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小視頻關於《學校扼殺創造力》雖然不是絕對化,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我自身是例子,我從事的職業感受到的也有很多這樣的現象。學校測試的目的之一是增加學生、教師和學校之間的競爭,因為人們假設競爭能提升標準。在這個新的環境中,學生之間互相競爭,評價教師的依據主要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這樣催生了標準化考試,急功近利,不需要你創新,背過會考試最好,這樣教師好管理,學校出成績,家長滿意,唯獨學生越來越接近考試工具,不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學校需要包容多樣性,激發學生活力與內在驅動力,學生走出校門,是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力與創造力,還是像智慧機器人一樣千篇一律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作為自身來講,可以做的:
1.遇到問題找到n種想法與方案
2.對於喜歡的事物廣泛了解專業知識,用自己的話賦予它意義
3.在了解信息的時候多思考聯繫與聯結
4.隨時記錄下來
作為父母老師,可以做的:
1.鍛鍊孩子多視角思維,前提自己也要有
2.肯定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可能的話付諸實踐
3.順藤摸瓜的學知識,不限於課本
4.多提供讓孩子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刺激大腦
新學期,在學校教授幸福
———為師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為什麼想在學校教幸福?積極心理學倡導者馬丁塞利格曼說,一是因為當前抑鬱症泛濫橫行;二是因為過去兩代人中幸福感有名無實的提升;三是因為教育的傳統目標是學習,而更高的幸福感能提升學習能力。
當你心情不好時,你會更多地想「哪兒出問題了」。而當你心情好時,你會更多地想「哪兒很順利」。更糟糕的是,當你心情不好時,你會對自己的見解失去信心。
積極情緒能產生更全面的注意力、更多的創造性思維以及更全面的思維。這與消極情緒正好相反,消極情緒會產生更狹窄的注意力、更具批判性的思維以及更多的分析型思考。
我們想讓師生認識到在態度、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方面,他們是學習和命運的主導者。
我們想賦予師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和勇氣,也鼓勵他們追隨自身的天賦與熱情。
我們想讓師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開始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他們做不到的,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
每一個人天生都具有某種天賦,從而驅動著他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我們希望點燃他們內心迸發的靈感火花。
我們希望老師既懷有對教育的敬畏之心、謙卑之心,能夠把理念付諸於點滴實踐和辛勤耕耘,又可以利用合適的舞臺,有效發聲、積極倡導、聯合同盟,以推動整個教育系統的改變。做到謙遜而不迂腐,發聲而不虛妄;既有一線的實踐經驗,又有哲學層面的思考。
希望師生在新學期體驗到積極的情緒,滿滿的成就感,意義感,投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熱情與積極的人際關係。而這也是我熱愛與喜歡的事情,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是對教育最淺顯易懂又最深刻的闡述,期待我們以開放,包容,提問,實踐,總結的心態面對新學期,一起為了自己生命的幸福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