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2020-12-11 科學網

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2:49:33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Stanley L. Hazen課題組宣布他們發現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腸道菌群代謝產物通過腎上腺素受體發揮功能。2020年3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這一成果。

對1162名受試者使用非靶向代謝組學,研究人員發現血漿代謝物(m / z = 265.1188)苯乙醯穀氨醯胺(PAGln),並在獨立隊列(n = 4,000名受試者)中發現其與心血管疾病(CVD)和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中風或死亡)相關。在全血、分離的血小板和動脈損傷動物模型中,腸道菌群衍生代謝物PAGln可增強血小板活化相關的表型和促進血栓形成。對人類共生菌的功能和基因研究以及對無菌小鼠進行微生物定植的研究都表明微生物porA基因有利於食物中的苯丙氨酸轉化為苯乙酸,隨後宿主產生PAGln和苯乙醯基甘氨酸(PAGly)可促進培養血小板的反應性和血栓形成。使用遺傳和藥理學方法進行的功能獲得和功能喪失研究均表明,PAGln通過G蛋白偶聯受體(包括α2A,α2B和β2-腎上腺素受體)介導細胞事件。

因此,PAGln是一種促進CVD新的腸道菌群依賴性代謝產物,該代謝產物通過腎上腺素受體傳遞信號。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Cardiovascular Disease-Linked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 Acts via Adrenergic Receptors

Author: Ina Nemet, Prasenjit Prasad Saha, Nilaksh Gupta, Weifei Zhu, Kymberleigh A. Romano, Sarah M. Skye, Tomas Cajka, Maradumane L. Mohan, Lin Li, Yuping Wu, Masanori Funabashi, Amanda E. Ramer-Tait, Sathyamangla Venkata Naga Prasad, Oliver Fiehn, Federico E. Rey, W.H. Wilson Tang, Michael A. Fischbach, Joseph A. DiDonato, Stanley L. Hazen

Issue&Volume: 2020/03/05

Abstract: Using untargeted metabolomics (n = 1,162 subjects), the plasma metabolite (m/z = 265.1188) phenylacetylglutamine (PAGln) was discovered and then shown in an independentcohort (n = 4,000 subjects) to be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andincident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roke, or death).A gut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 PAGln, was shown to enhance platelet activation-relatedphenotypes and thrombosis potential in whole blood, isolated platelets, and animalmodels of arterial injury. Functional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studies with human commensals,coupled with microbial colonization of germ-free mice, showed the microbial porA gene facilitates dietary phenylalanine conversion into phenylacetic acid, with subsequenthost generation of PAGln and phenylacetylglycine (PAGly) fostering platelet responsivenessand thrombosis potential. Both gain- and loss-of-function studies employing geneticand pharmacological tools reveal PAGln mediates cellular events through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including α2A, α2B, and β2-adrenergic receptors. PAGln thus representsa new CVD-promoting gut microbiota-dependent metabolite that signals via adrenergic receptors.

