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人社部今日(11月8日)消息,該部日前下發通知,增設了11個職稱系列的「正高級職稱」,明確升正高需在副高級崗位上從事相關工作5年及以上;並明確,通知實施前自行試點評審的正高級職稱,要按照通知要求通過一定程序進行確認。
評正高須「5年及以上副高」經驗
人社部通知明確,在工程、經濟、會計、統計等11個職稱系列增設正高級職稱。增設的「正高」涉及正高級工程師、正高級會計師、正高級講師等。同時,農業系列繼續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職稱評審工作,可設置農業、林業相關專業。
按照我國職稱改革的安排,通過3年時間,將基本完成工程、衛生、農業、會計、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等職稱系列改革任務;通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設置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範、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
此次通知要求,評審正高級職稱必須滿足科研水平、學術造詣或科學實踐能力強;長期從事本專業工作,工作業績突出,能夠主持完成本專業領域重大項目;取得本系列相應專業副高級職稱,在副高級崗位上從事相關工作5年及以上等條件。
對於學歷條件,通知沒有設置硬性指標,但明確規定,一般應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
據人社部介紹,正高級職稱評審要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遴選高水平的專家組成正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採用個人述職、成果展示、面試答辯、實踐操作、綜合評議、業績考察等多種形式,確保評審質量。
正高級職稱評審實行國家標準、地區標準和單位標準相結合,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嚴格評審標準,進行適當比例控制;同時要加強正高級職稱評審的事中事後監管,實行政策公開、標準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開,學術造假「一票否決」,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正高級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職稱評定均不與外語水平掛鈎
我國此次職稱制度改革涉及全國5500多萬專業技術人才。對他們而言,評職稱過去常常要面臨「論文關」「外語關」,而隨著改革文件的相繼落地,這些條件也與職稱評定脫鉤。
按照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改革要求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實需要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評審條件。
「從現實情況看,職稱評價標準中最受關注的是『唯論文』和外語、計算機與職稱掛鈎等問題。」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曾在其公開發表的文章中介紹職稱改革時表示,針對這些突出問題,這次職稱制度改革系統地將職稱評價標準歸結為品德、能力和業績三個方面,科學分類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素質,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實現「幹什麼、評什麼」。
如何實現「幹什麼、評什麼」?尹蔚民表示,突出評價專業技術人才的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要將科研成果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放寬評審條件,建立綠色通道,鼓勵教師上講臺、醫生到臨床、工程師到實驗室和廠房工地、農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在火熱的基層一線建功立業,讓幹得好的人能評得上。
附:
人社部通知明確的12個職稱系列正高級職稱:
工程系列增設正高級工程師
經濟系列增設正高級經濟師
會計系列增設正高級會計師(其中審計專業為正高級審計師)
統計系列增設正高級統計師
技工院校教師系列增設正高級講師、正高級實習指導教師
中等專業學校教師系列增設正高級講師
工藝美術系列增設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藝術系列增設高級舞臺技師(副高級為主任舞臺技師)
實驗技術系列增設正高級實驗師
船舶系列增設正高級船長、正高級輪機長、正高級船舶電子員、正高級引航員
民用航空飛行系列增設正高級飛行員、正高級領航員、正高級飛行通信員、正高級飛行機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