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招「糞便」捐獻者 醫生:用於重建腸道菌群治療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醫院招募「糞便」捐獻者 醫生:可治病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生正在使用智能化提取設備提取糞菌。受訪者供圖

  3月24日,廣東多家醫院招募志願者「捐糞便」,捐獻成功的志願者最高可獲得五百元的補償,此事隨即引發關注。據了解,這些醫院將收集到的糞便進行特殊處理,並進行「糞菌」提取,以膠囊口服或懸移液等方式移植入患者腸道內,通過重建患者腸道菌群進行腸道自身疾病治療。

  其實,「糞菌」治療在國內早已有之。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腸病中心主任張發明介紹,如今,除腸道自身疾病外,癲癇、糖尿病等病症也在嘗試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治療。從2012年到現在,僅經張發明之手,受益於糞菌移植的患者人數就已達到了5000多例,佔全國糞菌移植患者的60%。

  針對糞菌移植的安全性,張發明表示篩選糞便捐獻者有其嚴格要求和把關,在2012年國內剛剛開始糞菌移植研究和治療時,採用手工方法提取糞菌,其不良事件發生率超過20%。2014年後研製出糞菌智能化提取設備,不良事件發生率降至7%以下。

已被提取並儲藏的糞菌。受訪者供圖

  對志願者條件有嚴格要求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醫生介紹,徵集糞便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用於患者治療,一種是研究所用於研究。在此次事件中,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公開招募捐獻糞便的志願者,目的是參與「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據了解,這個技術首先要尋找健康的供者,供者至少沒有任何的傳染病,無糖尿病及惡性腫瘤病史,近3個月內未使用抗菌藥物等,還需對供者進行各項身體指標的檢查。

  而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徵集糞便則是該院炎症性腸病治療部要進行的一項臨床研究,用來評估環境風險因素和炎症性腸病之間的關係。針對此研究,中山六院的對照實驗需要660對受試者,其中每對成員一人為炎症性腸病患者,另一人無炎症性腸病(對照組),年齡差在5歲之內。另外,兩人童年時應居住在同一地點,這意味著兩人至少2歲前必須居住在同市或更小的區域。

  此外,糞便治病不是一個簡單植入的過程,健康合格供者的新鮮糞便將經過特殊處理,在無菌條件下製漿、離心、懸浮,提取出細菌後,才能通過膠囊口服或懸移液的形式植入患者的消化道內。

  針對報導中所說的500元的補償,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臨研中心辦公室主任胡俊表示,主要考慮到志願者有一部分是從外省過來的,他們要對自願捐獻者進行交通路費的補償,因醫院方面要求捐獻者需提供一個對照,所以是兩個人的路費補償。

  多家醫院採集樣本用於治療

  3月24日,新京報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糞菌移植研究早在2016年9月,就開始向社會各界徵集「糞便」,至今已有兩年多的相關研究。目前國內已有通過重建患者腸道菌群進行腸道自身疾病治療的案例。

  該醫院醫生表示,捐獻者填報一份個人問卷、一份飲食問卷,貢獻少量血液、唾液及糞便樣本。樣本採集成功後,就可以獲得最高500元的報酬。雖然實驗總共需要1320例受試者,從2016年開始到現在,達到標準的人卻仍是少之又少。

  據中華糞菌庫官網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世界已有約40000例次糞菌移植治療。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腸病中心主任張發明介紹,2013年2月,糞菌移植首次被寫入美國胃腸病學雜誌發表的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治療指南,同年11月,糞菌移植被《時代》雜誌評為2013年度「十大醫學突破」之一。

  張發明稱,糞菌移植的價值已經在醫學界引起廣泛關注。這是微生物與疾病關係研究領域在近二十年的重要認識突破。

  張發明介紹,糞菌治療在人類醫學史上至少已有1700年的醫學記載,東晉的《肘後備急方》中就詳述了使用糞便懸移液治療包括食物中毒、瘟病和傷寒等危重疾病的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同樣描述了新鮮或發酵的糞水可用於治療伴隨高熱、中毒、膿腫、痰溼、滯食的「瘟病」或「內熱」的記載。2013年,糞菌移植在美國被納入治療復發性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指南,其治療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一次治癒率達90%。

  焦點1

  「糞菌」能治什麼病?

  重建新的腸道菌群治療腸道及其他疾病

  新京報記者通過公開報導發現,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是國內較早進行相關臨床研究和治療的醫療單位。據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腸病中心主任張發明介紹,2012年至今,經張發明之手受益於糞菌移植的患者人數就已達到了5000多例,佔全國糞菌移植患者的60%。

  張發明說,糞菌移植主要在於通過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新的菌群宿主相互作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除了可治療腸道感染外,腸外感染,如腹腔、肝膽系統、肺部、皮膚等部位的感染也能一併得到有效治療。

  研究表明,糞菌移植對於頑固性便秘或不明原因腹瀉、炎症性腸病、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等都能發揮作用,甚至可以治療糖尿病、癲癇、自閉症等相關疾病。

  目前腸道菌群與腦、肝、腫瘤、代謝、風溼免疫疾病、骨髓、心血管、皮膚病等疾病的研究進展,預示其在國內外都已成為研究熱點。

  焦點2

  提取技術是否存在難點?

