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任何事有成功就有失敗。每場比賽都會有冠軍,和全程「陪跑」的選手。我們要學會用正確的心態面對成功和失敗,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但是有不少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做不到這一點,尤其是在面對失敗的事情。家長不知道的是,抗挫能力對於孩子而言,真的非常重要。
小侄子今年2歲,平日裡總是哭哭啼啼的,尤其是自己想做某件事,但卻沒有成功的時候。嚴重到什麼地步?我和他在一起搭積木,他小心翼翼地搭著高樓,但是因為太高還是倒了。這種情況應該是玩積木的時候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小侄子卻因此哭了大半個小時,一家人輪番哄也沒有用。
而且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自己脫不下來衣服,哭;吃飯的時候飯撒了,哭;自己做錯了事情被媽媽訓斥了,哭……這可愁壞了一家人,好好的小男子漢怎麼變成了一個小哭包了呢?其實,不少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不是自己想著解決,而是哭。
與其說孩子愛哭,倒不如說孩子是因為害怕挫折而哭。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問題,等到他們長大之後這種情況自然會得到好轉,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試想一下,當一個孩子只要遇到問題就想著讓爸爸媽媽替自己解決的時候,說明他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就算是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也會因為不願思考而放棄,因為他們知道,反正爸爸媽媽會替自己解決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抗挫能力差的情況?
父母太過溺愛。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他們習慣了爸爸媽媽幫助自己完成一切事情的生活,根本沒有機會自己做事情。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家長會慢慢放手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但是這時候他們卻發現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心理自然會產生落差感,從而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
父母期望太高。
身為父母,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於是用高標準要求孩子:「寶貝一定能夠考100分的。」父母長時間的影響下,孩子會認為自己真的可以達到這一標準,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這時候,小朋友就會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成功。
報負心太強。
雖說有抱負心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報負心太強反而會起到「副作用」。孩子的抱負心越強,他們越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一旦結果沒有按照自己想像的標準進行,他們便會感受到濃濃的挫敗感,甚至做出極端的事情。
不知道用什麼方法的家長不妨試著從這幾個方面出發:
家長先做出改變。
明明是年齡相仿的兩個孩子,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卻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表現。有的孩子能夠冷靜處理事情,有的孩子只會哭哭啼啼尋求父母的幫助。除了他們的性格有著不同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有所不同。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孩子面對事情時所表現出來的反應與父母有著很大的關係。當家長表現出不能接受失敗的時候,小朋友便會覺得失敗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於是只要自己失敗了就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讓孩子適當吃苦。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會有成功和失敗,沒有一個人會一直成功。想要讓孩子坦然面對失敗,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小朋友吃一些苦。重點不是讓他們熟悉失敗的感覺,而是讓他們知道,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要付出相應的努力。
只有經過不斷地歷練,孩子才會變得更加沉穩,即使是面對失敗的時候也不會太過情緒化。
溫馨寄語:遇到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在遇到挫折時候不想著回擊,而是順勢倒下。家長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給到孩子勇往直前的勇氣,和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情緒化的能力。
總而言之就是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不過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當小朋友進步一點的時候及時地給予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