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村」的百年家風

2020-12-17 澎湃新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傳說每當村裡出了一位秀才,熊氏族人就會在村子裡種上一棵樟樹,久而久之,便長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樟樹林。這已成為南昌縣岡上鎮月池村的一個標誌。

8月22日,第4屆心遠教育獎勵助學活動在南昌縣岡上鎮舉行,「心遠」獎學之風得以延續,「心遠」教育品牌逐步擦亮,岡上學子勁頭日盛,也讓世人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一個僅有百餘戶人家的村子——月池村。

出紅谷灘,轉入沿江南大道,採訪車疾馳,一路麗日藍天。幾十分鐘後,十多株高大繁茂的古樟映入眼帘,挺拔參天,濃蔭蔽日,蔚為壯觀,無聲講述著月池村獨特而優美的風景。村前擦肩而過的繞城高速,則賦予這個村子一種新的內涵,在現代和傳統之間,守護著自己的個性。

蒼松翠柏、荷塘月色、稻菽飄香,一如江南婉約格調。心遠路、月池塘、純如亭、烏紗門、旗杆石……一步一景都在清晰地傳遞著這個村子的文化基因。

百餘年來,從這個小村莊裡走出了中科院院士,300餘名教授,40餘名博士、碩士,該村被當地政府命名為「教授村」,省屬重點中學南昌二中前身——心遠中學也發源於此。

百年滄桑,百年奮進,百年風雨,百年壯歌。凝眸歲月之河,讓我們在月池村那些盪氣迴腸的人和事中,感觸歷史與現實跳動的脈搏。

月池村口的石碑與古樟

月池村村史館

家訓始奠

樹有根,水有源。就像村子裡的那一棵棵蒼勁的樟樹,根須深深地扎在泥土裡;村子前的一彎池塘,映照著悠悠歲月深處的光輝……月池村也是有根有源的。

三千年前,熊氏同屬一宗,始祖姓羋,名祝融。商末周初,祝融曾孫鬻熊是周文王老師,很有作為,其曾孫又在周成王(公元前827-782年)時被封於楚,楚國從此建立,並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後代子孫便以熊為姓。

月池熊氏,便起源於湖北江陵——據史籍記載,唐安史之亂期間,熊氏一支為避亂南遷新建豫章溝。明末清初,又一支從豫章溝遷居岡上。岡上熊氏集聚地原叫熊村,因村前有一半月形池塘,故得名「月池村」。

南昌月池熊氏有文字記載的先祖是熊世昌(1786-1864年),譜名為中壁,字書宿,號茝香。按照字輩排名順序:「中、和、位、育,正、大、光、華,道、德、仁、義,修、治、齊、平」,一個字一輩人,四個字一組詞,傳遞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他是「中」字輩,當了一輩子清貧的鄉村教師,村裡人尊稱為「茝香先生」,他是月池熊氏知識分子身份的肇基始祖。

熊世昌自少壯及老,嗜讀書。曾手持一書,坐簷下,陳雪壓屋將圮,猶誦讀不絕。他熟讀儒家經典,安貧樂道,篤信好學,積善修德,比一般士子庶民更關注子孫後代的命運,關注家庭社會的浮沉。晚年,歷人世滄桑、積畢生經驗,召集三個兒子諄諄囑咐:「將來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讀書!」這一句金玉良言恩澤了後代子孫,成為熊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家訓」——「得讀書」。

他志存高遠,按照當時的規矩給自己起了個堂號:志遠堂。後來的「心遠」小學,也是從他的堂名裡演變出來的。三個兒子也繼承父親的遺志分別取了堂名:大房熊詠和叫繼志堂,二房熊論和叫篤志堂,三房熊諫和叫求志堂。全都有一個「志」字,熊氏家族繁榮昌盛,靠的就是這個「志」字。這就是族人所稱的「三大房」的來歷。

