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身上有一個可以結束生命的按鈕,你會選擇按下去嗎?
在未來,科學家們設計出一種按鈕,如果人們有想結束生命的念頭只要輕輕按下這個按鈕就行了。
一開始,有很多人都趨之若鶩。因為這種結束生命的方法,既方便,又可以很體面的離去。但這個按鈕有一個弊端:沒有後悔的餘地。你只要按下按鈕,就結束了,不會給你後悔藥吃。
基於這一點,科學家們又給這個按鈕增加了一點難度:要按三次才可以奏效,但情況同樣無法控制。最後,科學家們發明了一臺能夠探測人類心底最深處真實欲望的儀器。假如有人想按這個按鈕,必須大聲的對儀器說出自己的願望,按鈕就會搜索你的意識和潛意識裡尋找你真正的意圖,最後才會釋放電流結束你的生命。
這個「生命按鈕」的構想,是我最近在看的美國作家湯米·巴特勒的小說《抓落葉》中的一個片段。不得不說,是很巧妙的一個構想。
關於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雖歷經萬難仍覺得人生很美好,有的覺得人生四處悲歌,毫無意義。如果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可以結束生命的按鈕,你會買嗎?
《抓落葉》這本書的作者是湯米·巴特勒,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比起鑽研繁複的法律條文,他更喜歡探索講故事的方法。
故事的主角是艾略特的一生,講述的是他如何努力生活,卻又不得不被這個世界的「潛規則」推著走的故事。他想盡力的活著,卻發現人生有些事就像秋天的落葉一樣,抵抗不了自由落體運動。
剛拿到《抓落葉》這本書的時候,我在封面上看到一句話:「答應我,走之前看完這個故事」。一開始我不理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直到看完整本書,我才理解這句話的意義:快樂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標。
這篇文章,我將從故事結構、情節設計兩方面介紹一下這本書籍。在第三部分,結合這本書,談談我對「快樂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標」的理解。
三條主線相互穿插,共同作用,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我們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
這本書以艾略特的一生為主線,從他8歲一直到一生,讓他見識到了親情、友情、愛情。也讓他見識到了人性的冷漠、親情的偏愛,愛情的背叛。
艾略特8歲的時候第一次在房間裡看到黑影一樣的怪物,但是沒有人願意相信他,還覺得他是個喜歡撒謊的怪胎。
這個世界不歡迎不一樣的人,這是艾略特學會的第一個人生道理。於是他開始努力迎合別人的想法,不再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去理會自己的感受,學會不失望、不委屈、不難過,但從此也不再快樂。
他想拼盡全力地生活,卻還是無法阻止世界下沉,因為人生的失控都是從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開始:為了讓哥哥高興,故意輸了抓葉子比賽;聽父母的話做穩定的會計工作;聽哥哥的話給公司帳目做假帳……從他放棄傾聽自己的內心開始,人生就像落葉一樣隨風飄落,被生活這股重力推著往前走。
第二條主線是之前,也就是艾略特結束生命後的世界。作者巧妙的把「女媧造人」轉變為外星人造人的故事。
在這個設定裡,「人體心臟」這個地方,本身是一個空洞。喬利斯和梅裡亞姆(造人者)為了填補這個空洞,給人體注入了「愛」「欲望」等各種情緒。這個空洞會吸收一切情緒,但同時也會反噬出來。所以,我們人類如果吸收了「悲傷」,就會感覺心痛。吸收了「憤怒」,就會情緒失控。
梅裡亞姆(造人者)說:「這個空洞會永遠存在的,因為一旦得到更多,就會想要更多,欲望是無法滿足的,就像「不停的吃,不停的愛上不該愛的人,瘋狂的斂財,沒日沒夜的看電視,在節日期間買一堆沒用的東西。」。」
這條線在我看來,意在告訴我們:因為人有欲望,所以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都會有的,但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因為人生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情緒,才有了故事。
