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1年的高考中,來自湖南長沙的張曉勇奪得了當年長沙的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的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
畢業之後,他在廣州的一家外資企業的客服部從事客服工作。
當他得知了父親癱瘓的消息之後,他便毅然辭去了在廣州的工作。
他選擇回到了父親的身邊,並找到一份保安的工作,只是為了更好的照顧父親。
他對於現在這樣安穩的職業作出這樣的評價:&34;
1985年,陸步軒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成為了長安縣的文科狀元,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
畢業之後,面對生活的窘境,他開了家豬肉鋪,專門賣豬肉。
雖然決心做個屠夫,陸步軒的內心還是有深深的自卑,他甚至不願意和別人提起自己是北大學生的往事,只告訴別人自己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
他對自己的職業道路感到自卑,總覺得賣豬肉這個工作不體面,自己愧對了北大的名號。
幾年之後,他登上北大講堂,陸步軒幾近哽咽地說:「我給母校丟了臉,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
清華的張曉勇之所以會選擇去當保安,完全是為了照顧父親。
如果他不是因為父親,他也會有一個很不錯的前途。
北大畢業的陸步軒,現在的他不僅是檔案局的文史編輯者,也是屠夫學校的校長,他經營的眼鏡肉店累計已經為北大捐款九個億。
他們很失敗嗎?
但我們從某一方面看,他們卻都是很成功的人物。
張曉勇成功的照顧了父親,盡了自己的孝道;陸布軒也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如果這麼看來的話,他們都是成功的。
只是,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同,所以會認為他們是失敗者。
清華和北大整體的就業率還是很高的,並不會淪落到沒人要的地步。
清華本科、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的就業率分別為98.3%、98.6%和98.0%,總體畢業生就業率為98.4%。
而北大本科、碩士和博士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8.07%、99.31%和99.18%,總體就業率為98.85%,比清華稍高。
這種個例,不單單是和大學有關,還和自身的條件和選擇有關。
我們不能拿個例和整體來做比較,這是不客觀的。
北大清華有最好的師資條件,以及科研條件。
人脈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這些東西,你上一所普通大學,是很難得到的。
龍應臺曾經給孩子的信裡寫道:「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
上了北大清華,你就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人生的權利。
你可以選擇大公司,選擇出國留學,或者選擇一份普通的職業。
選擇權在於你,而不在於其他人。
如果你不讀書,你就沒有任何選擇權,你會被迫成為一名普通人。
成為普通人,並不是你的選擇,是命運替你的選擇。
所以,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一定要好好讀書。
好大學,真的可以改變你一生的命運!
你是如何看待清華畢業當保安,北大畢業賣豬肉,這件事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