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傳說每當村裡出了一位秀才,熊氏族人就會在村子裡種上一棵樟樹,久而久之,便長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樟樹林。這已成為南昌縣岡上鎮月池村的一個標誌。
8月22日,第4屆心遠教育獎勵助學活動在南昌縣岡上鎮舉行,「心遠」獎學之風得以延續,「心遠」教育品牌逐步擦亮,岡上學子勁頭日盛,也讓世人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一個僅有百餘戶人家的村子——月池村。
出紅谷灘,轉入沿江南大道,採訪車疾馳,一路麗日藍天。幾十分鐘後,十多株高大繁茂的古樟映入眼帘,挺拔參天,濃蔭蔽日,蔚為壯觀,無聲講述著月池村獨特而優美的風景。村前擦肩而過的繞城高速,則賦予這個村子一種新的內涵,在現代和傳統之間,守護著自己的個性。
蒼松翠柏、荷塘月色、稻菽飄香,一如江南婉約格調。心遠路、月池塘、純如亭、烏紗門、旗杆石……一步一景都在清晰地傳遞著這個村子的文化基因。
百餘年來,從這個小村莊裡走出了中科院院士,300餘名教授,40餘名博士、碩士,該村被當地政府命名為「教授村」,省屬重點中學南昌二中前身——心遠中學也發源於此。
百年滄桑,百年奮進,百年風雨,百年壯歌。凝眸歲月之河,讓我們在月池村那些盪氣迴腸的人和事中,感觸歷史與現實跳動的脈搏。
月池村口的石碑與古樟
月池村村史館
家訓始奠
樹有根,水有源。就像村子裡的那一棵棵蒼勁的樟樹,根須深深地扎在泥土裡;村子前的一彎池塘,映照著悠悠歲月深處的光輝……月池村也是有根有源的。
三千年前,熊氏同屬一宗,始祖姓羋,名祝融。商末周初,祝融曾孫鬻熊是周文王老師,很有作為,其曾孫又在周成王(公元前827-782年)時被封於楚,楚國從此建立,並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後代子孫便以熊為姓。
月池熊氏,便起源於湖北江陵——據史籍記載,唐安史之亂期間,熊氏一支為避亂南遷新建豫章溝。明末清初,又一支從豫章溝遷居岡上。岡上熊氏集聚地原叫熊村,因村前有一半月形池塘,故得名「月池村」。
南昌月池熊氏有文字記載的先祖是熊世昌(1786-1864年),譜名為中壁,字書宿,號茝香。按照字輩排名順序:「中、和、位、育,正、大、光、華,道、德、仁、義,修、治、齊、平」,一個字一輩人,四個字一組詞,傳遞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他是「中」字輩,當了一輩子清貧的鄉村教師,村裡人尊稱為「茝香先生」,他是月池熊氏知識分子身份的肇基始祖。
熊世昌自少壯及老,嗜讀書。曾手持一書,坐簷下,陳雪壓屋將圮,猶誦讀不絕。他熟讀儒家經典,安貧樂道,篤信好學,積善修德,比一般士子庶民更關注子孫後代的命運,關注家庭社會的浮沉。晚年,歷人世滄桑、積畢生經驗,召集三個兒子諄諄囑咐:「將來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讀書!」這一句金玉良言恩澤了後代子孫,成為熊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家訓」——「得讀書」。
他志存高遠,按照當時的規矩給自己起了個堂號:志遠堂。後來的「心遠」小學,也是從他的堂名裡演變出來的。三個兒子也繼承父親的遺志分別取了堂名:大房熊詠和叫繼志堂,二房熊論和叫篤志堂,三房熊諫和叫求志堂。全都有一個「志」字,熊氏家族繁榮昌盛,靠的就是這個「志」字。這就是族人所稱的「三大房」的來歷。
從先祖熊世昌的遺言「將來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讀書」算起,至今為止,讀書的家風已經傳承了十餘輩,惠及十多代兒女了。
立業獎學
熊氏家族的發跡始於「和」字輩的先人。
熊世昌的三個兒子詠和、論和、諫和都從事商業活動,而且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當年熊家開的一些典當鋪名號上一般都有一個「和」字,例如江西修水的「公和」,南昌磨子巷的「乾和」「坤和」,南昌塘塍上的「禮和」「同和」等等。「和」氣生財,此之謂也。「和」字所蘊含的精神是熊氏家族家道中興之所在。
詠和經營鞋帽業,賺錢不多。論和後來在江西寧都縣黃陂開了一家當鋪,有一次因為業務糾紛,與當地一士紳對簿公堂。清代世風鄙視商賈,「士農工商」,商人被排在最後一位。加上與他涉訟的又是一位當地頗有勢力的官紳。開堂之時,士紳昂立一旁,縣官卻要論和跪下,官司也被打敗。論和羞辱交加,憤而返鄉,不久便大病一場去世。死前留下部分產業,交與諫和。
論和之死,強烈震撼了熊家,更使他們深深認識到,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中,即使經商致富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低下的社會地位,只有科舉入仕方能從根本上提升家族的聲望地位。