從先祖熊世昌的遺言「將來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讀書」算起,至今為止,讀書的家風已經傳承了十餘輩,惠及十多代兒女了。

立業獎學

熊氏家族的發跡始於「和」字輩的先人。

熊世昌的三個兒子詠和、論和、諫和都從事商業活動,而且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當年熊家開的一些典當鋪名號上一般都有一個「和」字,例如江西修水的「公和」,南昌磨子巷的「乾和」「坤和」,南昌塘塍上的「禮和」「同和」等等。「和」氣生財,此之謂也。「和」字所蘊含的精神是熊氏家族家道中興之所在。

詠和經營鞋帽業,賺錢不多。論和後來在江西寧都縣黃陂開了一家當鋪,有一次因為業務糾紛,與當地一士紳對簿公堂。清代世風鄙視商賈,「士農工商」,商人被排在最後一位。加上與他涉訟的又是一位當地頗有勢力的官紳。開堂之時,士紳昂立一旁,縣官卻要論和跪下,官司也被打敗。論和羞辱交加,憤而返鄉,不久便大病一場去世。死前留下部分產業,交與諫和。

論和之死,強烈震撼了熊家,更使他們深深認識到,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中,即使經商致富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低下的社會地位,只有科舉入仕方能從根本上提升家族的聲望地位。

熊諫和(1810-1877年),字筱香,他在三兄弟中年齡最小,但他是熊家創業的一位重要人物。

作為一名讀書不多的商人,上至官府,下至盜匪,三教九流他都要打交道,由此磨鍊出為人處世的優秀品德。諫和擔負起振興家業的使命後,改營鹽業。在激蕩紛亂的年代,他充分發揮善於經營、甘於吃虧、誠信忍耐的才幹和品質,使家族產業趨向興隆。

儘管他自己不算個知識分子,但他為熊氏家族的後代成為知識分子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家族的崛起,諫和甘願做一頭老黃牛,一塊奠基石。晚年他將家族和商業事務一併交由其侄禧祖(字羽儀,詠和次子)掌管,並希望以後「三大房」中子女皆要讀書。

經過兩輩人的奮鬥,熊家在商業上蒸蒸日上,家族財力日益壯大,便成立了「心遠堂」家族教育機構,並每年抽取部分家族公產的盈利,設立「心遠獎學金」,激勵熊氏子女發奮讀書。「凡族中弟子,為郡邑學官弟子員,或領鄉薦,及成進士者,皆得分享……蓋所以資孤寒,助膏火,使穎敏有志者成業,易於造就以至於無窮也。」

「心遠獎學金」主要經濟來源是開辦於漢口的「信昌鹽號」,每年約有兩千銀的收入。其獎金分等級設立:中進士者可得三千銀,中舉人可得七百銀,生員(秀才)、貢生等也有一定數額的獎勵。與此同時,熊家還不計錢財,為子弟購置了大量文獻典籍,如《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資治通鑑》等,建立起專供子弟閱覽的家族「讀書樓」(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

如是,熊家子弟在科舉仕途上大有進步,府縣兩級考試中取得了一定的功名。光緒十四年(1888年),熊氏家族出現了第一位中舉者。十年後,熊氏子弟熊光瓚高中進士,熊氏家族獲得其他各級功名的子弟亦日益增多。

新式教育

歷經幾代人在商業、教育上的積累,至「育」字輩,家族聲望較熊諫和時期已經有了根本的改觀。但是,「育」字輩成員所處的是中國傳統的封建社會急劇衰敗的末期,吏治腐敗,科舉制度已經步入窮途末路,加之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不斷入侵,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國內改良政治,變革科舉的呼聲和運動不斷高漲。

新的時代需要一批具有新的知識和眼光的人才出現。而在以「讀書」為訓和往來各地、經商為業的月池熊家,汲汲於功名的熊氏子弟,在教育實踐中採取了徹底反科舉的實際行動,出現了兩位「較早跳出江西沉悶士習」、首具卓識、審時度勢、順應潮流的「新式教育」領軍人物熊育鍚(1868-1942年)和熊元鍔(1879-1906年)。

