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零點能」有多強大?超越核聚變和反物質

2021-01-07 網易

2021-01-03 19:17:43 來源: 宇宙解碼

舉報

  「真空」是一個物理學概念,這個詞表達的意思是「空無一物」,也就是沒有任何物質的虛無,理論上來說,一片空間中不存在任何粒子的時候,這片空間就處於真空狀態,但是在量子理論問世後,科學家發現宇宙中不存在「絕對真空」,任何一片空間中都在進行著人類觀察不到的「量子漲落」。

  

  在地球外的宇宙空間中,就算不考慮量子漲落,其實也只是「超高度真空」的狀態,因為在太陽系的宇宙空間中,存在著每立方釐米0.1個氫原子和氫分子的星際氣體,這是因為太陽系的前身是一個「行星狀星雲」,由大量的氫元素組成,宇宙中含量最豐富的的元素就是「氫元素」,佔據了全宇宙90%以上的總質量。

  在引力的作用下,行星狀星雲演化成了今天的樣子,仍然有很多殘留物質存在於宇宙空間中,宇宙中真正空曠的地方是「宇宙空洞」,比如著名的「波江座空洞」,這個空洞的直徑有10億年,在這個空洞中幾乎不存在任何星系,理論上認為這樣的「宇宙空洞」是天體纖維狀結構的中間地帶。

  

  量子理論認為,就算是在宇宙空洞這樣不存在任何星系的區域,也不存在絕對的真空,「量子真空漲落」是根據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推導出的結論,這個理論認為,在宇宙的大部分空間中,會在很短的一瞬間誕生出「虛粒子」,虛粒子一般是一正一反兩個粒子,正物質和反物質接觸後會相互抵消,兩個粒子的出現看似違背了能量守恆,但是因為它們出現的時間很短暫,從宏觀來看其實是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的。

  

  如果沒有任何粒子出現,處於「絕對真空」的狀態中,沒有粒子的運動,就代表溫度達到了「絕對零度」,可是在我們的理論中指出「絕對零度不可能實現」,這些突然出現又馬上消失的虛粒子為宇宙的整體溫度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為什麼絕對零度無法實現呢?

  拋開時間和空間不談,仍然從量子理論入手,不確定性認為,我們不可能在同時百分百確定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讓一個數據變得準確的時候,必然會讓另外一個數據變得「不確定」,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有量子漲落的出現。

  

  如果達到絕對零度,就代表任何物質的運動都會靜止,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就可以同時被確定了嗎?這顯然違反了不確定性原理,因此科學家認為,就算是真正實現了絕對零度,粒子也會在不確定原理的影響下發生震動,這個震動產生的能量被稱為「真空零點能」。

  

  物理學家卡西米爾提出的「卡西米爾效應」可以很好的證明量子漲落和真空零點能的存在,把兩個不帶電的金屬板放在一起,真空中的量子漲落會讓這兩個金屬板產生吸力,兩塊金屬板靠得越近,產生的力就越強,目前科學家已經證實了這個現象的存在,這代表在宇宙空間中,存在著大量的能量。

  「真空零點能」可能是未來人類最理想的能源,這種能源遠比可控核聚變要強大,不論是可控核聚變還是反物質引擎,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質量,而真空零點能是「無中生有」,如果人類未來的科技達到要求,就可以從宇宙空間中的任意一個「點」獲取真空零點能,並把這種能量轉化成人類需要的能源。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真空零點能就像是人類曾經設想的「永動機」,現在人類對零點能的運用,只能讓兩塊金屬板貼合在一起微微發熱,這證明了零點能真實存在,如何運用零點能才是最大的難題。

  可控核聚變可以讓人類文明快速發展成為二級文明,但是可控核聚變並不足以支持人類走出銀河系,只有實現對真空零點能的運用,人類的宇宙飛船才可以像科幻電影中一樣來去自如,不用準備能源儲備就可以讓宇宙飛船自由運動。

  

