描述得很到位,這不,「淚流滿面」「徹底拜服」這樣的詞都用上了……實在是不容易
說回這幾本小說。文學作品的種類很多,小說是其中一類,科幻小說又是小說一類,不過,大劉的這幾本小說的確是一個不錯的研究樣本,通過它們,或許可以對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窺得一二——
我們把這幾種職業放在一起:
雷電研究所研究人員
大氣科學家
軟體工程師
可以看出,它們都與氣象有關,但是又不完全相同,實際上完全一樣在同一個作者的文學創作中也不太可能,那他們身上還有什麼更具體的,受到創作者青睞的共性嗎?
首先,大劉在設定上見長。要把那些常人所不能想的設定架構出來,要在這些設定的基礎上完成他想完成的對社會、對人性的探討,都必須要有一個支點。
在《三體》中,這個支點是航空技術的發展。
▲《我的三體之章北海傳》神還原了恆星級戰列巡洋艦自然選擇號。
與之類似,在《鏡子》中,承擔這個支點任務的,則是「鏡像模擬」技術和「超弦計算機」。
小說如此寫道:
打個比方吧:如果用鏡像模擬方式為一個雞蛋建立數學模型,也就是將組成雞蛋的每一個原子的狀態都輸入模擬的資料庫,當這個模型在計算機中運行時,如果給出的邊界條件合適,內存中的那個虛擬雞蛋就會孵出小雞來!
看到這裡,有沒有一點熟悉?
沒錯,現實中與之有類似原理的技術代表,就是把全球大氣的數據輸入到計算機中,通過一個模式,運算出一個結果,如今全球氣象部門都在使用並持續大力發展的數值預報技術。
關於另一個支點——超弦計算機,原文中這樣寫道:
根據超弦理論,物質的基本粒子不是點狀物,而是無限細的一根弦,在十一維空間中振動,現在,我們可以操縱這跟弦,沿其一維長度存儲和處理信息,這既是超弦計算機的原理……
十一維?自然是不懂的。不過沒有關係,結合文中「將過去的巨型計算機同超弦計算機相比」,以及前文「這是一臺超弦計算機,是我從氣象模擬中心帶出來的,你說偷出來的也行」,能做一個順理成章的推理,超弦計算機應該就是脫胎於現在數值天氣模式運轉所賴的超級計算機了。
▲2018年,新一代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派-曙光」啟動業務化應用。在引進「派-曙光」以後,中國氣象局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總體規模躍居氣象領域世界第三位,僅次於英國氣象局和日本氣象廳。就在去年,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國家氣候中心與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合作,將國家氣候中心大氣模式(BCCAGCM)移植到了我國目前最先進的超算神威·太湖之光上,並加以優化,探索國產模式移植到異構眾核平臺的可行道路。
鋪墊至此,《鏡子》的支點齊備了,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展開對一舉一動、所思所想完全透明到底是人類進步的終極推動力還是導致人類滅絕的終極武器的情節鋪展和哲學思考。
從這個角度講,其實人物的職業設定不是第一位的,超弦計算機和鏡像理論的技術支點才是第一位的,後者設定好後,再倒推職業選擇——從現實相關性來看,自然是與數值模式和超級計算機都有莫大關係的氣象從業者了。
順著這個邏輯,我們就自然而然地牽出了《混論蝴蝶》和《球狀閃電》中同樣的邏輯:
要觸發天氣的蝴蝶效應?ok,有找尋敏感點的模型和克雷巨型機。主角職業設定?大氣學家挺合理的。
要人為「產生」球狀閃電?ok,得試一試數學模型和大型計算機(雖然這並不是小說中最終成功「產生」球狀閃電的正確方法,但同中短篇小說不同,長篇小說可能也需要一些「必要」的曲折)。主角職業設定?雷電研究所研究人員可以說得通。
這麼一看,其實最受小說家青睞的氣象職業不是別的,正是——超級計算機。
▲就看《三體》中比爾·希恩斯和妻子打造的這個超級計算機,可以說已經是浪漫擔當了。
二 珠峰攀登與青藏鐵路
在現實題材的藝術作品中,以氣象工作者為原型進行創作的並不太多。不過,近五年有兩部這樣的電影為人熟知。一部是2015年上映的《青海湖畔》,由老藝術家秦怡出演一位氣象工程師梅欣怡;另一部是2019年上映的《攀登者》,其中著名演員章子怡飾演氣象學家徐纓。
▲劇中中老年梅欣怡(左上)、青年梅欣怡(左下)和徐纓(右)的造型。
搶!