這兩位「育」字輩先人姓名中間的那個「育」字是一生的核心價值,即「教書育人」。他們拜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為師,殫精竭慮、不遺餘力地宣傳和實踐嚴復先生通過國民教育實現「救亡圖存」的主張,而挽救民族的根本途徑就是興辦新式教育。

於是,熊氏家族先後創辦心遠小學、中學,乃至大學,他們為江西近代新式教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895年戊戌變法前後,熊育鍚、熊元鍔等人受家族委託,在家鄉先後辦了兩所小學。一所設在熊氏祠堂裡稱作心遠小學,專門供「三大房」的子弟讀書;後來又在一座紅廟裡辦了一所小學,村裡的貧寒子弟可以免費入學。這是當地最早的新式學堂。

1901年,因應形勢的需要,熊氏家族在南昌創辦了一所新式學堂——樂群英文學堂,開創了英文教學的先河。熊育鍚為學堂監督。1903年,熊育鍚將學堂改名為「南昌熊氏私立心遠英文學塾」,辦學經費全部由家族的「心遠堂」基金承擔。從此熊育鍚與「心遠」結下了四十餘年的不解之緣。1907年,學塾更名為「心遠中學堂」。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學堂改名為「南昌熊氏私立心遠學校」,熊育鍚任校長。熊育鍚主政的心遠中學成為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私立名校之一,嚴復先生親自為心遠撰寫了校歌歌詞。

熊育鍚是一位敢為天下先的人物,其教育思想的主流是開放和務實,使命感令他具備氣勢恢宏的大教育觀——他特別重視發揮學校對社會施加文化影響的功能,認為「現代國家的生命力,為教育、經濟、武力三要素所構成。教育如不能適應國家的需要,推進社會的前進,這種教育實在是浪費人力、財力。」

因而心遠自創辦始,除開設國文、歷史外,還開設了英文、物理、化學以及西洋史地、體育等課程,培養既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掌握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集歷史感和現實精神於一體的時代新人。這在江西當時首開先河。

為了辦好學校,熊育鍚不惜重金聘請省內外名師任教。約在1910年,經嚴復推薦聘得北洋水師學堂高材生李幼堂、陳伯瓚等人,「所教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等課,均用英文原本講授」。後又網羅大批優秀知識分子來校任教,如著名植物學家胡先嘯、留美博士吳有訓、國畫大師傅抱石等。

清末民初,全國私人興辦的新式學堂中,成效卓著者只有天津南開、長沙明德和南昌心遠(並稱「全國三大私立名校」)。三所學校中,心遠創辦於1901年,南開、明德分別於1904、1903年創設,心遠創辦最早,且唯獨由熊氏一家獨資興辦(南開、明德均為當地士紳資助合力開辦)。在早期辦學過程中,心遠以其雄厚的師資力量、新穎的課程內容、高質量的辦學水平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聲譽,開創了江西教育一代新風。

千帆競發

熊育鍚作為近代江西傑出愛國教育家,在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功,不僅為個人帶來聲望,也為熊氏家族及社會培養出一大批新式人才,從而進一步為熊氏家族帶來了更多的、可資利用的社會文化資源。熊育鍚以他高尚的道德風範和人格精神,潛移默化地哺育了熊家弟子的成才。

百餘年來,月池熊家走出了教授300餘人,遍布世界各地,是名不虛傳的「人才村」。這裡還走出了眾多行業翹楚,如「地雷戰之父」熊大縝、中科院院士熊大閏、國家級勘察大師熊大閱、「中國珍珠養殖之父」熊大仁、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熊光楷、「中國結」結藝傳承人熊大蒂等。