第三條主線是未來。艾略特在現實世界裡,遇到了一個來自未來的人:班諾爾。
班諾爾告訴他,未來人們可以和去世的人對話,也擁有了可以結束生命的按鈕,還可以將自己不想要的人生賣給別人。艾略特在真正目睹了班諾爾的死亡之後,才領悟過來生命的意義。
而薩沙,是一個廣告文案寫手,在她的文案中,總是帶著兩種含義:表面的贊同和背面的勸告。正是薩沙帶著他,真正的看透了生命的含義:即使人生很糟糕,但努力的向前走,也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抓落葉》名為抓落葉,實際上還是揭示了「人,到底是該隨波逐流還是遵從自內心聲音」這一核心問句。我們不難看出,艾略特的一生,是矛盾的。他既想聽從自己的內心,但又承受不了因此帶來的後果。
一方面在告訴我們不隨波逐流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另一方面又告訴我們:保持內心的平靜,才會看遍世間汙穢,仍舊保持平靜。
所以這三條主線是互相輔助而存在的,分工明確,缺一不可。無論是哪一條線,都意在說明:人這一生,快樂不是唯一的目標。
二,情節設計十分巧妙,用落葉比喻人生,用抓落葉比喻自己掌控人生
落葉,到了枯黃的時候,就脫離不了重力的吸引,最終歸宿就是會做自由落體運動。
人也一樣,不論你的人生多麼輝煌,最後都將會和落葉一樣歸根於大地。不過我們和樹葉不同的是,我們可以自由一點,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規劃這漫長的一生。
記得一位作者說過:「我們的世界充斥著無數聲音,讓你成為最好的自己,以至於你甚至都沒有想過,可以對自己要求低一些。」
就像艾略特一樣,為了討好哥哥,輸掉比賽;為了討好爸爸,去做自己不喜歡的會計工作;為了不那麼特殊,選擇和其他人一樣,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即使這一切,並不是自己想要的。
有一位學者曾經提出「他證」社會:我們每個人,就像一張名片,上面寫滿了頭銜,代表他人的認可。
我們總是像艾略特一樣,活在他人的嘴裡,眼光中,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卑微的追逐外界對自己的認可。
可能我們也曾像艾略特一樣試圖贏過哥哥一樣,反抗過父母,反抗過這個世界。但最後我們卻發現,隨之而來的不是理解,而是壓迫。於是,我們選擇沉默、抑鬱,最後帶著傷痛過的心,度過一生。等到年齡大了,回想起來,或許就會發出「人間不值得」的感慨。
小說中還有一個情節,艾略特「第一次死」後,重新回到了開始的地方。當造人者梅裡亞姆重新檢查他的身體的時候,發現他的身體沒有任何傷痕,這意味著他在人間毫無意義的過了一遭,沒有體會過任何情緒,例如「悲傷」『心痛』等。
在我看來,這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人活一世,會遇到很多讓你傷心,悲痛甚至絕望的事情,因為你會付出很多很多的「愛」,但付出的「愛」,收回來的不僅僅是「愛」,還有「傷害」、「背叛」,但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三,結合《抓落葉》這本書,談談我「快樂不是人生唯一目標」的思考
1,人這一生中,總會有人不斷進入,也會有人不斷離開
艾略特在讀大學最後一年的時候,去了巴塞隆納學習,在那裡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起談天論地、室外活動,從「我」變成了「我們」。
時間轉瞬即逝,到了該分離的時候。艾略特提議大家就在這裡租個房子一起生活,但有人說為了錢,有人說籤證到期了。總之大家都有各自的原因,於是「我們」又變成了「我」。
有一則小視頻《我們這一生會遇見多少人》,全程不到2分鐘,只有5句話,卻讓無數網友「扎心了。」
在一個巨大的場館裡,站著8萬人,這8萬人都和同一位男人有過交集。這時,男人講了第一句話:「如果你不記得我的名字,請坐下。」此時,有一大群人坐了下來。這時,他又說了第二句話:「如果你不知道我在學校的綽號是「公主」也請坐下。」人數又少了一半。
「如果你不知道,跟我有緣無分的人是誰,坐下。」人又少了一些。「如果你沒見過我哭,坐下。」這時,只有幾個人還站著了。「如果我們已經失去了聯繫,請坐下吧。」這時,8萬人的場館只剩下了講話的這個男人,孤零零的站著。
我們的一生,確實會遇見很多很多的人。有發誓要一輩子在一起的人,也有約定,就算不在一起,也要時常聯繫的人。但最後的最後,通常都是有默契的,誰也不聯繫誰了。