DOI: 10.1016/j.cell.2020.02.016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160-4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並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與結核病之間的研究頗受關注。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宿主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宿主腸道菌群的改變。兩者通過宿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等相互影響。因此,本文就結核桿菌感染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及相關作用機制等進行綜述,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 腸道菌群與疾病
    本文對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關係以及調整腸道菌群失調的措施作了簡單的介紹。許多原因和疾病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從而更加促進菌群失調,形成惡性循環。致使腸道疾病和許多疾病有關係[4]。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與此同時,腸道微生物組和肝臟之間的串擾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腸道中的宿主黏膜蛋白和通路(例如FXR信號)被腸道微生物群代謝物(例如短鏈脂肪酸)改變,並可能導致肝臟損傷;  肝臟疾病進展引起的腸道內化變化可能會影響腸道屏障,促進腸道炎症,
  • 腸道菌群失調推動結直腸癌的發生
    當腸道菌群受到飲食、環境、宿主基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時,可導致菌群失調,表現為菌群組成改變、細菌生物活性改變以及在人體內的位置發生改變。這些改變可能導致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也包括結直腸癌等癌症。 結直腸癌是全球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的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
  • 中草藥的功效,離不開腸道菌群的作用!
    人體表面及內部棲居著種類眾多、數量巨大的微生物,其中95%以上生活在胃腸道內],其數量和組成因棲居的微環境而異,沿消化道逐漸增多,在結腸達到最高,腸道菌群失調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人們日益認識到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並開始將目光轉向中藥。
  • 糖尿病腎病與腸道菌群密切相關,慢性炎症與內毒素是關鍵
    糖尿病腎病與腸道菌群密切相關,慢性炎症與內毒素是關鍵一、糖尿病腎病危害大糖尿病腎病是影響糖尿病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大約30%-40%的糖尿病患者發展為糖尿病腎病,三分之一的患者進一步發展為腎衰竭,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嚴重危害糖尿病人的生命健康。
  • 多篇文章聚焦腸道菌群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之間的密切關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機體腸道菌群或與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本文中,小編就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發表的相關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這些發現可能會帶來新的治療方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Cancer上。結直腸癌是第三種最常見的癌症,第四種最致命的癌症。不幸的是,包括免疫療法在內的抗癌療法在結直腸癌中療效相對較低。除了遺傳因素,與西方生活方式相關的環境因素(如飲食、肥胖和久坐的生活方式)也會增加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這種疾病起源於腸道上的上皮細胞。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近期腸道菌群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一覽
    這是因為腸道菌群有助於人體利用食物並產生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維生素。在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中,德國研究人員發現有益的腸道微生物能夠利用膳食纖維產生代謝物,包括一種稱為丙酸的脂肪酸。這種脂肪酸可抵禦高血壓的有害後果,而且腸道細菌利用天然的膳食纖維產生這種物質來抑制導致血壓增加的免疫細胞。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2月4日在線發表在Circulation期刊上。
  • 腸道菌群?-虎嗅網
    腸道菌群已被證實可以作用於宿主的情緒、情感、精神疾病狀態,乃至信息加工過程。但菌群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卻一直難以捉摸。到目前為止,對腸-腦關係的研究大多僅僅指出了菌群狀態與大腦活動之間的相關性。而新的發現立足於對菌群參與應激反應的研究,試圖鑽得更深。現在,研究人員專注於恐懼,尤其是恐懼是如何隨時間消退的。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人體內有數以百萬億的微生物,它們大多數居於腸道,參與人體各系統重要的生理功能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腸道和其他組織內微生物的微妙平衡被打破,與多種疾病狀態有關,如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甚至癌症。
  • 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可以增強腸道...
    該項目由法國INSERM的Karine Clement教授協調,研究了2000多名歐洲人的健康狀態階段的心臟代謝疾病(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表型。雖然肥胖個體的腸道菌群此前已被證明與瘦的人不同,但Raes實驗室在定量微生物組分析方面的獨特經驗,讓研究人員對與肥胖相關的微生物群改變有了全新的認識。
  • 醫院招「糞便」捐獻者 醫生:用於重建腸道菌群治療
    據了解,這些醫院將收集到的糞便進行特殊處理,並進行「糞菌」提取,以膠囊口服或懸移液等方式移植入患者腸道內,通過重建患者腸道菌群進行腸道自身疾病治療。  其實,「糞菌」治療在國內早已有之。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腸病中心主任張發明介紹,如今,除腸道自身疾病外,癲癇、糖尿病等病症也在嘗試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治療。
  • 美國等最新國際研究: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關
    關於腸道菌群對健康的影響是國際熱門的研究內容,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與2型糖尿病、肥胖、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動脈粥樣硬化、部分免疫疾病、心理疾病等等密切相關,其實這樣與中醫的「脾是後天之本」非常符合的,說明消化系統不僅僅是消化食物這麼簡單,對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是影響代謝症候群的致病因素之一。 2004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Jeffrey Gordon團隊首次報導了在無菌小鼠和傳統飼養的擁有正常菌群的小鼠之間觀察到的身體脂肪含量的顯著差異,後者的身體脂肪含量要高出40%。
  • 陳可冀院士:中藥調節腸道菌群,可防治冠心病!
    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其主要病理變化。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王安璐、徐浩、陳可冀的一項研究發現,中藥調節腸道菌群可防治冠心病。腸道菌群或可影響相關代謝性疾病腸道菌群指存在於人腸道中超過10萬個微生物的總稱。腸道菌群結構、功能基因和代謝活性的差異可能影響相關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涵蓋冠心病及其危險因素。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受我們腸道和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為人體70%的免疫系統位於腸道。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我們免疫系統的幾乎所有方面的呢? 因為腸道塑造了免疫系統,所以腸道功能紊亂會導致各種免疫相關疾病是有道理的,包括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和1型糖尿病等等。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也與慢性炎症和一系列其它疾病有關,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甲狀腺疾病、皮膚問題、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癌症以及抑鬱、焦慮、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疾病。
  • SCI專刊徵稿:腸道菌群與神經免疫系統間的相互作用
    腸道菌群如何影響神經系統 腸道菌群通過調節神經和免疫相關信號通路與神經系統進行雙向通訊。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在神經遞質的代謝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神經遞質是神經免疫的關鍵參與者。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無論疾病與否,規模宏大而複雜的細菌庫——腸道菌群都直接參與人體多種代 謝過程 。腸道菌群在人體內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微生態系統,與人類共同變化應對外界因素,人體代謝平衡狀況與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變化密不可分。研究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的相關性,對於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 。
  • 多篇文章聚焦腸道菌群與糖尿病之間的神秘關聯!
    近日在Cell Reports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麥吉爾大學,京都大學和巴黎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表明,由腸道菌群產生的有機化合物代謝物4-甲酚,通過刺激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的增殖和功能,對1型和2型糖尿病產生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