薪火相傳,弦歌不輟。有了先祖熊世昌「得讀書」的家訓,有了「心遠獎學金」的扶持,有了教育先驅熊育鍚的開拓創新,南昌月池熊氏「教授村」的最終形成,也就「水到」而「渠成」了。

熊氏家族「教授村」的現象很值得探討。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教育可以立身、可以立家、可以立業,最終可以興國。教育關乎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家族、每一個民族,以至整個國家的興衰成敗。

一個家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民族的縮影。一個民族只有把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這個民族才有未來和希望。

2002年7月,為弘揚「尚學重教」傳統,踐行「科教興國」戰略,當地政府將月池村命名為「教授村」,在村口立起石碑,並鐫刻銘文激勵後人。自此,月池村成為由政府正式命名的「教授村」,聲名鵲起。

2017年12月,江西在全省確立了首批22個家風家教示範基地,月池「教授村」榜上有名。

近年來,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優秀教育風尚,發揮好「心遠」的品牌效應和「教授村」優秀文化資源,岡上鎮積極圍繞「研學」主題,唱響「心遠」精神、構建「教授」品牌。

一方面推進「教授文化園」建設,先後爭創省級旅遊風情小鎮、省級家風家教示範基地,每年吸引各地黨員幹部、學子、遊客達萬人次。另一方面,設立「心遠教育基金」,秉承心遠獎學傳統,於2017年正式成立「岡上心遠教育獎勵助學中心」,募集300多萬獎助學基金,目前已連續四年發放100多萬獎助學金,激勵廣大學子發奮學習。

此外,當地政府正在積極籌謀「心遠中學」遺址修復工程,著力布置熊育鍚紀念館和心遠教授大講堂,以更好地弘揚、推廣「教育興國」的教育精神。不久的將來,一個集教育、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新式教育研學體驗基地」,一片既能讓人們發懷古之幽情、又能讓人們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熱土,必將呈現在世人面前。在傳承提升中煥發新活力的月池村,必將成為鄉村文化旅遊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一百多年的時代風雲展示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教授村」「心遠」這兩個詞是意味深長的,一百多年,也許已經相當久遠,但它並沒有隨著歷史的雲煙飄散,而仍然生機勃勃地活在當下。教育就是立足於當下著眼於未來,只有心存高遠的人,未來的路才會走得越來越遠……