  糞便處理到輸注患者體內在1小時內

  張發明說,製備過程中縮短糞菌處理時間和暴氧時間對於保存菌群功能非常重要,因為糞便菌群以厭氧菌為主。有研究顯示,一些單獨培養的病菌在暴氧環境中2分鐘即死亡,這提示糞便菌群在空氣中的長時間暴露會增加功能菌群的死亡。醫生及研究者還未掌握菌群離開腸道後的存亡規律之前,應該儘早將這些菌群送到它們該去的地方(腸道)。「糞便從離開人體、實驗室處理過程到輸注至患者體內或製備成凍存糞菌的時間應控制在1小時內。」

  通常一個供體一次的全部排便提取的細菌可以滿足一次糞菌移植治療。不同疾病治療的次數有一定程度的區別,腸道感染多數患者只需要1次治療,如果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增加2-3次治療,具體依據病情決定。

  焦點3

  治療是否存在安全風險?

  智能設備應用後不良發生率降至7%以下

  有網友認為,糞便為人體代謝物,本身就存在病毒和細菌,若從糞便中提取有益細菌顯得並不科學。

  張發明說,2012年剛開始糞菌移植研究和治療時,確實採用手工方法提取糞菌,不良事件發生率超過20%。2014年之後,研製出糞菌智能化提取設備,採用微濾加離心富集法,在微濾裝置的基礎上,經多級過濾直至微濾和反覆離心洗滌,在1小時內實現糞菌的富集、純化。目前,不良事件發生率降至7%以下。

  對於糞便中細菌之外的物質,張發明介紹,糞便中不想要的物質可通過純化技術去除,特別是對於去除致熱源之後,移植後出現發熱的事件現在幾乎沒有了,「雖然一些代謝物質和破碎的微生物碎片也有一定治療價值,但獲取純化的菌群非常重要,有利於降低不良反應。」