太好看了吧!
買它,就是它,買它!
兩個片子中的角色其實共同點還蠻多的,比如,角色都是女性,都應用所學做出了重要貢獻等等。既然如此,那我們也參照前面的方式,把兩部電影放在一起,看一看現實題材電影偏愛什麼樣的氣象工作者形象。
嚴格來說,《攀登者》的第一主角從片名就可以看出來,方五洲和李國梁(井柏然飾)、楊光(胡歌飾)等年輕隊員應該是核心C位。然而,看片過程中為什麼沒有覺得徐纓這個角色可有可無?其實正是因為這個角色本身可以承擔重要的劇情推動作用——
按照劇情,1975年,徐纓作為氣象專家,為保證登峰的成功,也來到珠穆朗瑪峰。
在第一次衝頂行動中,徐纓給曲松林打電話,緊急告知,根據氣象資料,此時最適宜登頂的時機已經過了!
這個科學判斷,也為第一次衝頂失敗提前增加了緊張感,渲染了一抹失落。
而在第二次衝頂的關鍵時刻,也就是開頭我們提到的那個片段,徐纓不顧性命最後成功測出又一個「窗口期」,為登頂創造了可貴的條件,也為最後的成功攢足了眼淚。
再看另一邊,與《攀登者》不同的是,《青海湖畔》本身講述的就是氣象工作者的故事。因此劇情的起承轉合,基本都是由梅欣怡這個角色來承擔的。
從蘇聯回國,與戀人失去聯繫的梅欣怡,失落之下看到青海省氣象局在招人,就告別家裡來到青海。
多年之後,為了配合青藏鐵路建設,青海省氣象局在山上建立了十一個觀測站。高山上缺少人手,生病的人也很多。一次一位同事生病,梅欣怡就自告奮勇,暫時來到山上頂替同事的工作。
到了山上後,她與一名叫金浩(佟瑞欣飾)的男同事,在青海湖畔執行長達數月的孤獨而又艱苦的觀測任務。
而電影的高潮部分,也正是發生在這個冷冽而孤獨的地方。
作為氣象工作者,梅欣怡和金浩無疑是最合格的,他們將觀測到的情況,第一時間匯報給了總值班室。
然而,他們自己卻因暴風雪遭遇了一場生死危機。最後梅欣怡冒著生命危險用了一根長達數米的圍巾救下了金浩略去不表。
其實,這種現實題材電影的創作跟前面科幻小說的區別還是蠻大的。科幻小說可以天馬行空,而現實題材電影雖然「高於生活」但又得「源於生活」。
正因此,以攀登珠峰、青藏鐵路修建等重要歷史事件或國家重大工程為背景,把氣象工作者的角色融入其中,更容易有戲劇性的故事。
在此基礎上,如果角色本身有一個頗具故事性的原型,那就更更容易創作了。
事實是,這兩部影片的角色也確實都有原型人物。
《攀登者》原型的分析,在電影上映時,我們已經深度扒過了。(看這裡,那些年我國在珠峰上的榮耀時刻,是他們在默默守護!|壯麗70年《攀登者》裡的氣象學家,我們找到了!真實歷史是……)
而在《青海湖畔》,秦怡老師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影片的故事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這個人就是1985年偕夫人到青海訪問講學的澳大利亞氣象學家凱思·比格博士。
比格博士的故事,也在影片中借蘇聯學者米莎演繹了出來。
雖然說,小說、影視劇中,與氣象有關的劇情並不少,但以氣象工作為主角職業的作品卻不算多。這是為什麼呢?
簡單來說,藝術作品裡的人物,在職業設定上,需要能夠撐起情節或者對情節有重要推動作用。比如警察、醫生等職業就比較容易「出故事」;而即便美國電影《天氣預報員》,也並沒有講與氣象有關的故事。
然而,儘管「水滴穿石不如火山噴發耀眼」,但某些方面,它卻更有力量。真實的氣象工作是日復一日的堅守,只要你需要,它就在你旁邊。而這,正是一種堅韌、溫暖的審美表達。如果藝術創作者能夠更多了解這一職業,潛心創作,更多了解其背後的動人與曲折,相信也能寫出好的故事,講給大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