相關焦點

  • 探訪南昌「教授村」
    百餘年來,從這個小村莊裡走出了300餘名教授、副教授,40餘名博士、碩士,這裡也成為聞名遐邇的「教授村」。在南昌縣岡上鎮的贛江之畔,有一個看似普通的小村莊——月池熊家村,十餘棵百年古樟,矗立在村頭。古樹旁,有一個半月形池塘,周圍以水泥、石塊砌得整齊有序,據說這就是月池村名的由來。
  • 傳承百年僑村良好家風村風:南京市古雄社區
    作為南京歷史上唯一一個華僑村,華興村曾承載著百年前無數愛國華僑實業救國、振興中華的光榮夢想,也見證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光輝歷程。參觀華興村僑史陳列館,漫步乾淨寬闊的華興大道,走訪古雄社區的「僑二代」「僑三代」……近日,本報記者實地探訪華興村舊址,遠程連線旅居海外的華興村後人,對比百年僑村的古貌新顏,感受華興精神的時代傳承。
  • 南京雨花臺區古雄社區 傳承百年僑村良好家風村風
    南京市雨花臺區古雄街道古雄社區——傳承百年僑村良好家風村風(僑界關注)本報記者 賈平凡文/圖在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古雄街道古雄社區,人們日常言談中總提及一個村名——華興村。作為南京歷史上唯一一個華僑村,華興村曾承載著百年前無數愛國華僑實業救國、振興中華的光榮夢想,也見證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光輝歷程。參觀華興村僑史陳列館,漫步乾淨寬闊的華興大道,走訪古雄社區的「僑二代」「僑三代」……近日,本報記者實地探訪華興村舊址,遠程連線旅居海外的華興村後人,對比百年僑村的古貌新顏,感受華興精神的時代傳承。
  • 以家風家訓提升村民道德素養 高港宗林村700戶村民牆上「曬」家風
    交匯點訊 在泰州市高港區胡莊鎮宗林村村民劉茂旭家的牆上,掛著一塊古色古香、造型精緻的牌匾,匾上寫著他家的家風家訓: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劉茂旭早年做生意,有時資金周轉不過來跟親友借,但一定會在約定時間內還上。
  • 老物件傳家風 鄉愁館潤鄉風
    我們在這些老物件身上相繼挖掘出了壞事莫為、耕讀傳家、精勤荒戲等家風故事。」橋樓社區黨支部書記雷道康告訴記者。鄉愁記憶館緊挨著橋樓社區文化廣場、廉潔長廊,是橋樓社區的文化中心。記憶館的紅牆之上,張氏家訓、陳家家風等12個姓氏百年家風家訓格外醒目。「這是村上動員群眾分享本家族優秀家風家訓,通過討論、投票公推、公示監督等環節優選出來的。
  • 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家風文化節」助推家風文明
    ,發散思維講述自己與好家風的故事。講堂定期開展「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親子活動,將家風家訓的學習融入到親子閱讀中。力洋鎮婦聯大力打造家風家訓村,先後建設力洋孔村、力洋村、海頭村為家風家訓村。力洋孔村力洋村海頭村
  • 肖群忠:孝道是家風的源頭 家風主要通過孝來發揚光大
    2014年3月中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臨沂市孝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家亭,接受中國文明網約稿,暢談「孝與家風」,就。      訪談時間:3月19日     訪談主題:孝與家風     訪談嘉賓: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              臨沂市孝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家亭
  • 湖北竹山好家風巡講帶來文明新風:讓好家風在百姓心裡「精準滴灌」
    活動先期在潘口鄉龍王溝村試點,扶貧工作隊在進村入戶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扶貧政策的同時,自行備課辦起了「家風課堂」。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多支「傳承好家風·建設好家庭」進鄉村專題巡講團隊開始深入各鄉鎮,通過場子會、院子會、納涼聊天等多種形式,用樸實、真摯、生動的語言,把一場場接地氣、貼民心的專題巡講送到田間地頭、農家小院。
  • 宜昌最美家庭故事(1) 李道新家庭:中醫世家懸壺百年傳家風
    一心向黨、孝老愛親、科學教子、熱心公益、誠實守信、自強不息、低碳環保……每個家庭都有感人的故事,荊楚網聯合宜昌市婦聯推出「宜昌最美家庭故事」系列報導,為您講述最美故事,探尋幸福密碼,見賢思齊向善向美,讓榜樣的力量綻放光芒,讓優良的家風傳遍四方。今天推出李道新家庭故事——懸壺百年傳家風。
  • 揚州《家風》雜誌面世 首篇文章談朱自清家風
    圖片來源:揚州晚報  10月12日,在剛剛結束的大運河城市家規家訓家風建設研究會上,一本設計新穎精美、內容生動豐富的《家風》雜誌得到了參會者的高度評價。全國知名家風建設研究專家、江蘇師範大學教授陳延斌說:「讀完《家風》如沐清風,既富有內涵,又深入淺出,真是別具匠心!」
  • 讓好家風在百姓心裡「精準滴灌」
    活動先期在潘口鄉龍王溝村試點,扶貧工作隊在進村入戶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扶貧政策的同時,自行備課辦起了「家風課堂」。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多支「傳承好家風·建設好家庭」進鄉村專題巡講團隊開始深入各鄉鎮,通過場子會、院子會、納涼聊天等多種形式,用樸實、真摯、生動的語言,把一場場接地氣、貼民心的專題巡講送到田間地頭、農家小院。
