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物 | 「全球化」概念首倡者阿爾布勞:我為什麼從79歲開始學中文

2021-02-28 新華國際頭條

硬朗矍鑠,思維敏捷,對聊兩個半小時毫無疲態,憑記憶在三面「書牆」中迅速找到想要的書籍、照片和資料……

馬丁·阿爾布勞完全不像八十歲的老人。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阿爾布勞,因倡議和研究全球化理論而享譽國際。如今,在他的案頭,總是擺著一本英文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他正在為這本書準備一篇文章,下個月去德國開會時發表。每星期,他還堅持搭乘輕軌到倫敦市區的孔子學院上一次漢語課。

阿爾布勞喜愛中國古詩,多次訪華,了解中國國情。他尤其認為,對西方而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認識和理解中國政策的一把鑰匙。

學中文,從79歲開始 

在國際學術界,阿爾布勞的名字往往與「全球化」概念畫上等號。

他是最早提出「全球化」的三位學者之一,上世紀90年代就以《全球時代:超越現代性之外的國家和社會》一書奠定了在全球化研究領域的先鋒地位。

他曾任英國社會學會主席,是社會學權威刊物《國際社會學》的創刊人和前主編。榮退後,阿爾布勞從未停止學術研究,依然筆耕不輟,並為英國社會科學院下屬「全球中國研究院」義務工作。

今年7月,他赴華參加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下月,他又要前往德國開會。

「不斷學習,才能使人保持思維活躍。」訪談中,他多次向記者強調。

去年,79歲的時候,他開始學中文,每周一次的中文課堂,已經堅持一年。他的書房放著厚厚一摞漢語教程。隨手翻開一本,上面有他用鉛筆記錄的聽課筆記。

阿爾布勞說,他從小對中國懷有「莫名的興趣」。18歲時,還是高中生的他課餘寫過一篇幾十頁的長文,題目就叫《中國歷史》。但興趣歸興趣,他卻遲遲沒有想過要學中文。

「現在一周一次課太少了。我還只會用中文說『我叫馬丁,我是教授』,」他感嘆,「沒能更早學中文,是我這輩子一大遺憾。」

在阿爾布勞看來,漢語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語言,代表著另一種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如果我從18歲就開始學習,那將成為我人生一筆巨大財富」。

來中國,讀懂中國特色 

從劍橋大學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後,阿爾布勞先後受聘到雷丁大學和加的夫大學工作。

在加的夫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工作期間,1987年,他受中方邀請首次來華。此行,他旨在對當時中國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展開社會學調查。

首次中國之行,阿爾布勞去了北京、南京、杭州以及江浙一帶的幾個村莊。

當時,一些帶有「中國特色」的經歷讓他切身體會到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但這並未妨礙他公正、客觀地觀察和理解中國。

這次田野調查後,阿爾布勞認識到,當時西方一些人對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看法有失公允。

在遞交給加的夫大學的訪華報告中,他寫道:「中國的生育政策源自中國獨特的國情,這是理解這個政策的基礎……不能脫離中國特色來加以評價……『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理解這一政策最有用的鑰匙。」

阿爾布勞對中國的理解和友好,也體現出他在學術研究中倡導的「實用普遍主義」準則。

他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各個文化主體之間僅靠語言來互相理解遠遠不夠。持不同價值準則體系的主體應該學會求同存異,互相尊重與合作。

阿爾布勞認為,自己的這一準則與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倡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非常一致。

從1987年至今,阿爾布勞訪問中國近10次。

2012年以來,他以客座教授身份每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開班講授全球化。每次從中國返回英國,他都會帶回一些紀念品。

他的家中陳設著清代陶瓷罐、花鳥水墨畫等,書架上好幾層中國書籍:《菜根譚》《京華煙雲》《中國城鎮化》……

阿爾布勞向記者自謙:「我不是研究中國的專家,我只是中國的好朋友。」

一本書,激發新的研究 

從2015年起,阿爾布勞的學術印記又添一筆亮麗的「中國色」——研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英國專家。

當年,該書英文版在英國發行時,身為「全球中國研究院」專家的阿爾布勞出席發布會並致辭。

在那之後,他接連受邀做了好幾場關於這本書的講座,他自己也對這部著作越來越感興趣。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為它與中國有關,也不僅因為它包含巨量信息可供西方讀者參考,更是因為對我這樣的社會學家而言,它的內容能激發思考。它的思想深度是其他西方領導人寫的書所難以企及的。」