  新京報記者 劉名洋 實習生 向成之

相關焦點

  • 醫院招募「糞便」捐獻者 專家稱對某些疾病一次治癒率達90%
    受訪者供圖3月24日,廣東多家醫院招募志願者「捐糞便」,捐獻成功的志願者最高可獲得五百元的補償,此事隨即引發關注。據了解,這些醫院將收集到的糞便進行特殊處理,並進行「糞菌」提取,以膠囊口服或懸移液等方式移植入患者腸道內,通過重建患者腸道菌群進行腸道自身疾病治療。其實,「糞菌」治療在國內早已有之。
  • 聽說過糞便捐贈麼? 溫州用糞菌移植治療腸道疾病
    細胞、組織和器官移植都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你有聽說過糞便菌群移植嗎?溫州市人民醫院昨日宣布,將在本周六正式掛牌成立微生態治療中心,在全省率先利用糞菌移植技術治療成人腸道疾病。腸道微生態移植,又稱糞菌移植,定義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從而改善腸道菌群失調,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其主要用於治療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所致腹瀉及功能性腹瀉及便秘等。其實在去年,市人民醫院就已經對該項技術進行實踐,並成功治癒了多名腸道疾病患者。
  • 11歲男孩患難治性腸病 移植糞便幫其重建腸道內循環
    浙江在線08月06日訊(今日早報通訊員 王雪飛 實習生 徐沈楊 記者 黃淼君)糞便,在許多人眼中看來是汙穢之物,但在浙大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消化科醫生看來,是重建腸道內循環的一個利器。  半個月前,他們剛剛幫一名反覆便血2年的11歲男孩毛毛,利用糞便提取物,治好了這個頑疾。
  • 上海市兒童醫院號召市民捐糞便:1次補貼200元
    若能定期捐獻新鮮糞便,其中的腸道微生物就有可能用於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一個健康人的腸道內存在1000到1150種細菌,總數達到100萬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其基因數是我們基因的150倍,因此被稱為人體的第八大器官。」院方在招募公告中介紹,研究證實腸道微生態紊亂與多種腸道和腸道外疾病密切相關。「糞便可以治病,這不是笑話。」
  • 醫生用媽媽糞便治癒兒子腸炎 今後或有糞便膠囊
    這個被稱為「糞便移植治療」的項目在全世界也屬醫療新領域,是目前腸道菌群失衡與疾病關係研究的新熱點,很可能會成為今後治療難治性腸病的好方法。然後,醫生將媽媽的糞便用生理鹽水稀釋,過濾掉糞便中的殘渣,比如沒消化的西瓜籽、菜梗等。再經提取後,將含正常菌群的液體(糞水),輸送到患者的腸道裡。輸送的方法一般有兩種可選,可以通過腸鏡從肛門輸送到患者腸子裡;也可以插導管,從鼻腔進入腸道(灌送時會避開口腔和胃部,直接進入腸道)。考慮到效果,會分幾次灌送。
  • 糞菌移植:汝之糞便 他之良藥
    糞菌移植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其中的菌群。人體內其實存在著數量龐大的細菌,可達人體細胞數量的十倍以上。這些細菌的數量、比例、多態性一旦發生改變,人體的健康狀況也會發生變化。而糞菌移植是通過將健康的腸道菌群移植到患者體內,對其腸道菌群進行重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既然起作用的是菌群,那為什麼不做細菌培養要做糞菌移植?
  • 糞便移植或能治療嚴重腸道感染
    本文導讀:糞便移植是一種通過重建腸道菌群來治療疾病的方法,近日研究發現它或能治療嚴重的腸道感染。   研究人員報告,糞便移植(使用捐贈者的大便),已經在一種嚴重腸道感染的治療上獲得成功。  這種感染被稱為艱難梭菌感染。
  • 口服「大便」藥丸可有效治療腸道感染
    口服「大便」藥丸可有效治療腸道感染  10月17日消息,據媒體報導,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來重建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落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從「屎」說起:糞便菌群移植帶來的希望 糞便菌群移植(FMT)已經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顯示出成功的希望。這種治療手段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醫書中就有使用糞便製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記錄 。
  • 吃屎竟然也能治病,糞便移植是什麼鬼?|糞便移植|腸道菌群|大便膠囊...
    」不過這裡糞便用於食物中毒,也許是起到催吐的作用,跟現代的糞便移植可能還不太一樣。而現代醫學史上,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糞便移植源於1958年,美國外科醫生Eiseman使用健康人的糞便製成糞水,對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導致嚴重偽膜性腸炎患者實施灌腸,最終成功治癒了這些患者的腸道感染。
  • 《自然》:病人腸道菌群也很重要
    最近的很多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是造成很多腸道炎症疾病(艱難梭菌感染、克羅恩病、結腸炎等等)甚至全身性慢性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改善腸道菌群也是治療這些疾病的重要抓手,其中包括糞菌移植療法,也就是把健康人的糞菌提取後移植到病人腸道。
  • 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0 21:40:18 比利時魯汶大學Jeroen Raes、法國索邦大學Karine Clément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 口服「大便」藥丸,簡單有效治療腸道感染
    現有常用的治療方法為:口服滅滴靈或萬古黴素等藥物。但隨著患者高復發率及強毒株的出現,這些方法的治療效果越來越差,急需新治療方法來挽救患者的生命。雖然有報導稱使用非達黴素(Fidaxomicin)與萬古黴素聯用,能夠減少病情復發。但其效果並未在多次復發的病人案例上進行嘗試和研究分析。同時,進行新抗生素的研製、並摸索其臨床應用方法,所需的時間非常長,且成本昂貴。
  • 山西白求恩醫院菌群移植填補我省空白
    山西晚報訊(記者 薛琳 通訊員 許文輝)「真的太感謝山西白求恩醫院了,困擾我多年的疾病終於有治了!」近日,山西白求恩醫院普通外科迎來一位特殊的患者,醫生通過菌群移植,成功為一腸道菌群失調症患者解除了困擾7年的煩惱。該院菌群移植技術也填補了山西的空白。
  • 糞便竟能做藥? 南京醫生提取有益菌治好嚴重便秘
    醫生還告訴記者,「糞菌移植」的另外一種方式,是口服藥物,裡面含有糞菌液,直接進入腸道。  住院一周的時間裡,經過3次移植,共注入300毫升的糞菌,老王出院了。現在,他不服用瀉藥的情況下能完全自主排便了。  漲姿勢  為什麼移植糞菌能夠治療便秘?
  • 妹妹糞便救哥哥 上海醫生使用糞菌移植治腸道疾病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普外科李幼生教授團隊採用「糞菌移植」新技術巧妙地為嚴重腹瀉患兒解除痛苦。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7月6日電 (陳靜秦晉)由免疫缺陷引起的腹瀉遷延不愈,導致患兒重度營養不良,甚至危及生命。糞便移植成為「救星」。
  • 無錫一醫院號召志願者捐獻糞便救人:治療相關疾病
    捐腎捐肝、捐眼角膜、捐血捐骨髓,這些我們都經常聽說,但是你聽說過捐獻糞便的嗎?近日,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科就發出這種捐獻號召,而且目前已經成功招募到兩名志願者。
  • 把媽媽的糞便餵給新生兒,有助於寶寶腸道菌群健康
    糞便菌群移植(FMT)是近年來的熱門研究方向之一,被認為有助於建立健康的腸道菌群。這方面研究大多會使用經過處理的糞便微生物群製成的膠囊。但是 10 月 1 日在 Cell 發表的一項概念驗證性研究採取了十分激進的方法:直接將母親的糞便混進母乳,餵給剖腹產出生的嬰兒。
  • 糞便也是救命良藥
    廣州醫生採用糞菌移植術成功救治一例複雜型艱難梭菌感染少女糞便也是救命良藥。日前,一名 15 歲的花季少女由於感染性休克長期應用抗生素,從而繼發了艱難梭菌感染、偽膜性腸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下稱 " 廣醫二院 ")消化內科採用糞便菌群移植術,重建了她的的腸道微生態,使其恢復了腸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