  真空零點能的存在還代表外星文明的科技可能會遠超我們想像,如果外星文明可以利用真空零點能,他們對宇宙的探索程度可能是人類無法預測的。現階段人類對於真空零點能的運用還處於基礎理論階段,NASA對真空零點能已經有了相關計劃,不過距離真的實現對真空零點能的運用,可能還需要很久很久。

  最讓人感到疑惑的是,真空零點能的能量密度大到讓人無法相信,甚至會懷疑這個理論的正確性,在任何一個點上真空零點能可以產生的能量,甚至都要大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但是這麼大的能量為什麼不會引起時空的彎曲呢?或許在未來會有新的物理理論給人類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在地球上「種太陽」:一文讀懂核聚變和ITER的前世今生
    與此同時,一系列的伴隨性問題也冒出來了,比如:什麼是核聚變,什麼是熱核聚變,什麼是受控核聚變,什麼是託卡馬克裝置?  在介紹ITER計劃之前,大致了解核聚變研究和及其歷程是有必要的。  一、核聚變簡介  首先,按照定義:核聚變,即輕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結合成較重原子核(例如氦)時放出巨大能量。
  •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
    原標題: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   據《科學美國人》雜誌網站和物理學家組織網6日報導,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夸克聚變研究的重磅論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證明夸克在聚變反應中能向外釋放強大能量,威力遠大於製造氫彈的核聚變釋放能量。
  • 一克氫彈物質發生聚變,能產生多大的威力?
    一克氫彈的核聚變物質,聚變時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40噸TNT當量,或者相當於20噸標準煤燃燒釋放的能量,殺傷範圍的直徑有700米。氫彈是人類目前有能力製造的最強的武器,理論上只要達到點火溫度和壓力,核聚變反應就能持續進行,所以氫彈本身沒有臨界質量。
  • 受控核聚變-用之不竭的能源
    熱核反應的原理是利用氘和氚等質量輕的而容易發生聚變的原子核,使其發生相互碰撞後,轉變成氦,同時發出可供利用的能量。作為原料的氘,存在海水中,而所佔比例竟達千分之一。由此看來,核聚變可以產生供人類使用幾百億年的能量,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能源。
  • 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核聚變的本質所謂的核聚變指的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原子核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質量沒有守恆,有一小部分質量消失了,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損失的這部分質量就轉化成了能量,核聚變釋放出來的就是這部分能量。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什麼叫核聚變?恆星核聚變能量怎麼來的?核聚變就是核融合,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原子核和另一個原子核,在特種條件下能夠擠壓在一起,這樣兩個或更多的原子核就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更大更重的原子核。新的更重的原子核裡面的質子數,比原來的原子核增加了,因此再也不是原來的原子核了,就成為一種新的物質。
  • 什麼是真空零點能?1立方釐米真空蘊藏的能量真比整個宇宙還多?
    其中一個猜想就認為,EmDrive可能是無意中利用了真空中的量子漲落,使用了神秘的真空零點能,產生虛粒子來推動引擎前進的。那麼什麼是真空零點能呢?真空零點能是量子力學中描述的物理系統固有的最低能量,即使在絕對零度條件下依然存在,這種能量無法從系統中移除。
  • 核聚變在它面前不算啥,這種炸彈若製造出來,威力比氫彈強百餘倍
    如今我們人類的技術能夠實施的最大的能量釋放方式就是核聚變了,至於它能釋放出多大的能量?看看氫彈的威力就知道了,目前還沒有任何炸彈能與氫彈的爆炸威力相比,我們也可以再抬頭看一看我們頭頂的太陽,它也是以核聚變的方式在向外釋放能量,每秒鐘就有80多億顆廣島原子彈的爆炸能量釋放出來。
  • 太陽是什麼物質組成的?為什麼會自發產生核聚變反應呢?
    構成太陽的物質並不特殊,佔太陽總質量大約98.2%是氫元素和氦元素(其中以氫元素為主,佔71%左右),而剩下的不到2%的質量,是由氧、碳、鐵、氖、氮、矽、鎂等等元素組成。並且太陽上的物質形態幾乎都是以等離子態出現,這是一種區別於常見的固液氣三態之外的另一態,在宇宙中廣泛存在。而太陽的能量來源,題目中已經提到,是核聚變,那麼這個核聚變又是為何而起呢?為什麼地球、火星、木星等等八星行星不會自發啟動核聚變呢?
