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江蘇省STEM教育大會在徐州市鼓樓區舉辦,鼓樓區實驗幼兒園承辦幼兒園活動部分,來自全省13個設區市的教研員和骨幹教師共計三百多人參加此次培訓研討活動。
徐州市鼓樓區實驗幼兒園是江蘇省第一批課程遊戲化項目園、江蘇省幼兒教育科研基地園、江蘇省科技教育特色幼兒園。園所秉承「追隨兒童腳步,提高核心素養,培養完整兒童」教育理念,在STEM教育推進的過程中基於遊戲精神不斷探索,建立起「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工程師、創造者」的兒童觀。積極打造科探室、建構室、拆裝室、木工坊,創建STEM學習區角,開發了《會動的身體》《籃球架誕生記》《自動滴管系統》等多個STEM課程。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進行深度學習,適宜性課程與孩子的生命共成長!
走進班級STEM課程故事
走進會場,交流展示活動在全園區域觀摩活動中拉開序幕。在園領導和骨幹教師的陪同下,參會教師們參觀了幼兒園各年齡段的班級區域活動和環境,每個班級都基於幼兒問題和興趣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班本STEM課程故事,進入教室隨處可以感受到孩子探索的熱情和專注。精美實用的環境、豐富多彩的區域遊戲吸引著大家的目光,牽動起大家的好奇心,紛紛拿起相機咔嚓咔嚓記錄下一個個精彩的瞬間。
小一班
餅乾房子
我們小一班《餅乾屋》STEM課程故事源於一次建構活動中,含含在建構完之後說道:「我建的是一個餅乾房子,我要把他吃掉,啊嗚哇嗚」隨機將積木撲倒。在之後遊戲的分享環節,當老師把這一趣事分享給小朋友的時候,孩子們就像炸開了鍋一樣,大家都對餅乾屋,既興奮又疑惑。老師便問道「真的有餅乾房子嗎?」有的小朋友說「老師,我在動畫片裡見到過薑餅屋,我也想建一個」「我也想,我也想」其他小朋友異口同聲的回答道。於是便產生了「如何建造餅乾房子」這一童話般的工程問題。
小二班
泡泡奇遇記
洗手是生活中平常且不起眼的一項活動,但在幼兒眼中,一切事物都是充滿童趣的。在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幼兒總是在洗手時花費很多時間,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孩子們對洗手液打出的泡泡特別感興趣,總要和泡泡玩耍一會。
小三班
會動的身體
對幼小的孩子來說,身體是他們探索世界、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的媒介,在共同閱讀了故事《小餅乾做早操》後,小朋友們發現,小餅乾應該是硬硬的,為什麼做早操時,身體就會動呢?胳膊和腿為什麼會從直直的變成彎彎的呢?一系列的小問題,激發了孩子們探究的欲望。於是我們以《會動的身體》為探索的主線,我們的身體為什麼會動?可以怎麼動?幼兒通過親身感知、實際操作來展開stem活動。
小四班
給小鳥做個家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班都在進行《動物朋友》主題的開展,對於動物朋友的房子,會蓋房子的動物,孩子們都興趣盎然。戶外活動時,孩子們圍到了餵養區,因為那裡又添了幾位新朋友小鳥,「小鳥的家是住在籠子裡的嗎?」予希問,「不對,小鳥的家住在樹上!」俊辰說。「對,小鳥的家就在樹上,我見過鳥窩,就是在書上的。」豆豆說。
「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要是我們給小鳥做個鳥窩,那小鳥不是天天跟我們在一起了嗎?」豆豆叫了起來,小臉被自己絕妙的想法漲得通紅。「我也要做,我也要做。」孩子們一聽做鳥窩,覺得太有意思了,都紛紛跳起來表示贊同。
孩子們想要建造鳥窩,請小鳥來幼兒園裡住下來,於是我們開始了建造鳥窩的STEM建築工程,讓孩子們的願望變成現實。
中一班
探秘神秘泡泡
