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了解到有人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掌握的語言,其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對此有質疑。
語言就是一個交往的工具,使用的多了,在留心記一下規律自然就能夠基本運用了。為什麼國內和國外都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就是漢語難學,漢語真的難學嗎,我不認為是這樣的,中國有句老話說的好,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所以還沒有開始學習就說難是不恰當的,只有那些學成的人才有資格說難與易。之所以都說難,主要是優越性。
國外的人是因為他們經濟的優越性和自信,他們大環境沒有把中國作為學習的對象,對我們有骨子裡看不上的成分,所以他們不願意學,會用太難來掩蓋他們的無禮。國內人承認難是因為感覺到自我有優勢,掌握一門有難度的技術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所以也會說難。
西方社會在近代發展中位於世界的前列,他們是引領世界的,所以他們不屑於向我們學習,只有我們向他們學習的份,事實也是如此,我們那麼積極的學習英文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了解他們以便向他們學習,通過我們國家的發展速度也可以看出學習的重要性。
其實不但西方國家不重視學習我們的一些辦法,就是我們國家其實也不主動讓對方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為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國家的戰略估計也是與這個有關,我們一定要學習西方的文字,文化,技術,吸取他的經驗教訓,這樣我們能夠壯大自己。同理我們不希望他們學習到我們的,這樣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優勢和劣勢,在競爭中我們更容易保持優勢,所以我們國家其實並不主動去推銷自己的文化,我們也因此受到了損失,但是也得到了優勢。我們受到的損失是:世界不了解我們,所以與我們展開合作的意向和效率就會變小,國家進步的慢。優勢是,對方不了解我們,而我們了解他們,所以他們對我們的惡意進攻總是不能夠湊效,就像他們定義我們是黃種人,他們認為這是對我們的貶低,但是我們很開心,因為在我們的國家,黃顏色在古代時是只有帝王才能穿的服色,並且我們又為炎黃子孫的身份感覺到驕傲。
我記得以前上初中的時候有一篇關於一個法國小學生最後一場法語課的故事,挺有意思的,我在想一個詞:文化入侵。仿佛這個詞對外國人來講好像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但是我們反而是很樂於接受,我想這就是因為我們國家和人民是對自己國家文化很有自信,因為中文是我們骨子裡的東西,而外文只是我們的工具,想想我們的唐詩宋詞,史記,春秋,我們的易經,論語,孫子兵法,陰曆的24節氣,等等,我們會覺得掌握中文是多麼的幸運。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西方國家的人會覺得中文不是那麼難學。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