如今,阿爾布勞有了新的研究計劃: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為基礎,做一個中國和西方的比較研究項目。「我相信,這將是一次非常有意義、有收穫的研究。」

阿爾布勞的書桌上,這本厚實的書夾滿了彩色便箋,標出他正在閱讀和研究的內容。

他翻開其中一頁,指著「命運共同體」的英文,要記者把它的中文寫下來並標上漢語拼音。

「命-運-共-同-體,」他接過書,按照拼音念出來後非常開心,「太美妙了!」

-END-

監製:馮武勇 李大偉

記者:張代蕾

編輯:孫萍 劉贊 魯豫 王豐豐

相關焦點

  • 全球化有利於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危機
    支持全球化的人認為,這場疫情再度強調了一個事實,即全球化時代,各國休戚相關,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他們認為,只有認清全球化現狀、接受全球化的事實,才能更好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全球化帶來的基礎設施、標準等方面的聯通,也為全球聯手應對突發衝擊提供了可能。
  • 孩子問我,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不是美國人學中文呢?我該怎麼答?
    「孩子問我,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不是美國人學中文呢?我該怎麼答?」
  •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阿爾布勞:合作共贏是「一帶一路」的獨特魅力
    新華網發 郭小天攝阿爾布勞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幫助國與國之間建立密切的合作。各國攜手設定目標,開展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項目。「這是面向所有人開放、歡迎全世界加入的倡議。」阿爾布勞還提到了義大利於上個月和中國籤署了政府間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
  • 科普|全球化是什麼?及全球化主要社會學理論
    在1960年時,麥克盧漢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當時世界一片譁然,有懷疑、有探索、也有人嘲笑他譁眾取寵。但是,「地球村」這個概念,也逐漸被人認知。隨著社會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地球村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全球化的浪潮,也以迅猛的姿態向世界推進,其影響之大,遍及不同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 「為什麼我要學英語,而不是讓外國人學中文?」
    孩子曾不止一次問:「為什麼我要學英語,而不是讓外國人學中文呢?」不得不說,現在的小朋友很能獨立思考,而且從教育中收穫了滿滿的民族自豪感。所以,當他們問出這麼一個簡單又深奧的問題時,我們父母真應該好好想明白。
  • 為什麼要學中文!
    2020年,可謂全世界漢語教師的暗淡時刻,多家孔院撤離、眾多學校取消或縮減中文項目、生源嚴重流失,這一切讓本來蓬勃發展的中文教學事業受到了嚴重影響。即便如此,我還是看到了黑暗中的微光,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老師們絲毫沒有退縮,而是利用這段時間在不停學習新知、為自己充電。自疫情開始到現在,每周都有若干場針對漢語教學的講座,百餘場講座場場爆滿,老師的學習熱情從未消退。
  • 科比生前透露:吉安娜9歲開始學中文 說下次去中國給我當翻譯
    2月1日消息,美國當地時間1月26日,包括湖人名宿科比和13歲的二女兒吉安娜在內的9人在一起直升機事故中罹難。更令人痛心地是,在此前接受央視採訪時,科比曾經透露,女兒吉安娜從9歲就開始學中文,是自己的中文老師。
  • 為什麼外國人說中文很難學
    經常了解到有人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掌握的語言,其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對此有質疑。語言就是一個交往的工具,使用的多了,在留心記一下規律自然就能夠基本運用了。為什麼國內和國外都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就是漢語難學,漢語真的難學嗎,我不認為是這樣的,中國有句老話說的好,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所以還沒有開始學習就說難是不恰當的,只有那些學成的人才有資格說難與易。之所以都說難,主要是優越性。
  • 烏克蘭中學生中文大賽:學好中國話,朋友遍天下
