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移植」原理與自然界中的「移植」相近。圖片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製圖:林焱挺
處理後用於移植的「健康糞便」。(資料圖)
延伸閱讀:腸子歷險記
楊梅核可清腸系謠言 男子吞30顆核引發腸梗阻
男子用高壓氣泵吹掉身上粉塵 不慎吹破了腸子(圖)
夏日高溫肛腸病高發 養成好習慣是遠離關鍵
昨天下午3點半,在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胃鏡室裡,一個得了炎症性腸病的4個月大男寶寶,正在等待做糞便移植治療。消化科的醫師們將孩子奶奶的糞便提取物,通過鼻腔腸管輸注到寶寶的腸子裡。如果沒有意外,在接下去的一周裡,孩子的病情可能會逐漸好轉。這是他們消化科開展的第二例糞便移植治療病例。此前一例,在半個月前實施。
半個月前,浙醫兒院消化科開展了首例糞便移植治療項目,目前來看,已成功治癒11歲男孩久治不愈的偽膜性腸炎。這個被稱為「糞便移植治療」的項目在全世界也屬醫療新領域,是目前腸道菌群失衡與疾病關係研究的新熱點,很可能會成為今後治療難治性腸病的好方法。
反覆便血兩年多
11歲男孩患上最難治療的腸炎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拉肚子或便血的經歷,如果腹瀉止不住或反覆便血,那麼除了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之外,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
11歲男孩毛毛,反覆便血兩年多,總是治不好,人很消瘦,老是提不起精神。毛毛解大便時,爸爸媽媽就會緊張地守在廁所門外,檢查便便裡面有沒有血。如果有血,大人們擔憂的表情讓毛毛心裡很難受。慢慢的,孩子開始害怕解大便,甚至不想解大便了。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消化科是國內臨床重點專科,毛毛爸媽慕名把孩子送來治療。
「在我們這裡住院一周後,疾病很快確診了。毛毛患的是偽膜性腸炎,這是抗生素相關性腸炎裡最嚴重的一種,發病機理主要是腸道菌群失調。經過菌群的分析,毛毛疾病元兇有可能是腸球菌。」消化科陳潔主任介紹說,在用藥治療後毛毛的病情很快好轉了。可惜的是,只要一停藥,病情就復發。
濫吃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難治性腸炎就可能接踵而來
人類破壞環境,海嘯、洪水、地震等自然災難會憤怒地報復。在人體內,同樣存在著一個環境。這個環境由1270克細菌構成,稱為「微生態環境」。如果濫用抗生素等就會破壞平衡,增加人體的感染機會,危害健康。
「破壞平衡」這個說法很模糊,打個比方就容易懂了。
事實上,每個人體內都有1270克細菌,其中有1000克在腸道,20克在口腔,20克在皮膚。女性的話,還有20克在陰道內。這些細菌中,99.9%都是有益的厭氧菌,只有0.1%是有害的需氧菌。這些好細菌壞細菌排排坐,擁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正常情況下,壞細菌人頭沒有好細菌多,勢單力薄不敢兵變起義,大家自然都相安無事。這就是一個平衡的微生態環境。
但是,如果濫吃抗生素,雖然殺死了有害細菌,但好細菌也被一棒子打死。這樣一來,好細菌的位置有很多空出了。這個時候,一些過路菌乘虛而入,佔據好細菌的位置,加入了壞細菌的行列。壞細菌一旦人多勢眾,就要做壞事欺負好細菌,使得微生態環境被破壞,人體也隨之發生了感染性疾病。
毛毛的腸道中存在腸球菌等條件致病菌,平時由於腸道中大量細菌互相制約,它不會引發什麼問題。可是毛毛吃了抗生素導致腸道有益菌大量死亡,就使得腸道菌群紊亂失調了,這些細菌大量繁殖,使他得了偽膜性腸炎。
把媽媽過濾後的「糞水」
灌送到兒子的腸道裡重建健康菌群
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能治癒孩子的疾病呢?
當毛毛和家長都信心喪失時,消化科的專家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治療方案——糞菌移植。
大家都聽說過角膜移植、肝臟移植等器官移植,糞菌移植是怎麼回事?
陳潔主任解釋說,毛毛的腸道菌群紊亂失調了,說明裡面一定缺了重要角色。如果把腸子比作一個社會,這個重要角色可能是警察,也可能是法官。當我們不清楚少了「警察」還是「法官」的時候,就把整個「社會」移植到腸子裡去。
說說簡單,移植過程其實很複雜。
醫生先對毛毛家裡人的糞便進行化驗,找出腸道最健康的人。毛毛家,媽媽的腸道最健康。然後,醫生將媽媽的糞便用生理鹽水稀釋,過濾掉糞便中的殘渣,比如沒消化的西瓜籽、菜梗等。再經提取後,將含正常菌群的液體(糞水),輸送到患者的腸道裡。
輸送的方法一般有兩種可選,可以通過腸鏡從肛門輸送到患者腸子裡;也可以插導管,從鼻腔進入腸道(灌送時會避開口腔和胃部,直接進入腸道)。考慮到效果,會分幾次灌送。此後,媽媽的健康腸道菌群,可以幫助毛毛建立起正常菌群,從而化解一些超級致病細菌造成的人體健康危機。
「過程聽上去有點噁心,結果是令人愉快的,毛毛進行糞菌移植治療後,第三天解出的大便裡有一點點血絲,第四天大便就成形且沒有血了。半個月來,便便都很正常,孩子的營養狀態好起來,人也精神了。」陳潔主任說,目前來看,這一新的治療項目已成功治癒了毛毛的難治性腸道疾病,不久後孩子就可以重返校園了。
插播網友評論:
今後也許會出現「大便膠囊」
更方便地治療難治性腹瀉
陳潔主任介紹,糞便移植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近十年來,腸道菌群失衡與疾病關係研究是醫學熱點。截至2012年9月,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十餘位臨床醫生在醫學期刊中報導了自己施行的糞便移植案例,已有約300位艱難梭菌感染或炎症性腸病患者接受過這類治療。患者中,90%以上的人完全好轉。國內糞便移植相關治療報導比較少,目前僅發現上海和濟南有先例。
浙醫兒院的姐妹醫院美國西雅圖兒童醫院也多次開展過糞便移植治療,去年,浙醫兒院消化科羅優優主治醫師去那裡學習過。
陳潔主任說,糞便移植技術的成功開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將為難治性抗生素相關性腸炎患者帶來福音。希望將來通過糞便移植療法背後的有用菌群,開發出使用這些混合菌群的更簡易更標準的療法,比如設計出便於服用的膠囊,來更方便地給病人治病。
不過陳潔主任也坦言,「畢竟糞便移植是新領域,還有很多未知需要我們去摸索。」比如,已知糞便移植病人中,大部分是成年人,兒童很少。而成人腸道菌群和兒童是不一樣的,成人的糞便移植給兒童,長期效果有待觀察。此外,糞便的徵集、捐獻還涉及到倫理學。目前,他們已做的兩個病例,都經過了倫理學備案及嚴格的移植檢查,捐獻者需排除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排除傳染病等,避免將病原菌移植到患兒體內。(來源:杭州網-都市快報)
掃描關注騰訊大浙網微信 為雲南震區捐款獻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