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8日消息(記者周益帆)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最近,浙江省農業正高職稱評審會結果出爐,在全省109名新晉農業正高職稱人員中,有4位身份很不尋常。因為他們的職業都是農民,是浙江省首批正高職稱的農民。
這四位分別是薄永明、婁建英、馬亞平、麻劍雄。他們分別在蔬菜、畜牧、種子、茶葉種植領域深耕多年,也被稱作「新型職業農民」。
所謂「新型職業農民」指的是運用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種植理念、自主選擇農業種植為職業的群體。從2012年首次提出「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至今,我國已有超過1500萬「新型職業農民」。
不過儘管如此,正高職稱的農民還是讓大家感覺很新鮮。那麼,他們是怎麼評上正高職稱的?什麼標準讓農民也能評上正高呢?總臺央廣記者採訪到了這四位正高職稱農民中的一位——婁建英。
婁建英評上了正高級農藝師,距離她2009年評上副高級職稱——高級農藝師已經超過10年。有科研成果、技術專家稱號,發表過多篇論文,婁建英覺得,評職稱是種激勵。婁建英說:「我也是從初級、中級、高級,一步一步來的。我覺得是一種激勵,也是對我的一種肯定。」
在浙江省,對農業主體放開正高級職稱評選,今年是頭一次,這種嘗試在全國也有示範意義。浙江省農業廳人事處處長吳新民介紹:「行政事業單位和科研單位有崗位數空出來,才可以推出來的,企業主體沒有崗位限制,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推出來。然後,市縣農業部門需要審核,是因為我們專家不能現場去審,而市縣農業部門對他們的情況比較清楚,先初審一下,再推到省裡面,省裡面組成一個高評委,不管是職業農民,還是推廣院所,還是科研院所的,對所有參加評審的對象一起評。」
婁建英是通過自己所在的企業——溫州市神鹿種業有限公司參評的。她已經做了30年的蔬菜種子培育工作。培育一粒優質的種子,既枯燥又辛苦,往往四五百份雜交組合中,能篩選出一兩份有前景的,就已經很不錯。婁建英說:「我們幾百份的材料,相互之間雜交、組胚,配出來的組合有四五百份,我們再去田間鑑定、篩選,選擇出五六個比較好的雜交組合,再到不同的生態區域實驗室中在不同的季節進行試種,最終能夠發現一兩個比較有前景的材料、雜交組合,也算是非常榮幸的。」
1989年高中畢業後,她進入了溫州市神鹿種業有限公司,一直從事蔬菜良種選育及推廣工作。婁建英說:「大白菜、花椰菜、甘藍、西蘭花之類的。我們育種的周期比較長,像甘藍,一年只有一個生育期,想把一個材料的性狀穩定了,也要好多年。所以對於種子選育來說,這個時間是很漫長的,也很辛苦,最重要的是你要堅持下來,不是說一兩年就能發現什麼東西,要長期去積累。」
我國農業技術人員技術職務的評審工作從1986年開始的,後來,我國發布了《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與晉升暫行規定》,農業技術職務名稱為:高級農藝師、農藝師、助理農藝師、農業技術員。其中,高級農藝師相當於副高級職稱。1992年起,我國在農業系列職稱增設了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相當於高級職稱。不過,吳新民說,以往高級職稱主要面向科研院所、事業單位,「對農業主體跟職業農民是不放開的。」
少有農民評職稱,也有主觀原因,以往「農民」是一種身份的指稱而非「職業」。儘管婁建英所在的溫州市神鹿種業有限公司不是科研導向的農業公司,但已經獲得了很多科研成果,不過,大家評職稱的動力並不強。她說:「企業很少有人會注重提高自己的職稱,因為企業可能在福利方面,對個人的收入(不掛鈎),(大家)對職稱好像沒有很直接的想法。」
原本婁建英以為,自己的職稱評定已經止步於高級農藝師,沒想到,2019年,國家出臺《關於深化農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在保留原先唯一的高級職稱序列——研究員的基礎上,增設正高級農藝師、正高級畜牧師、正高級獸醫師,拓展各類農業技術人員成長成才空間;同時,評審的權限下放到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
吳新民說,浙江省進一步深化改革,將正高的評審資格也向包括「職業農民」在內的農業主體開放了,並且重實踐,輕學歷、論文。「與對職業農民要副高5年以上這樣的要求是一樣的,但是在具體標準的把握上,最主要考慮的是職業農民。第一是自己做一些科研創新,或者申請國家專利,成績比較突出的;第二是做的農業品種或者農業的作物,在全省帶動能力比較強;第三其所在的企業比較有影響力,在行業中比較有帶動力的,還是比較科學的評分細則。」
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係等制約,將所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納入到了評審範圍,也就是說,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還有「新型職業農民」,都可以參加農業系列職稱的評審。這項工作目前已在我國很多省市展開,比如山東淄博在一周前公布了初級、中級農民職稱的擬通過名單,115人中有一大半來自家庭農場及合作社。吳新民認為,這對於吸引農業人才、培育現代化農業有現實意義。「對職業農民放開了之後,大家會覺得農民這個職業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讓現在從事農業的農民、職業農民看到,這樣他們會有更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去搞科技創新、搞學習,提升職業農民的科技水平,推動農業技術發展。其次,可以吸引科研院校的人才,讓他們知道從事農業也可以獲得科研院校、醫院這種職稱,這對於青年進鄉村、專家技術回鄉村有一定的吸引作用。」
如今,通過了正高級職稱評選的婁建英每天還是在田間地頭忙碌,一顆顆小小的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就像她自己三十年來向上邁的每一步。婁建英說,無論獲得多少榮譽、成果,她都喜歡「農民」這個稱呼和職業:「農民其實也是最樸實的一種稱法,職稱再高,最終還是要接觸農民,還是要把成果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