    王熙鳳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了什麼?「佛跳牆」是哪個省的名菜?……這是一場精彩的「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地點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11名從烏全國各地選拔出來的學生正角逐本年度赴中國參加決賽的兩個名額。4月末的基輔,春寒料峭,筆者置身基輔第一東方語言學校禮堂,聽同學們說中國話,答中國題,唱中國歌,有種回家的感覺。
  • 「為什麼讓孩子3歲就開始學英語?」這是我目前聽過最好的回答
    發現所有重視英語教育的父母都有共同的疑問:「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英語呢?」
  • 79歲老人剃頭刀理髮55載 19歲孫子主動學傳承(圖)
    79歲老人剃頭刀理髮55載 19歲孫子主動學傳承(圖)出鏡人物   古城正定「利民理髮館」的曹錫 老人  採訪動機  79歲的曹錫 老人,從事理髮55年。漸漸淡出人們視線的「剃頭刀」,是他最擅長的工具。如今,19歲的孫子隨他學藝,要傳承這項技藝。
  • 環球人物專訪79歲李敖:沒有言論自由?給了你又怎樣?
    79歲李敖近日接受大陸媒體《環球人物》採訪,說「所謂言論自由都是假的」,他以自己的親身經驗說:「一般人以為憲法裡有言論自由,或者教科書裡有言論自由,就以為我們有了,我的親身經驗是給了你,反而就沒有了。」李敖還批評現在的年輕人「革命太少。年輕人除了追求美式文明以外,別的事情都忘記了。」
  • 24歲開始當話劇演員,44歲學英語,79歲登上T臺,這位爺爺真的牛
    最近,海綿媽媽朋友圈被一個酷酷的爺爺刷屏了,十分讓人好奇,於是,我就帶著好奇心去了解他,卻發現他是一個寶藏爺爺。他就是王德順,24歲開始當話劇演員,44歲學英語,49歲北漂,50歲才開始健身。57歲創造「活雕塑」,65歲學騎馬,78歲騎摩託車,79歲登上T臺。
  • 為什麼家裡要教中文?
    今天回答問得最多的問題:咱們為什麼要家裡教孩子中文?為啥4歲就開始了閱讀的學習,我們小時候也是上學了才開始學的啊?先來討論,對於未來究竟什麼是值得學的?那為什麼是四歲呢?四歲是可以開始的最早年齡,因為四歲以前兒童的認知還沒有發展到具備學習閱讀的能力。這裡引出一個讀寫萌發的概念[3]這個術語表示了兒童最早對書寫語言的意識和態度。
  • 海外兒童學中文 寓教於樂花樣多(我愛學中文)
    原標題:海外兒童學中文 寓教於樂花樣多(我愛學中文)一年一度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即將來臨。據報導,在印度孟買,1到2歲兒童的家長早已紛紛尋找合適的華文培訓機構,以保證自己的孩子在掌握漢語上搶佔先機;在新加坡,當地的電視媒體合作推出了首個兒童華語教學頻道,以幫助獅城兒童學中文。
  • 《學中文》連著你我他(冬雪杯·我與《學中文》)
    與海外華文學校不同的是,我所任教的兩所中學都是全日制寄宿學校。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年齡從11歲至18歲不等。伴隨海外留學的浪潮,越來越多的華人子女被家長送到海外,成為新一代留學生。有些學生為了儘快適應新環境,甚至放棄了中文學習。也有些來自非漢語國家的學生,一直對中國存有片面認識。正是《學中文》版的出現,及時抓住了華裔學生們的心。
  • 自學中文的塞爾維亞姑娘:我的夢想是在中國當導演
    「那時,我的家鄉網絡和智慧型手機還未普及,這些歌曲和電視劇就是我學中文的啟蒙老師。」 葉蓮娜說。  「武俠劇讓我愛上中文」  葉蓮娜永遠忘不了那個秋天的中午,父母圍著電視吃飯,她坐在一邊用遙控器換臺,突然換到了一部正在播出的中國武俠電視劇,12歲的葉蓮娜被故事情節吸引,對那部電視劇「一見鍾情」。她激動地問爸爸:「這是哪國的語言?
  • 我在谷老師這裡學中文
    剛開始的時候谷老師中文學校還不存在,所以我剛開始學中文是在朋友家學的。我們每天都會讀唐詩,我還可以記得好幾個呢。但是,谷老師中文學校還是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谷老師剛開始教中文的時候只有六個學生,我是其中一個。剛開始都是媽媽逼著我去上課。七歲的我每幾天會去Ryan的家學中文。那個時候我們每個星期都會過夜,谷老師會給我們做她的著名的義大利麵。
  • 疫情會否阻擋全球化步伐?專家:做大蛋糕的動力不會變
    支持全球化的人認為,這場疫情再度強調了一個事實,即全球化時代,各國休戚相關,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全球化概念」首倡者、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馬丁·阿爾布勞告訴《參考消息》記者,傳染病疫情、氣候變化等全球危機讓人類意識到協作共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此次疫情有助於思考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