熊諫和(1810-1877年),字筱香,他在三兄弟中年齡最小,但他是熊家創業的一位重要人物。
作為一名讀書不多的商人,上至官府,下至盜匪,三教九流他都要打交道,由此磨鍊出為人處世的優秀品德。諫和擔負起振興家業的使命後,改營鹽業。在激蕩紛亂的年代,他充分發揮善於經營、甘於吃虧、誠信忍耐的才幹和品質,使家族產業趨向興隆。
儘管他自己不算個知識分子,但他為熊氏家族的後代成為知識分子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家族的崛起,諫和甘願做一頭老黃牛,一塊奠基石。晚年他將家族和商業事務一併交由其侄禧祖(字羽儀,詠和次子)掌管,並希望以後「三大房」中子女皆要讀書。
經過兩輩人的奮鬥,熊家在商業上蒸蒸日上,家族財力日益壯大,便成立了「心遠堂」家族教育機構,並每年抽取部分家族公產的盈利,設立「心遠獎學金」,激勵熊氏子女發奮讀書。「凡族中弟子,為郡邑學官弟子員,或領鄉薦,及成進士者,皆得分享……蓋所以資孤寒,助膏火,使穎敏有志者成業,易於造就以至於無窮也。」
「心遠獎學金」主要經濟來源是開辦於漢口的「信昌鹽號」,每年約有兩千銀的收入。其獎金分等級設立:中進士者可得三千銀,中舉人可得七百銀,生員(秀才)、貢生等也有一定數額的獎勵。與此同時,熊家還不計錢財,為子弟購置了大量文獻典籍,如《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資治通鑑》等,建立起專供子弟閱覽的家族「讀書樓」(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
如是,熊家子弟在科舉仕途上大有進步,府縣兩級考試中取得了一定的功名。光緒十四年(1888年),熊氏家族出現了第一位中舉者。十年後,熊氏子弟熊光瓚高中進士,熊氏家族獲得其他各級功名的子弟亦日益增多。
新式教育
歷經幾代人在商業、教育上的積累,至「育」字輩,家族聲望較熊諫和時期已經有了根本的改觀。但是,「育」字輩成員所處的是中國傳統的封建社會急劇衰敗的末期,吏治腐敗,科舉制度已經步入窮途末路,加之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不斷入侵,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國內改良政治,變革科舉的呼聲和運動不斷高漲。
新的時代需要一批具有新的知識和眼光的人才出現。而在以「讀書」為訓和往來各地、經商為業的月池熊家,汲汲於功名的熊氏子弟,在教育實踐中採取了徹底反科舉的實際行動,出現了兩位「較早跳出江西沉悶士習」、首具卓識、審時度勢、順應潮流的「新式教育」領軍人物熊育鍚(1868-1942年)和熊元鍔(1879-1906年)。
這兩位「育」字輩先人姓名中間的那個「育」字是一生的核心價值,即「教書育人」。他們拜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為師,殫精竭慮、不遺餘力地宣傳和實踐嚴復先生通過國民教育實現「救亡圖存」的主張,而挽救民族的根本途徑就是興辦新式教育。
於是,熊氏家族先後創辦心遠小學、中學,乃至大學,他們為江西近代新式教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895年戊戌變法前後,熊育鍚、熊元鍔等人受家族委託,在家鄉先後辦了兩所小學。一所設在熊氏祠堂裡稱作心遠小學,專門供「三大房」的子弟讀書;後來又在一座紅廟裡辦了一所小學,村裡的貧寒子弟可以免費入學。這是當地最早的新式學堂。
1901年,因應形勢的需要,熊氏家族在南昌創辦了一所新式學堂——樂群英文學堂,開創了英文教學的先河。熊育鍚為學堂監督。1903年,熊育鍚將學堂改名為「南昌熊氏私立心遠英文學塾」,辦學經費全部由家族的「心遠堂」基金承擔。從此熊育鍚與「心遠」結下了四十餘年的不解之緣。1907年,學塾更名為「心遠中學堂」。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學堂改名為「南昌熊氏私立心遠學校」,熊育鍚任校長。熊育鍚主政的心遠中學成為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私立名校之一,嚴復先生親自為心遠撰寫了校歌歌詞。
熊育鍚是一位敢為天下先的人物,其教育思想的主流是開放和務實,使命感令他具備氣勢恢宏的大教育觀——他特別重視發揮學校對社會施加文化影響的功能,認為「現代國家的生命力,為教育、經濟、武力三要素所構成。教育如不能適應國家的需要,推進社會的前進,這種教育實在是浪費人力、財力。」
因而心遠自創辦始,除開設國文、歷史外,還開設了英文、物理、化學以及西洋史地、體育等課程,培養既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掌握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集歷史感和現實精神於一體的時代新人。這在江西當時首開先河。
