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明無接觸公共洗手間 三名初中生獲一等獎
無接觸公共洗手間、智能作業消毒機、共享單車把手消毒器……12月20日,第36屆廣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終評展示及頒獎活動在廣州市執信中學落下帷幕。今年不少參賽作品聚焦疫情防控,反映出中小學生關注現實,對科技發展和社會熱點問題的獨到思考和見解。
在洗手間的外門安裝紅外感應裝置,有人進入廁所後,門自動關上並亮起紅色標識顯示「有人」;如廁結束後,用手感應超聲波裝置即可自動衝水,再通過隔間內的紅外感應裝置可以自動打開廁所門。這是來自廣州市番禺執信中學的3名初中生,設計的「無接觸公共洗手間」,獲得了本次比賽的一等獎和執信中學元培科技創新獎。
「無接觸公共洗手間」最初的構想由初三年級的譚岱林提出。他表示,6月下旬,一對北京夫婦因使用過公共洗手間而感染新冠的報導引發大家的關注。他和同學想到,紅外感應水龍頭較為普遍,如果衛生間的門鎖等也能感應,可以減少接觸率;再配上排氣扇,可降低空氣傳播感染的機率,讓公共洗手間更加衛生和使用更安全。
共享單車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疫情之下,單車把手多人觸摸也存在一定的衛生安全隱患。於是,有參賽的同學設計了共享單車把手自動消毒器,將太陽能充電板、晶片、蓄電池集成在一個控制盒裡,附加到共享單車前車架的中柄上,紫外燈管條固定在剎車扳手內測。車鎖上後就自動觸發紫外光燈,照射車把進行消毒。
開學後為了防疫,中小學校都推行無接觸收作業,一位五年級的參賽選手想到了為作業本智能消毒。「有研究表明病毒在紙質材料可存活24小時。」發明該裝置的同學查閱了相關資料,設計了無接觸智能作業本消毒機,消毒機還能將作業本打開,對內頁進行消毒。
據悉,本次大賽共有3723個項目參加,經評選,共計301個項目進入終評展示和問辯,包括116項研究論文,185項發明創造。大賽最終評出一等獎49項,二等獎104項,三等獎142項,同時還展出了34幅優秀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
大賽評委會專家組表示,今年大賽參賽作品選題範圍豐富,有相當數量作品涉及疫情防控、垃圾分類等相關主題的研究,不少作品緊扣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應用技術主流,能結合本地區特點且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些都反映出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生活,對科技發展和社會熱點問題有獨到的思考和見解,不少作品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和應用前景。另外,學生的問辯表達能力比往屆有了很大的提高,體現了新形勢下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工作得到不斷強化和提升。
(文章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DF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