小孩子才會說: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成年人的再見,是悄無聲息的。我們忙著忙著,猛然一回頭才發現,身邊的人越來越少了。
所以,接受有人毫無理由的離開,是我們學會接受孤獨的第一課。古龍在《天涯明月刀》中說:「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永遠陪著另一個人,人與人之間無論相聚多久,最後的結局都是別離。」
2,把悲痛一直藏在心裡,無異於帶著石頭過河,會越走越重
艾略特加入了一個小組,小組中有一位年長的女士叫珀爾。她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我的丈夫在6月份去世了,我時常做夢,夢到自己在河邊散步,河邊散落著自己人生中不同的時刻的記憶。於是,我一邊走一邊撿起這些記憶裝進了我的口袋。突然,河水漲潮了,那些記憶在我的口袋中變成了石頭,越來越重。
故事的後來,這位帶著記憶過生活的珀爾女士,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的一生就像趕路,輕裝上陣,總是能夠走得更輕鬆,走得更久的。而負重前行,則會越走越累。
蘇東坡以戴罪之身居住在惠州的時候,因為地處偏遠,又是有罪在身,根本是吃不上羊肉的。蘇東坡只好買回一些羊骨頭,用小火慢烤,再細細剔除骨頭上的肉來吃,居然叫他吃出了蟹肉的味道。
他寫信給弟弟蘇轍,宣布自己的新發現,還不忘開玩笑:這樣吃法,等著啃骨頭的狗很不高興。
活著,這兩個字,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其實是很沉重的。它代表著快樂,同時也代表著悲傷,失望,還有痛苦。但有的人選擇一直背負著負面情緒前行,有的人選擇就地消化,相忘於江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樂,但痛苦,是人人平等的。人的煩惱就6個字:放不下,想不開。放不下過去那些悲傷的過往,看不開眼前複雜的人生。
如劉同所說:『凡事總會有過去的時候,回頭看看劫後餘生的自己。原來,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試著放下,試著開始,抬頭看看光照進來的地方,也許,後面是不一樣的天地。
3,快樂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標,內心平靜才是
看完《抓落葉》,我的理解是:快樂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標,歷經千帆,仍舊保持內心平靜才是最大的滿足。
人是社會性動物,快不快樂,往往會受到周圍人的情緒和言語的影響。比如我們今天剛買了一件好看的大衣,本來歡歡喜喜的穿著去上班,結果被同事告知:這件衣服穿幾次就起球了。可能接下來我們的關注點就會在「衣服到底會不會起球」這件事上,而忘記了當初買到它時的歡喜。
人的欲望是很難被填滿的,當我們擁有時,我們就會想擁有更多。欲望高了,煩惱就接著來了。
我們可能時常會有這樣的煩惱:
買了一雙鞋之後,我們又想買新的大衣去配它;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影響很深,我總是無法走出來;朋友都已經默契的不再聯繫了,我還在傷感為什麼突然就淡了感情;每天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時常在深夜覺得「人間不值得」,第二天卻只能認命的起來繼續上班工作。如果你也偶爾思考人生的意義,常把人間不值得掛在嘴邊,深夜聽著《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默默流淚,那麼請看看艾略特的故事。
關於生、關於死、關於失戀、關於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卻又無力改變、關於是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還是隨波逐流,選擇大眾認可的方式過一生。
這部豆瓣評分9.1分的長篇小說故事,或許不能為你帶來人生的真諦,但也許可以給你一點安慰和啟示。艾略特的一生,像極了我們的一生。
我是@瑾瑜與我,左手帶娃右手寫作,專注情感與育兒,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交流,感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