班級自然角裡飼養了幾隻小烏龜,孩子們在給烏龜換水的時候發現水裡有一些小泡泡,感到很好奇。於是,我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科學類繪本《和泡泡一起飛》,發現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高漲,也都有過吹泡泡的經驗。他們對吹泡泡這件事兒非常感興趣,也想要嘗試去發現生活中的泡泡。
中二班
籃球架誕生記
一件小事引發的stem課程之旅,衣櫃裡東西太多,籃球無處安放,我們的籃球應該放在哪裡呢?開始時孩子們說可以準備一個大筐子,可是所有的籃球都堆在一起,從筐子找到自己的球很不方便。這時候,孩子們提出,玩具有自己的家,籃球也應該有自己的家。孩子們最終達成一致,我們來給籃球製作一個置物架,通過調研在生活中找到置物架、設計置物架,在美工區和建構區利用吸管、冰糕棒進行簡單的搭建,又通過觀察幼兒園已有的籃球收納架獲取前期經驗,最終我們選取的「PVC管」來製作我們的籃球架。在製作過程中,孩子們遇到了很多問題:我們要製作什麼樣的籃球架?籃球架有幾層呢?我可以做長長的籃球架嗎?我們的籃球架放哪呢?我們把問題還給兒童,讓孩子們在整個活動中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通過一次次的實驗一步步慢慢解決問題。
中三班
滾動的輪子
孩子們在閱讀區中發現了一本輪子可以轉動的汽車繪本,大家感到很驚奇,不停的用手擺弄書上的輪子,有的孩子還把書放到了桌上、地上開一開:「快看,這本書可以在地上開起來」「它下面有輪子」「汽車上就有輪子,就可以跑起來」「我爸爸的電動車也有輪子」「我見過很大很大的輪子」。大家圍著書七嘴八舌的討論並認為這書之所以可以開起來的,是因為圓圓的輪子可以在地上跑起來。於是他們就去尋找有輪子的物品並進行觀察研究探索,對輪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樣就自然而然的開始了「滾動的輪子」的STEM工程項目。
中四班
變廢為寶
在夏天時,為了給孩子們提供玩水的容器,班級裡囤積了很多空瓶罐,新學期收拾班級,便將這些甁罐整理了出來。這些空瓶子要扔掉嗎?不扔的話我們還能用它來做什麼?孩子們的一系列問題,讓一個由空瓶罐的「變廢為寶」為主題的STEM課程順應而生。瓶罐是幼兒生活中最常見的器皿,瓶罐的外形、材質、用處都蘊藏著巨大的教育價值。現在班級的活動室裡已經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甁罐,幼兒可以看,可以摸,可以玩,也可以做,共同開啟一場有關甁罐的STEM探索之旅。
大一班
船的故事
在完成黃河故道調查表期間的某一天,蕙蕙拿著一艘船模來到了幼兒園,小朋友們都圍了上來。蕙蕙很高興的介紹到:「這是我和爸爸媽媽去黃河故道遊玩買的,我坐過這樣的船。」丞丞說:「我知道,這是船模!」「我家也有,我也帶。」「我家也有我也帶。」一下子教室裡有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船模。草莓卻站在一旁說:「這船真有意思,可是我家沒有船模。」「我家也有沒有。」突然楠楠說:「我們可以自己做,做一艘自己的船」。基於孩子們對前期黃河故道的研究,對船產生的興趣和激發的創造欲,大一班船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大二班
光影一家親
幼兒戶外活動時,自發的玩起踩影子的遊戲,當有的小朋友跑到光源較弱或者沒有太陽的地方,影子就不清晰甚至就沒有了,小朋友就會跑過來問老師:「我的影子怎麼一跑到那裡就看不清了呢?」「影子不是一直跟著我的嗎?」「影子還會消失嗎?」基於幼兒強烈的興趣點,我們大二班開展了「光影一家親」的STEM主題課程。
大三班
風車轉轉轉
有個小朋友帶來了一個風車,引發了全班孩子的好奇:「這是風車!,它會轉!」孩子們對風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家也有風車,明天我也帶來」、「我見過超級大的風車,比房子還要大」、「我見過的風車可以發電呢」小朋友們嘰嘰喳喳不停,「我媽媽會做風車,會做好漂亮的風車」、「我也會,我也會做風車,要不我們來做一個風車吧。」於是我們開始了以風車為主題的課程,以製作風車為主,引領幼兒發現風車的構造,知道做風車的材料,會做簡易風車,了解風車的功能和用途,了解風車能發電等,同時能跟著旋律擺動,體會風車在風中的舞動的愉快的情境。另外,讓幼兒閱讀風車的有關圖書、故事,培養幼兒對圖書和生活情境中文字符號的興趣。
