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過草地時,遇到了一隻老虎。他逃走了,老虎在後面追著他。他來到一個懸崖邊上,抓住一根藤蔓,晃動著身子從懸崖邊上跳了下去。老虎在上面嗅著他的氣味。那人嚇壞了,他往下看了看,下面另一隻老虎已經來了,等著吃他。兩隻老虎,一白一黑,開始啃著藤蔓。那人看到近在咫尺的藤蔓上有一顆碩大的草莓。他用一隻手抓著藤蔓,另一隻手摘下了草莓。多麼香甜的味道啊!
這個寓言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是告訴我們人要活在當下,抑或人生總是危難與驚喜並存?如果要弄懂故事的真義,我們就要走進《抓落葉》這本書去看看。
《抓落葉》是美國作家湯米.巴特勒的著作,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品。這是一本需要你沉下心來才能讀懂的小說,書裡三條主線穿插敘述的結構,會讓初讀的人有些迷惘,但當你隨著作者汩汩流淌的文字走到最後,你會恍然大悟。
你會對人生,對生命,對你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的一切,有新的覺察和洞悉,也會對未來的生活有新的期許和感悟,畢竟,日子過的是未來,不是過去。
下面就讓我帶領大家走進本書,到主人公艾略特的世界去看一看。
一、從小被忽略的孩子,灰暗是他的人生底色
小時候,艾略特和哥哥常玩抓落葉的遊戲,善於觀察的他發現了抓落葉的秘訣,但為了讓哥哥高興,他假裝輸掉了比賽。
艾略特的每個早晨都千篇一律。爸爸忙於打電話,然後把臉埋進報紙裡,媽媽和哥哥拼命想分散爸爸的注意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沒人會關注艾略特,包括艾略特說出心底的秘密「他看到了一隻怪物」。媽媽只是警告艾略特注意用詞,而哥哥更是笑噴了,沒人關注艾略特看到了什麼。
被忽略的艾略特,學會自己排遣無聊,他苦練投球,渴望獲得爸爸的稱讚。當他在一次比賽中,勇敢地擊敗了哥哥,哥哥卻把他看到怪物的言論廣而告之,於是,大家用看待怪物的眼光來看待艾略特,他受到了歧視排擠。
艾略特學著自己排遣寂寞,他埋首書中,幻想自己心中的「奇蹟之門」,卻因為一次闖禍,媽媽把他的書沒收了,打碎了他唯一的信仰。
艾略特從樹枝上跳下來,摔斷了腿,媽媽帶他去看心理醫生,在艾略特把心底的秘密告訴醫生後,換來的是醫生的冷酷分析,艾略特才明白:真相有明顯的界限,而他站在了錯誤的一邊。
於是,艾略特封閉了自己,不再談自己的幻想,不再關注自己的感受,因為這樣,大家才不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他。
就如我們,很多時候必須放棄自己,來遵守這個世界的規則。艾略特對這個世界的熱情,是被忽略的,沒有人傾聽,沒有人看到,更沒有人關注。
大人們對世界早已喪失了想像,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他們認為人生就應該是這樣。可想像力豐富,善於觀察和發現的孩子不是這樣,他們渴望奇蹟,充滿幻想,世界在他眼中是一個充滿奧秘的迷宮,等待他去探險。
正如書中所說:「如果你運氣好,人們會以自己知道的方式愛你;如果你真的非常幸運,人們愛你的方式剛好是你所期望的。」
「如果不是我期望的呢?」
「我想你得知足,被愛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艾略特的家人不會以他期望的方式愛他,這也是很多家庭的常態。在被忽視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不難過、不失望、不委屈,可也不快樂,他們學會了和大人的世界妥協。
可妥協以後呢?他們的心底有傷痕,這傷痕深深刻在心底,成為抹不去的印跡,成為他人生的底色,這底色是灰暗的。
以灰暗為底色的人生,註定多磨難,少快樂。
二、找尋不到生命意義的人,自殺是他深埋心底的渴望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說過,「青年時期人生的任務就是建立自我統一性」。也就是年輕人要弄清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清楚的自我認知。
無疑,童年的經歷使艾略特的自我與本我之間達不到和諧統一,他的青年時期充滿了迷惘。
他在哥哥的公司做著一份並不熱愛的會計工作,日復一日的上班下班,戀愛,交友,可他缺乏生活的熱情,自殺的念頭一直徘徊不去。
他偶然間進入了一個自殺小組,在那裡認識了新的朋友薩莎和班諾爾。在艾略特對生活妥協,認為生活也許就是這樣的時候,一系列的打擊接踵而來。
哥哥逼迫他做假帳,他的投資破產,同居的女友被他捉姦在床,他的好友班諾爾在他面前自殺死去,命運的捶打,讓艾略特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從小在忽略中長大的孩子,他的人生缺少底氣和勇氣,現實生活裡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是割裂開的。艾略特故意忽視內心真實的感受,和真實的自我間缺少連接,所以他總感覺空虛,總感覺自己的心缺失了一塊。
他遵從世界的規則生活著,可他知道心底的空缺永遠也無法填滿,他所期待和追求的永遠也無法達到,所以,自殺是他經常想到的解脫方式。
就像你或我,當我們對生活無能為力或理想破滅的時刻,我們也曾有過告別世界的念頭吧。
「每個人的生命的獨特性使其具有特殊性,而不應該輕率地拋棄。」
這道理我們都懂,可找尋不到生命的意義,我們內在的靈魂是空虛的。因為沒有被愛、被需要、被看見的感覺,所以總是感覺孤獨無助,甚至無法把這感覺說出來,缺少自我價值感,缺少對生活的期待。
直到總有什麼東西叫囂著讓我們留下來,也許是父母的目光,也許是對生活的留戀,也許只是對死亡的恐懼。
那到底是什麼使艾略特決定留下來呢?
三、生命無需評判,人生自有意義
艾略特準備結束生命,薩莎出現了,告訴他,在他們初見的那晚,他的出現曾拯救了她,薩沙邀請他去讀讀她新寫的小說。
在薩莎的善意與理解裡,艾略特忽然發現:他沒有義務去評判自己的生命,去判斷它是好的,還是壞的,或者說是值得努力的。
確實,生命無需評判,存在就是明證。人生自有意義,活著就是證據。每個人生而不同,我們無法測量快樂與痛苦的比例,也無法界定什麼是值得的生活。
正如本書封底的話:我們都是生命的旅人,抵達終點就是生命的意義。
當我們抵達生命的終點,一顆完美無缺的心,一具仿佛沒有被使用過的身體,一點裂痕或缺口都沒有的一生,就彷如一次沒有旅行的旅途,這何嘗不是一種生命的浪費呢?
我們活過愛過,留下來的痕跡才是真正寶貴的東西,因為它們是我們努力創造的,不是努力放棄的。
結語:
艾略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他實現了年少時的願望,從事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和薩莎在一個北方的小鎮度過了平靜安詳的一生。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好,也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壞。痛苦與歡樂並存,危險與機遇同在,當我們深陷泥潭時,別輕易向命運投降,當愛我們的人出現時,要學會好好珍惜。
那麼,當有兩隻老虎在你身旁虎視眈眈時,你會摘下那顆草莓嗎?你會品嘗到那香甜的味道嗎?
當你讀完這本果麥文化發行的《摘落葉》,相信會有自己的答案。
作者:白茶,好書推薦者,終身學習者,行事有態度,筆下有溫度,用走心的文字與你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