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明娛樂
當我們研究清代歷史時,一定不能跳過一個名字,那就是李蓮英,他一生沒有任何權力,卻時時刻刻伴隨著權貴;他似乎只是個侍從,但又在清朝歷史上寫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看上去不那麼出眾,平平無奇,一臉的膿包,不像是風度翩翩的美人兒,但卻極受慈禧寵愛,這一切,都與他本人的性格和情商有關。
一八四八年,李蓮英出生在河北的一個小村莊,他原稱李進喜,後入宮為太監,改了名。由於出身貧寒,自幼被寄養在家中,也練過一段看人下菜的本領,再加上天生的口才較好,能言善辯,能言善辯,這些才能,為後來與君相伴的太監生涯,做了一點鋪墊。一八五五年,他被淨身為太監,進了清宮,十歲時,他便在風波詭異的深宮中夾縫中求生,其間也經歷了許多苦難,也曾險些招致殺身之禍,好在李蓮英是個十分厲害的人,早前練就了一身察言觀色的本領,見人說人,見鬼說鬼,宮中的人都有一種感覺,覺得他不是個危險人物,不會威脅自己,因此,他能夠隨時保住性命。
從那以後,到1869年,只有十年的時間,只有21歲的李蓮英,也成了年邁的大太監,因其情商高,與各方關係協調得較好,當上了大太監,就連慈禧也十分稱讚他,後來他年幼時,便被慈禧重用,當了大太監,要知道當時慈禧已是清宮裡的實際掌權者,比當時的小皇帝強多了,而且還當過慈禧的心腹,後來又成了慈禧的專用梳頭太監,整整當了五十年,也就是在這五十年裡,在當權的人身邊當心了,至少在慈禧面前,還能說幾句好話。
假如說李蓮英的身分與資歷,不愧是太監中的驕傲,成了一個連大臣都要巴結討好的太監,這就有點像當時明朝的內閣制度下的宦官當道,因為當時的許多皇帝都懶得理朝政,他們的旨意都需要太監來傳達,這些太監有的能自己捏造旨意,有的卻能對大臣進行排擠和懲罰,形成了一個實力極強的宦官黨,而後來又有一個非常聰明的皇帝開始整頓宦官,這就使情況有所改觀,但是,李蓮英的情況與明朝的宦官當道,隻手遮天的情況不同,他聰明,懂得明哲保身,知道究竟怎麼做,他不會隨便窺探不屬於他的權力,只要與他無關的事情,他就不敢去窺探了。下地獄的時候,我已經萬劫不復。
雖然在她執政期間,有許多事要傳給李蓮英去辦,但是真正關係到國家大事的機要事務,李蓮英卻沒有權力過問。慈禧也是這樣一個人。另外,李蓮英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太囂張,財不露白,記得古代有一個大臣要告老還鄉,皇帝對他說像他這樣在宮廷裡打拼了一輩子,功勞頗大,一定要披著滿身的綢緞,帶著滿身的財寶回家鄉,不然就像「錦衣夜行」一般,自己身著華貴的衣服,卻在夜晚橫行,別人也看不見自己的財富和功績,這有什麼用呢?一般來說,做官的人都是這樣的心態,自己的功名一定要曬出來,給人一種高高在上、喜氣洋洋的感覺,但「炫富」太過影響一個人的形象,畢竟有一句話叫樹大招風,風頭正勁者,往往是被抹殺的對象。
在清宮裡,李蓮英能夠不翻車,也是因為她比較低調,自己愛財如命,喜歡斂財,向大臣行賄,還要積攢慈禧給他的賞賜,除了自己的俸祿和偶爾摸到的油水外,所有這些錢都沒有在明面上顯示出來,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幾乎沒想到自己這麼富有。低調使他不會招致麻煩。
雖然李蓮英對歷史的看法比較寬泛,但她除了比較愛錢之外,並沒有什麼值得記恨的地方,與過去那些奸詐狡詐的壞宦官不同,後來有人修補了他的一張老照片,把它塗成了彩色,但她還是覺得這樣的說法似乎也不太正確,因為這張照片上的他一臉膿包,臉色陰沉,不像是口耳相傳的乖巧之人,倒顯得有些凌厲,也不像大家所想像的那樣,他會做人又十分溫順,應該是個老好人的樣子,這樣看來,他和明朝的宦官並無區別。但人不可貌相,李蓮英能在清宮裡呆那麼長時間,還能遊手好閒,八面玲瓏,他一定是心機較深,這一點誰也無法否認。
本次文章到此結束,大家是怎麼看的呢,請在評論區裡留言吧,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