為了辦好學校,熊育鍚不惜重金聘請省內外名師任教。約在1910年,經嚴復推薦聘得北洋水師學堂高材生李幼堂、陳伯瓚等人,「所教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等課,均用英文原本講授」。後又網羅大批優秀知識分子來校任教,如著名植物學家胡先嘯、留美博士吳有訓、國畫大師傅抱石等。
清末民初,全國私人興辦的新式學堂中,成效卓著者只有天津南開、長沙明德和南昌心遠(並稱「全國三大私立名校」)。三所學校中,心遠創辦於1901年,南開、明德分別於1904、1903年創設,心遠創辦最早,且唯獨由熊氏一家獨資興辦(南開、明德均為當地士紳資助合力開辦)。在早期辦學過程中,心遠以其雄厚的師資力量、新穎的課程內容、高質量的辦學水平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聲譽,開創了江西教育一代新風。
千帆競發
熊育鍚作為近代江西傑出愛國教育家,在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功,不僅為個人帶來聲望,也為熊氏家族及社會培養出一大批新式人才,從而進一步為熊氏家族帶來了更多的、可資利用的社會文化資源。熊育鍚以他高尚的道德風範和人格精神,潛移默化地哺育了熊家弟子的成才。
百餘年來,月池熊家走出了教授300餘人,遍布世界各地,是名不虛傳的「人才村」。這裡還走出了眾多行業翹楚,如「地雷戰之父」熊大縝、中科院院士熊大閏、國家級勘察大師熊大閱、「中國珍珠養殖之父」熊大仁、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熊光楷、「中國結」結藝傳承人熊大蒂等。
薪火相傳,弦歌不輟。有了先祖熊世昌「得讀書」的家訓,有了「心遠獎學金」的扶持,有了教育先驅熊育鍚的開拓創新,南昌月池熊氏「教授村」的最終形成,也就「水到」而「渠成」了。
熊氏家族「教授村」的現象很值得探討。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教育可以立身、可以立家、可以立業,最終可以興國。教育關乎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家族、每一個民族,以至整個國家的興衰成敗。
一個家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民族的縮影。一個民族只有把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這個民族才有未來和希望。
2002年7月,為弘揚「尚學重教」傳統,踐行「科教興國」戰略,當地政府將月池村命名為「教授村」,在村口立起石碑,並鐫刻銘文激勵後人。自此,月池村成為由政府正式命名的「教授村」,聲名鵲起。
2017年12月,江西在全省確立了首批22個家風家教示範基地,月池「教授村」榜上有名。
近年來,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優秀教育風尚,發揮好「心遠」的品牌效應和「教授村」優秀文化資源,岡上鎮積極圍繞「研學」主題,唱響「心遠」精神、構建「教授」品牌。
一方面推進「教授文化園」建設,先後爭創省級旅遊風情小鎮、省級家風家教示範基地,每年吸引各地黨員幹部、學子、遊客達萬人次。另一方面,設立「心遠教育基金」,秉承心遠獎學傳統,於2017年正式成立「岡上心遠教育獎勵助學中心」,募集300多萬獎助學基金,目前已連續四年發放100多萬獎助學金,激勵廣大學子發奮學習。
此外,當地政府正在積極籌謀「心遠中學」遺址修復工程,著力布置熊育鍚紀念館和心遠教授大講堂,以更好地弘揚、推廣「教育興國」的教育精神。不久的將來,一個集教育、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新式教育研學體驗基地」,一片既能讓人們發懷古之幽情、又能讓人們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熱土,必將呈現在世人面前。在傳承提升中煥發新活力的月池村,必將成為鄉村文化旅遊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一百多年的時代風雲展示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教授村」「心遠」這兩個詞是意味深長的,一百多年,也許已經相當久遠,但它並沒有隨著歷史的雲煙飄散,而仍然生機勃勃地活在當下。教育就是立足於當下著眼於未來,只有心存高遠的人,未來的路才會走得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