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8月06日訊(今日早報通訊員 王雪飛 實習生 徐沈楊 記者 黃淼君)糞便,在許多人眼中看來是汙穢之物,但在浙大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消化科醫生看來,是重建腸道內循環的一個利器。
半個月前,他們剛剛幫一名反覆便血2年的11歲男孩毛毛,利用糞便提取物,治好了這個頑疾。這也是我省首次開展糞便移植治療。
髒兮兮的糞便到底是怎麼治病的?哪些人適合用糞便來治病?昨天,浙醫兒院消化科主任陳潔教授,在給一名4個月的小嬰兒做好糞便移植後,給我們講述了糞便的神奇功效。
糞便裡有個小社會
糞便為什麼能治病?陳教授的回答是:「糞便裡有個小社會呢!」
我們人體中有1000多種細菌,這些細菌都會通過代謝進入我們的糞便,在這些糞便裡,各種細菌就組成了一個小社會,從對人體的功能來說,也有壞細菌和好細菌之分,壞細菌就是人類社會裡的搗蛋分子,而好細菌類似警察、農民和工人等各種角色。
11歲小男孩毛毛患上的是偽膜性腸炎,發病原因是因為體內菌群失調,一個名為「腸球菌」的搗亂分子,不斷在腸道內作亂,導致毛毛很消瘦,而且出現血便。
為了消滅腸球菌這個搗亂分子,人類最常選用的辦法就是使用抗生素。遺憾的是,目前我們使用的這些抗生素都是廣譜的,即不但能消滅腸球菌,還同時殺滅一些好細菌。導致的後果就是一旦停藥,腸球菌又再次出來作亂。
兩年多來,毛毛一直徘徊在吃藥、停藥、便血、再吃藥、再停藥、再便血這樣的惡性循環中,最終於半個月前,找到了陳潔教授。
「針對他這種情況,我們覺得可以嘗試用糞便移植的辦法來治療。」陳教授說。
為什麼不能用酸奶、益生菌代替?
糞便移植?毛毛的父母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語時很難接受。
「毛毛這樣的情況就是腸道內的小社會平衡被打破了,搗亂分子佔了上風。只能採取移植進一個平衡的小社會,來取代原來失去平衡的社會。」陳教授說。
為什麼一定要選用糞便?我們平時聽到的酸奶或者益生菌飲料不能幫助腸道重建平衡嗎?
陳教授表示,維持腸道平衡確實有別的選擇,目前已經使用的有三種。
第一種就是酸奶,即發酵奶,這種方法最容易被接受,口感也好。但是最大的缺陷是菌種比較單一,目前允許添加到牛奶中的益生菌只要兩種,和人體內上千種細菌的現狀比起來,是杯水車薪。對於腸道來說,僅具保健作用。
第二種就是藥用的製劑,比如小孩子使用的媽咪愛等益生菌製劑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這樣的製劑非常多,但是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基礎研究,不知道具體是哪些細菌的缺乏導致哪種疾病。
第三種就是糞便移植了,這種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患者感覺比較差,心理上有一點難以接受。但是效果最明顯,因為是整體引入一個平衡的微生態系統,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最明顯。
據了解,糞便移植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截至2012年9月,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十餘位臨床醫生在醫學期刊中報導了自己施行的移植案例,已有約300位艱難梭菌感染或炎症性腸病患者接受過這類治療。患者中,90%以上的人完全好轉。
糞便怎麼移植?
「我們不是從廁所裡拿糞便,而是要有糞便的捐獻者,這個捐獻者的選擇很嚴格。」陳教授說,首先,捐獻者必須健康,條件多達20條,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條是上世紀90年代不能去過歐洲。
「因為上世紀90年代歐洲出現過狂牛症,出於醫療安全的考慮,我們列出了這樣一條。」陳教授說。
人體內的細菌種類和年齡等生理條件也有一定關係,研究表明老年人體內的益生菌種類就比年輕人少,所以,從移植的效果上來說,最好是孩子的糞便給孩子移植。受目前醫學倫理的局限,以及社會現狀,陳教授團隊選擇患者的親屬作為糞便的捐獻者。
毛毛的糞便捐贈者是他的媽媽,而昨天接受手術的4個月大的小嬰兒的捐獻者則是他的奶奶,因為小嬰兒的媽媽和爸爸都不符合捐獻條件,而奶奶年紀也不大,所以最終選擇了奶奶。
將糞便移植到患者體內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通過鼻飼管,一種是腸鏡,這兩種方法都是要先建立一個通道管,然後再將這種糞便的提取液打進患者體內。
毛毛在術後三天就不再血便,半個月後大便完全正常。
雖然效果很好,但陳教授提到這個療法還是比較保守。「這個療法目前我們僅用來治療兩種疾病,即炎症性腸炎和偽膜性腸炎,這兩種疾病都是比較難治且反覆發作的腸病。」
陳教授的消化科團隊將對這種療法進一步跟蹤研究,她表示,未來隨著醫學的進步,應該會研究出一種糞便有益菌的提取物,製作成粉劑,以膠囊的形式讓人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