  • 一個理論的提出,推翻太陽核聚變說,或許太陽存在高等文明
    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進一步認為,太陽上不可能有生命,因為在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人類認為太陽可以發光和熱,因為它已經經歷了核聚變。正是因為核聚變產生的光和熱輻射到地球上,我們才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滋養地球上的萬物。
  • 真空質心場源:引力還是斥力,取決於真空零點能調節基本態與激發態
    使物質保持成形始終處於「成、住」的狀態,抵抗拒絕融化返回無形的能量,避免被真空吸收融化消散。真空零點能:「空無一物」但不是無能而真空始終擁有零點能,始終要保持「空無一物」的基本態,總要把有形物質融化復歸於無形。
  • 中國人造太陽:聚變能源和核能的區別
    人造太陽是人類研究和嘗試掌握核聚變能源(聚變能)的裝置,聚變能比傳統核能更為強大,卻沒有核能的壞處,有望一舉解決人類今後多年能源需求。那麼聚變能與核能有何分別?聚變能又有否引發類似氫彈爆炸的風險?
  • 產生反物質的雷射有多強?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寒木釣萌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這則新聞廣為傳播。這是國內首次報導利用雷射產生反物質。不過,很多網友在被「反物質」一詞吸引的同時,卻忽略了背後另一個更重大且更有意義的成就——中國在「超強超短雷射」上的一些突破。
  • 史上最具野心的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中國作為主要成員國,參與核心...
    如能實現,一個菠蘿大小的罐子中所盛的核聚變燃料,在發電量上就能匹敵 1 萬噸煤。而且,用於聚變的燃料和有助於控制反應的鋰都能從海水中提取,其儲量足以供應人類數百萬年。ITER 項目的成員國共有 35 個,其中,中國、歐盟國家(包括英國和瑞士)、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為項目建設的主要力量。
  • 在宇宙中,反物質和暗物質有什麼區別?
    在目前的宇宙學模型中,能被人類從電磁波頻段「」看見」的物質,只佔到宇宙質能總量的4.9% 「可見物質」之外,是佔比26.8%的暗物質和佔比68.3%的暗能量,迄今為止人類也能發現它們的存在。
  • 核聚變是否違反了質量守恆定律?
    核聚變是否違反了質量守恆定律?核聚變釋放極大能量,更具質能方程,是否意味著質量虧損了?那這種反應還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嗎?核聚變又稱核聚變、熱核反應,是一種常見的核反應形式。例如,太陽能釋放和氫彈爆炸的原理都是氫聚變。核聚變通常會發生能量的釋放或吸收。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這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計劃)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這一項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
  • 恆星只能核聚變到鐵元素,鐵之後的元素是如何誕生的?
    恆星的核聚變最多只能進行到鐵元素,那么元素周期表上的其它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這個宇宙的元素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太陽有71.3%的物質是由氫氣組成的,氦氣佔27%,其它的元素僅佔了2%,那麼太陽中的氫氣是從哪裡來的呢?
  • 巨行星 「火熱的心」 源於核聚變反應
    國際合作團隊的科研成果導向了一個更大的科學問題,即:核聚變反應如何發生?如何控制核聚變反應?核聚變物理學家希望通過核聚變實驗開發新的核能,以化解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的雙重困境,(人類文明的發展面臨了「現代化陷阱」,科學技術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提供了導航作用。
  • 氦-3是一種清潔核聚變原料,為什麼地球上這麼少,月球上這麼多?
    儘管氦-3是那種傳說中的核聚材料,但地球上卻極為稀少,甚至翻遍整個地球也只能提純半噸,這要比世上絕大部分物質都稀有!但月球卻相對比較豐富,當然並非只有月球上有,在水星上也有!只要是沒有大氣層的天體都會有,但距離太陽越近其沉澱濃度將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