  • 探訪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百年古厝鄉村記憶館
    變身鄉村記憶館,百年古厝獲新生。  泉州網8月24日訊(記者 李心雨 林福龍 實習生 張心盈 文/圖)吹著海風,望著日落……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的村民們有著別樣的消暑方式。古厝雕梁畫棟、裝飾瑰麗,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目前,這座古厝已被改造為鄉村記憶館,結合鄉村記憶、鄉村文化進行陳列布展,煥發新的生機。  對這座古厝的改造是從去年開始的,今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這座鄉村記憶館的改造盤活了旅遊資源、吸引了眾多遊客,讓年輕一代和外地遊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整個塔頭劉村的歷史和未來的發展規劃,也為村莊增添了一個舉辦文化活動的場所。
  • 頭條||【家風家訓館】來自基層的最美「和」聲----高臺縣各鎮、部門(單位)經典家風家訓展播
    南華鎮永進村王學飛家庭家風家訓:為人實誠,不欺人害人;孝順父母,關愛子女,家事多商量;無論耕田讀書,當以認真盡責對待;交友要遠離無賴之人,避免生患。南華鎮明水村包滿慶家庭家風家訓: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裡友愛。
  • 南香山下憶故人 清明時節傳家風
    千百年來,每到清明時節,一個家族的人總要聚一起,通過祭祖、插柳枝等各式各樣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追思,在潛移默化中凝聚家庭力量,升華姊妹感情,傳承「清明」家風。  良好的家風,不僅是先人給後人留下的持家之道,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指引著我們對「惡」防微杜漸,對「善」積極作為。
  • 金華八婺好家風 凝聚信義力量
    同時,與市婦聯聯合開展「立家訓·樹家風」活動。部署「家風館」、家訓展陳地的建設活動。開展「我們的家風」公益廣告專題宣傳。通過「黨員進社區」、「黨員進農村」等活動,帶動城鄉居民開展「村規到村,家訓入戶」、「曬家風、弘美德、承家訓、促和諧」等形式多樣的踐行好家風活動。聯合市網信辦開展「好家風」大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
  • 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清風正氣——臺三小鰲峰分校開展家風家訓主題教育活動
    百年傳承良好的家風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薰陶和積澱。孩子們認真學習《臺江青年的百年傳承》,在臺江青年為革命事業奮鬥的青春年華裡感受臺江那古老的一家一戶裡所流傳下來生生不息的家風家訓。弘揚孝廉文化,傳承家風家訓,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 【家風建設】傳承中華優良傳統 弘揚時代美好家風
    【家風建設】傳承中華優良傳統 弘揚時代美好家風 2020-11-10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土城子鄉補蓋村開展「弘揚家國情,禮讚新時代」家風家教宣傳活動
    5月22日,土城子鄉婦聯在補蓋村開展「弘揚家國情,禮讚新時代」家風家教宣傳活動。參加活動的有旗婦聯主席楊雪晴、鄉黨委副書記楊玉良、鄉婦聯主席劉慧珍、補蓋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湧、各村婦聯主席、補蓋部分婦女,參會人員50餘人。
  • 十代書香家 桑梓贛水邊——樂平「儒林汪家」家風側記
    其三子汪瑄從日本留學回國後,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36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43年赴美留學,在康乃爾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國際法,1947年畢業,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北京大學任副教授,1983年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並擔任博士生導師,是著名法學家、我國國際經濟法學奠基者。
  • 家風「三字經」匾牌高高掛
    1月6日,在魯山縣磙子營鄉裡溝村,一塊塊製作精良、白底黑字、上面印製著新時代家風、家訓、家規的小匾牌,高高地懸掛在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邊,令人耳目一新。    「這是我們村提出的新家風、家訓、家規,目的是以家訓促家風、以家風促民風、以民風促進社會風氣的進一步好轉,從而推進村裡的脫貧攻堅戰,弘揚新時代的鄉風文明。」裡溝村黨支部書記劉權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