大四班
自動滴灌系統
某一個周一,我們一起去四樓種植園給我們的小菜苗澆水,可當我們走到小菜園旁時,孩子們突然都大叫了起來「怎麼會這樣!」發生什麼了?原來,天氣乾燥,再加上周末兩天沒有澆水,菜地已經幹了,好多小菜苗的葉子也都黃了,「這可怎麼辦啊」「這樣下去我們的小菜苗會死掉的」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我們趕緊給小菜苗澆了水,回到教室後一起開始了討論,「為什麼小菜苗會黃掉呢?」「沒人澆水」「為什麼會沒人澆水呢?」「因為周末我們都不在。」原來啊小菜苗發黃的原因,是因為缺水了,然而周末我們都不在幼兒園,周末兩天小菜苗就已經發黃了,如果到假期不就更沒人來照顧了?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小菜苗沒有人在也能喝到水呢?這成了我們接下來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走進STEM功能體驗室
實幼教育的生命力,不僅源自於彭城六千多年歷史的滾滾流淌,還有深深紮根在歷史文脈中拔節創新的鬱鬱蔥蔥。經過樓梯兩側,既展現了我園的黃河故道文化之旅項目課程,通過課程實施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親近自然、直接感知、親身體驗,表達交流,感受文化,培育新時代黃河娃形象。又有著孩子自製的STEM繪本,以繪本形式,將自己的發現、探索過程搖身一變成精美的圖畫、奇妙的故事,相互閱讀、分享,積累經驗。為與會老師繪製出了鼓樓教育的絕美「畫卷」。
繪本館、科探室、種植園、廚藝室、創意工坊這些我園獨具特色的小小功能室,為孩子們帶來最真實的生活體驗,讓觀摩交流的老師們讚嘆不已。
繪本館
科探室
建構室
創意工坊
廚藝室
種植園
STEM案例分享
省教育科學院毛曙陽博士高度評價了鼓樓區實驗幼兒園STEM課程實踐,表示幼兒園內隨處可取的操作材料、具有創造性的表達和無處不在的STEM課程痕跡,充分體現了孩子們主動探索、解決問題、溝通協作的能力,認為實驗幼兒園的STEM課程真實且富有亮點。
接下來,來自全省的三位教師代表分享了STEM理念支撐下的課程案例,來自我園的陳聰老師在《我們的秘密基地》案例中分享了他與孩子通過不斷地嘗試、探索、分工、協作,解決了難題的過程,老師與孩子們一起從剛開始操作失敗時沮喪的心情,到獲得成功時的欣喜這一師幼共同成長的旅程,讓老師們深刻感受到優秀教師敏銳捕捉教育契機的能力,以及支持幼兒自主發展的專業素養,同時讓老師們對STEM教育理念與傳統科學教育的根本區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活動最後,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幼教教研員毛曙陽博士逐一對三個案例給予了精彩點評與充分肯定,並分享了《將STEM教育融入生活,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引起了與會老師們的深刻反響和共鳴,使大家的拓寬視野、激活思維,也更堅定了我們將stem教育堅持到底的決心和信心。
「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實幼精神早已深植在幼兒園教師心中,成為一種校園文化,這恰恰與STEM精神不謀而合。」王芬表示,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優秀的STEM課程故事出現,讓STEM理念下班本課程故事的探尋成為幼兒園STEM推進工作的閃光點。讓孩子們走進STEM,探索求真,在遊戲中成長。
編輯:馬瑞雪
審核:陳聰